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我国电力自动化事业的发展,电网规划、建设与改造工程的实施,10 kV配电线路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影响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本文作者结合实际工作介绍了配电线路设计的各个过程进行分析,并对线路设计的技术要点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2.
徐利芳 《科技广场》2007,(7):235-237
在对中压用户配电系统故障扩散法评估算法研究的基础上,可以知道该算法利用故障扩散法确定断路器动作影响的范围,并确定故障范围与切换开关的有无,从而确定了节点的故障类型。根据节点的类型,可以计算出供电系统的可靠性指标,并提出了提高中压配电系统供电可靠性的技术与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中压配电的优化配置提高电力调度的控制能力和分配能力,传统方法中对中压配电控制采用神经网络控制方法,构建PID神经网络系统实现的中压配电的优化调度,但是该方法在中压配电过程中的收敛性不好。提出一种基于改进PID算法的中压配电优化控制方法。首先分析系统结构组成,得到中压配电控制系统的结构模型,对中压配电系统的控制参数进行特征分析,根据中压配电控制过程中电压参数的时变性、电流扰动性的特点,构建改进的三层PID前向中压配电前向神经网络控制系统,进行对中压配电过程中电压、电流和功率等信号变化特征进行定量分析,采用前向三层PID神经网络控制算法进行控制算法改进。仿真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进行中压配电控制,对各个用户通道的电压输出具有较好的适应性,提高配电控制精度,提高了电压输出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和电网改造的深入,电力用户对配电变压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配电变压器的性能参数也有了新的要求,本文就配电变压器的选择进行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电网改革也在不断的推进,因此我国农村测电网配电也得到了很快的发展。本研究笔者根据已有的经验,对于农村电网的配电设计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本研究笔者主要从农村电网配电相关设施的选择以及农村电网配电相关的装置架构和设计要求等方面,进行问题分析,希望这一研究对农村电网配电设计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进步,广大电力客户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升,对电力的供应质量要求越来越高。配网直接面向广大电力客户,配网管理水平的高低,影响供电能力与供电质量,关系电网企业的运营水平和社会形象,供电企业在做好日常供电的同时,做好配电精益化管理也越发重要。配电网上联电网主网架,下联千家万户,对内关系到安全生产和电网运营,对外影响到优质服务和品牌形象,是供电公司发展的重要基础,有效降低配电线路停运率,提升配网抢修优质率是配网运维管理的重要内容,成为配网运维与管理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的电力施工技术正在不断完善,电力系统在不断深化过程中,逐渐走向了高效、现代化的模式。这对电力系统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对于电力配电网络是电网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施工过程中,工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供电企业能否向用户安全、稳定的供电。本文主要介绍配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技术与安全措施。  相似文献   

8.
因为使用电力而造成的能源耗损以及环境污染的事情已经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一个因素,而电力又是人们必须使用的能源,不能因为能源耗损大就放弃使用,随着人们的环保思想以及国家提出节能减排的政策,电力行业在发展中研发出新型的用电模式,即智能电网。智能电网中核心的环节就是配电自动化,配电自动化不但影响着电网的建设,对于电网的应用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本篇文章主要是讲述了智能电网中的配电自动化建设。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电力逐渐成为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应用产业,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必备要素。在工业一体化、技术一体化的智能时代,人们对电网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这就对电网的技术发挥及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智能电网的应用将我国电网的应用性进一步提高。配电线路连接电网与用户之间的基础桥梁,可以充分反映出电力系统的运行质量。因此,加强智能电网在配电线路中的技术应用,是促进我国电力发展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电力事业快速发展,大大提升了对人们的电能服务水平,电力事业发展的基础在于电网配电线路的稳定运行,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电力输送的稳定性与安全性。本文通过对电网配电线路运行及维护措施进行分析,以期提高电网配电线路的运行水平。  相似文献   

