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职机电专业采用教学工厂模式开展教学,需为学生提供相应实习平台,所以探究"教学工厂"实习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参照企业化环境建设,着重分析中职机电专业"教学工厂"实习模式的构建策略,以便更好地满足学校的教学需求。  相似文献   

2.
金工实习采用教学实习与生产实习两种模式,教学实习型,以其教学上的独到之处,一直沿用至今.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模式暴露出较多的不适应和力不从心,实习所必须的物资价格随市场价格的开放,远远超出实习经费投入,因此,这种纯消耗性实习,使学校和实习工厂在经济上越来越难以承受,这是其一.实习模式本身的局限性,是其二.对生产实习型模式而言,多数学校因受教学实习条件限制,将学生安排到工厂去边生产边教学,教学质量往往受到工厂生产情况等因素的制约.现在又由于企业机制转换,少数仍能暂时安排学生实习的工厂,也是多出于将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使用的考虑,支持办教育的成份少.如是,实习教学的目的,就只能是名存实亡了  相似文献   

3.
在大学生就业实习的探索和实践中,提出了"实习-就业-资助"模式的三个层次,重点就模式的最高层次"实习-就业-资助"模式基地进行了阐述,并针对这种模式对大学生就业长效机制建设和促进大学生就业方面做了探讨,作为西部高校在建设"实习-就业-资助"模式基地中虽有一定的挑战,也能够通过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共同努力和长期合作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的共赢,这种模式基地的建设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就业实习的培养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上的一种创新,也是对大学生就业长效机制建立的一种良好探索.  相似文献   

4.
基于企业需求和专业发展特点,实施"学校专业理论基础学习-企业见习-学校专业技能学习-企业综合实训-学校专业技能学习实训、考证-企业顶岗实习"螺旋推进式人才培养模式,在螺旋推进流程中开展项目驱动模式、教学工厂模式和企业轮训模式三种工学交替合作形式,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5.
针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实习传统模式的种种弊端,提出了校内外两名教师共同负责指导学生实习毕业,由互惠互利的激励机制、论文选题机制和毕业实习效果评价机制组成的本科毕业实习校内外"双导师"运行机制,构建了"学生-实习单位-学校"三方责任、义务、权利相对明确的运作模式.近几年的实践表明,这种校内外"双导师"的毕业实习机制把高校的理论水平优势与社会的实践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大学本科的毕业实习效果,而且能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是一个学生、实习单位、学校"三赢"的新机制.  相似文献   

6.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简称"NYP")的"教学工厂"模式是企业实习、企业项目与学校教学有机结合,全方位地营造工厂实践环境,为学生研发项目、体验工作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平台,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饶少群 《文教资料》2008,(16):171-173
本文通过对比不同实习模式的利弊和剖析我院教师教育专业实习过程中的具体环节,认为"集中混合型实习模式"是教师教育专业有效的实习模式,这种模式能使学生充分发挥各自所长,取长补短,做到专业优势互补,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顶岗支教"实习是教育部面向全国各级师范院校师范类学生提出的一种新的实习模式。这种实习模式在地方民族师范类院校中是如何开展的?其效果又如何呢?本文以甘肃民族师范学院为例,对这种实习模式的效果、存在的问题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9.
"顶岗支教"实习是教育部面向全国各级师范院校师范类学生提出的一种新的实习模式。这种实习模式在地方民族师范类院校中是如何开展的?其效果又如何呢?本文以甘肃民族师范学院为例,对这种实习模式的效果、存在的问题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0.
职业教育是一个制造业大国的基础,职教学生是其中的中坚力量。职业教育的教学培养模式直接影响着"中坚力量"的素质高低。高素质的学生意味着高水平的员工,高水平的员工能够造就制造业以及相关产业的振兴和健康发展。因此改进教学培养模式,采用"工厂实习"与"冠名班"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方法,对学生实施真正的"工学结合"学习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1.
中职学校毕业的学生如同人工环境下长大的熊猫,在离开学校走向社会之前,面对复杂的就业环境,非常需要进行"野化"训练,以获得生存技能。在校内工厂进行就业前顶岗实习获得职业技能的方式,是最好的"野化"训练模式。文章论述了校内顶岗实习的意义;校内顶岗实习的硬件条件、软件条件、实施过程;经验与教训。  相似文献   

