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教文汇》2013,(26):F0004-F0004
弗雷德里克.索迪(英国,1877—1956年),因在放射性研究方面的成就和提出同位素概念,于1921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相似文献   

2.
《科教文汇》2013,(28):F0004-F0004
弗朗西斯·威廉·阿斯顿(英国,1877—1945年),因发现非放射性元素中的同位素并发明质谱仪,于1922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弗朗西斯·威廉·阿斯顿,1877年9月2日出生于英国伦敦。在伯明翰大学期间,阿斯顿随物理学家波印廷学习物理学,毕业后做波印廷导师的助手,后到剑桥卡文迪许实验室随汤姆逊学习。1913年,他改进了汤姆逊原来的实验装置,更准确地测定出阳极射线在电磁场中的偏转度,从而测出氖的同位素及其原子量。他也因此获麦克斯韦奖。1922年.为了表彰他在非放射性元素的同位素以及原子量整数定律上做出的贡献,瑞士皇家科学院授予他诺贝尔化学奖。  相似文献   

3.
《科教文汇》2014,(3):F0004-F0004
正赫瑞奇·奥托·维兰德(1877~1957),德国有机化学家,因发现胆汁酸及其化学结构,于1927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维兰德1877年6月4日出生于德国普福尔茨海姆,从小聪明好学,对数理化等学科尤感兴趣。1895年,维兰德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柏林大学学习,毕业后又到斯图加特大学和慕尼黑大学深造,1901年获慕尼黑大学化学博士学位。1901年至1950年,维兰德先后任职于慕尼黑大学、慕  相似文献   

4.
在前苏联,康德拉季耶夫是个大器晚成的作家。 当邦达列夫、贝科夫、巴克拉诺夫、瓦西里耶夫等一批苏联“战壕真实派”作家如群星闪烁,在文坛上崛起的时候,与这些著名作家同龄的康德拉季耶夫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读者。尽管大批  相似文献   

5.
哈代(Hardy)这个姓在英国并非罕见.当然,最享盛名的当推19、20世纪之交的大作家、大诗人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1840-1928),而其次就该算20世纪的大数学家哥德弗莱·哈罗德·哈代(Godfrey Harld Hardy,1877-1947)了.……  相似文献   

6.
李军 《知识窗》2002,(3):15
1877年1月,清光绪皇帝接见一批驻华使馆人员,一位西方画家也随同前往"绘觐见一图".半年后此画运到上海,由主要从事翻译出版西方科技书籍的墨海书馆总经销,由于这些画对当时中国人来说,如同不可多得的珍宝,很快就销售完毕.时任上海<申报>的老板、英国商人美查先生看到这些作品在中国有市场,立即从英国订购了一大批国外画师绘制的新闻图画集子,其中有中国的<万里长城图>、<铁甲兵船>、<英法俄三国交战>等.他怕中国读者看不懂那些外国人的新闻画,特意聘请了<申报>主笔蔡尔康另撰说明文字,并以薄纸印刷后蒙在各幅新闻图画上.  相似文献   

7.
东京大学成立于1877年,是日本创办的第一所国立大学,也是亚洲创办最早的大学之一,公认为日本最高学府,是亚洲一所世界性的著名大学。东京大学的前身是明治时期创办的东京开成学校和东京医科学校。如果追溯得更远些,最早是由幕府时期设置的“兰学”机构“天文方”、昌平坂学问府、种痘所历经演变而来的。明治维新初期,日本政府公布了“新学制令”,为向欧美学习打开门户,于1877年根据文部省指示将上述两校合并,定名为  相似文献   

8.
《金秋科苑》2013,(22):53-56
1877年冬天,一场大雪降在美国的代顿地区,城郊的山冈上到处是白茫茫一片。一群孩子来到堆着厚厚白雪的山坡上,乘着自制的爬犁飞快地向下滑去。山坡上顿时响起阵阵笑声。  相似文献   

9.
一个多世纪前,自由激进的瑞典人认为,斯德哥尔摩作为瑞典的首都和经济中心,还应创办一所注重现代化研究的高等学府,于是,在1877年,斯德哥尔摩大学学院便应运而生了,这便是斯德哥尔摩大学的前身,1878年,学院为公众开设了物理学和化学讲座。  相似文献   