11.
SF6开关也可称为SF6断路器,是一种以SF6气体作为灭弧和绝缘介质的电路断路器。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用电要求的不断提高,我国电力事业及电力技术随之发展迅速,大量民用建筑的配电系统中使用了SF6开关。本文结合实际情况,客观分析关于解决SF6开关气体泄漏的问题,并提出积极有效的解决措施,以供交流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线损是指电能在电网传输过程中,在输电、变电、配电和营销等各个环节所产生的电能损耗和损失,包括技术线损和管理线损。线损率是体现供电企业生产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的一项综合性技术经济指标。随着技术进步,电力用户用电采集系统已在电力系统推广应用,为线损的自动化和精益化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本文就从电力用户用电采集系统的功能特点着手,对系统在线损管理中的应用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作为配电系统中十分关键的电器装置之一,配电变压器能够将交流电压以及传输电能通过电磁感应定律进行变换,以满足当前电网工作的运作要求。然而,配电变压器的使用寿命是受到使用环境所影响,过分的损耗将导致电力生产成本的剧增,如何正确使用配电变压器,降低损耗率已经成为当前电网建设的工作重点,对我国能源消耗的有效控制具有重大意义。文章首先强调了配电变压器降损的重要价值,并从空载以及负载两方面对配电变压器进行损耗分析,为配电变压器的有效降损提出了一系列建议措施,旨在进一步促进我国电力实业发展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随着电力企业自动化、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及电力市场的推进,采用更加先进的自动化控制技术及其产品,提高火电厂厂用电电气自动化运行和管理水平,节能降耗,增强企业竞争力,成为发电企业的热门课题。加强电力电气自动化元件的运用,是促进企业实现自动化生产的重要保障。本文通过介绍全控型电力电子开关、变换器电路、交流调速控制、变频器、单片机、集成电路及工业控制计算机的发展等方面的技术,论述电力电气化在电力系统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5.
基于信息技术的全面发展的条件下,智能电网的配电自动化技术也正式形成,其能够进一步增强电网供电系统的安全性与稳健性,以此能够满足各行各业的耗电需求。笔者针对智能配电自动化系统给予全面探讨,明确了智能电网的配电自动化建设的发展要点,从而实现中国电力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电力电子技术、智能控制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带动了许多电力新技术、新设备的不断出现,近年来随着城乡电网改造的进行、智能无功补偿技术在各她低压配电网的公用配变被广泛应用、它集低压无功补偿、综合配电监测、配电台区的线损计量、电压合格率的考核、谐波监测等多功能于一身;同时还充分考虑了与配电自动化系统的结合.  相似文献   

17.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开始倡导推行配电自动化工程,配电运行自动化和配电主站自动化是其主要内容,且具有智能、交互、集成等特点。智能电网的飞速发展促进了配电自动化工程的迅速开展,智能电网与自动化技术相互配合、相互提升,能够促进我国电力事业的持续发展;提供绿色环保的配电自动化技术能够为保护生态环境做出贡献,能够提高社会生活水平,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将对我国配电自动化技术具体内容做出介绍。重点分析自动化配置、基础设施以及信息交互与通讯方式的应用,并对配电自动化工程的实施可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进行探讨,提出配电自动化工程的利与弊,寻找合理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逐渐提高,许多行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电力行业更不例外,而作为配电网重要组成部分的配电架空线路,在近年来也得到很大的技术改善,这使得电网整体更加趋于稳定和安全。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的电力配电架空线路运行及管理仍存在着一些不可小视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直接制约了电网设备使用寿命的提高,更阻碍了电网质量的提高。基于此,本文从配电架空线路的主要故障出发,结合其特点从多个角度分析了优化电力配电架空线路运行及管理的方法和措施,以希冀给予相关人员一些可行的帮助。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自动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电网配电系统也在自动化系统技术的帮助下得到很大的改进和发展。自动化技术在城市电网配电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为电网公司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在城市配电自动化系统中有配电管理系统,电网负荷管理系统,电网电能计费系统,配电地理信息系统和配电自动化计算机系统等。本文主要对城市电网配电自动化系统技术进行综合分析,从供电的经济性和可靠性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20.
中压配电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有很多种,比较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小电阻接地模式,另一种是消弧线圈接地模式,前者比较常见于美国等国家,而后者是我国比较常见的接地模式,这两种接地模式各具优势,但是弊端也比较明显,不过随着电力工艺等技术的发展,这种两种接地模式都有所改进,其应用价值越来越高。本文首先介绍了上述两种接地方式,其次概述了单相接地电流相关的内容,希望为我国中压配电系统正常运行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