12.
提高实习指导教师队伍素质的实践与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能体现高职教育人才特征的实习教学,是培养和训练学生职业道德、职业习惯、职业能力及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在加强实践性教学的研究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在高职教育中的特殊作用,从发展的角度去赋予新时期实习指导教师以新的内涵。一、实习指导教师队伍的现状分析笔者从2001年8月举办的华东地区高校金工实习年会上了解到,现阶段学生金工实习一般在三种管理模式下进行:第一种是在以实习教学为主的实习工厂进行,在这种模式下,一方面,实习学生不能接触实习产品,“空对空”地实习,学生兴趣不高;另一方面,由于实习老…  相似文献   

13.
考虑到工业工程专业的特点,实践了一套新的生产实习模式。在这一模式中,学生从深入企业调研"找问题",到工业工程沙盘模拟企业运作"解决问题",再到最后讨论沟通"总结问题",使学生由被动实习转到主动参与上来。结果表明,这种模式对工业工程学生的实践教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前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模式主要围绕着"综合实训""实习调研""外出写生""顶岗实习""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方面开展实践性教学。这种实践性教学模式的实施使得人才品质与以往相比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这种实践性教学模式由还是建立在以前的传统教学进行的改良,因此,这种教育模式仍处于现在教育模式和传统教育模式之间,并没有完全开辟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而这种教育模式培养的艺术设计学生尤其是环境艺术设计的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实践中仍然处于弱势。  相似文献   

15.
"每天工作12个小时,只做一些插件、调试甚至打纸箱等简单机械的工作,既累又学不到东西"。日前,某职校电子与信息工程系应用电子专业学生爆料诉苦:"说是实习,但更像给工厂做廉价劳力"。对此,高校相关负责人称,职校找实习单位是一大难题,"能有专业对口的工厂愿意接受就已经不错了,为不打乱工厂正常生产流程,往往要迁就工厂安排"。学校会向工厂申请学生补贴,学生或将享受工厂新员工待遇,每月有1000多元的收入,并组织学生轮岗。(《南方都市报》9月20日)  相似文献   

16.
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利用实验室、校内实习基地、校外工厂实习基地建立"三段式"实践教学模式,以"软饮料工艺学"实践教学为例,尝试了实验室研究性实践教学、校内生产性实习和校外参观实习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结果认为,作为边缘地方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该模式能够拓展实践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在较宽松的空间里活动和思考,激发认知欲望和主动意识。认为"三段式"实践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7.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要突出课改的效果,就必须加强"高职学生学习模式"的探索,本文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实习实训阶段的自主学习模式。经实践证明,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且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相互协作的意识和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18.
目前,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工作中存在着企业无法或不愿接受学生实习、学生不愿或难以完成实习任务、学校片面理解顶岗实习和缺少完善的实习模式等问题,使得职业院校专业实习工作难保质量。"认识实习"模式作为"专业实习"的实现形式之一,其与"顶岗实习"具有本质上的区别,不以实习后的留岗就业为目的,具有专业面向广泛、周期短、安排灵活等特点,可以加速职业教育学生身份转变过程,进而帮助学生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做准备。  相似文献   

19.
我校自1987年成立以来,一直没有自己的实习工厂。学生的实习采用“放羊”式,分散到附近工厂去进行。学生各自找师傅跟班作业。由于工厂生产任务紧,工人有定额,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很少,实习技能很难提高。1990年学校多方筹集资金办起了实习  相似文献   

20.
丽水学院于2010年开始尝试"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实习"模式,3年的实践证明,这种实习模式的主要优势有:使教育实习和就业一体化,提高了师范生的就业竞争力;回就业地(原籍)实习,增加了师范生实习的动力和自觉性,实习效果倍增;采取集中实习模式,有利于师范院校对实习生的管理及同学间的交流,确保教育实习质量;各学科学生混合编队,同学们可取长补短,有利于培养实习生的综合素质。主要不足为:实习生专业能力指导主要依靠实习学校指导师,但实习学校指导师由于工作繁忙、指导积极性不高等原因很难保证指导效果。另外,由于这种实习模式是采用混合编队形式,所以大多数学生缺少本专业教法老师的专业指导和质量监控。为此,可采取以下几种措施对上述不足进行优化:第一,开发优质的教育实习基地;第二,探索远程指导方式;第三,加大教育实习经费投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