10.
李军  任彤 《知识窗》2006,(3):22-23
1877年读完高中后,马吉芬如愿以偿成为一名海军军校学员。可是,就在马吉芬即将结束四年学院生活、踌躇满志准备成为海军军官干出一番事业的时候,美国国会通过了一项法案,规定只有当军舰上缺员时才将学员递补上去。  相似文献   

11.
《发明与革新》2014,(3):44-44
人类在很久以前就有这样一个梦想,希望能将声音直接记录下来.直到1877年,美国科学家托马斯·爱迪生发明了第一台留声机,这个梦想才变成现实. 1876年贝尔发明了电话.当时电话的灵敏度差、音量小、音色差.为解决这一问题,爱迪生等科学家对电话进行了技术革新.  相似文献   

12.
《科教文汇》2013,(10):F0004-F0004
查尔斯·罗伯特·里歇(法国,1850—1935年),因为发现和研究过敏反应,于1913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里歇出生于巴黎,父亲是当时著名的外科医生、巴黎大学外科学教授。17岁时,里歇已经成为父亲的助手,学习到不少的医学知识。随后他进入巴黎大学插班就读,于1877年获医学博士学位,次年获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后,里歇留在巴黎大学医学院任教。1887年任生理学教授。  相似文献   

13.
安东尼·亨利·贝克勒尔(1852~1908年),玛丽·斯克罗多夫斯卡·居里(1867~1934年),皮埃尔·居里(1859~1906年),恩内斯特·卢瑟福(1871~1937年),弗雷德里克·索迪(1877~1956年)法国物理学家亨利·贝克勒尔将采集到的荧光化合物用黑纸包好放到摄影底片上,然后放到室外,期望太阳光线的照射能使它们发出荧光,产生能够穿透纸  相似文献   

14.
教育之美     
“完全之教育”100年正好在100年前,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王国维(1877~1927)写了一篇文章《论教育之宗旨》,倡导“完全之教育”。他指出:“完全之人物,精神与身体必不可不为调和之发达。而精神之中又分为三部:知力、感情及意志是  相似文献   

15.
超导90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物理学的一项伟大成就,便是发现了超导现象。超导电性的发现,与物理学向绝对零度逼近密切相关。早在法拉第的时代,就开始了将气体液化以获得低温的研究。下面,让我们回顾物理学家向低温挺进的脚步:1877年达到154.77K(氧气液化)  相似文献   

16.
《科教文汇》2012,(20):F0004-F0004
亨利·莫瓦桑(法国,1852—1907年),因成功制备单质氟(F2),于1906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莫瓦桑1852年9月28日生于巴黎铁路职员家庭。因家境穷困,中学肄业后做药剂师助手。他常去旁听著名科学家的讲演并自学各门课程。1872年,他随法国自然博物馆馆长和工艺学院教授弗雷米学习化学。1874年,莫瓦桑到巴黎药学院工作,于1877年获理学学士学位,1879年任巴黎药学院实验室主任。1885年获博士学位,次年任巴黎医学院药物学院毒物学教授。  相似文献   

17.
正你知道吗?植物也跟动物一样,无时无刻不在为生存而斗争。它们有的搞"空袭",有的发动"地雷战",有的请来水手帮忙……上演了一场场惊险的"海陆空大战"。放毒气搞"空袭"洋槐树又名刺槐,原产北美洲温带及亚热带,于1877年引入我国,因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繁殖容易、用途广泛而受到欢迎。  相似文献   

18.
白珊 《世界发明》2007,(4):16-20
法国美学家拉罗(1877—1953)认为,工业产品的美是多种要素的组合,正如复调音乐是由多声部通过对位法而形成统一的和声一样。产品的形式是材料和结构的外在表  相似文献   

19.
《科学文化评论》2008,25(1):215-216
荷兰物理学家范德瓦尔斯(van der Waals,Johannes Diederik,1837—1923)(邮票V3a和V3b)1837年11月23日生于莱顿,他虽于1862年进入莱顿大学,但他主要还是靠自学成才。1873年他的论文《论液态和气态的连续性》首次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并因此获得了博士学位,为他一生的研究定下了基调。1877年,他被任命为阿姆斯特丹大学物理学教授,在那里干了30年才退休。  相似文献   

20.
法国著名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早在1877年撰写的作品就提到了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他预言,未来的人类社会中,“机器人”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很大一部分人类的智能将会被它们所取代,并发扬光大。多年来,我们曾相信人工智能只存在于科幻影片中,但现在至少已有的信息技术可以让我们看到一些科幻与现实的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