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持人说     
浪漫的话题,是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话题;浪漫的话题,是一个浅显而又深刻的话题;浪漫的话题,是一个陈旧而又崭新的话题。有人追求浪漫的形式,有人追求浪漫的内容。有人拥有浪漫的物质生活,有人拥有浪漫的精神世界。有人认为浪漫是一个贬义词,有人认为浪漫是一个褒义词。关于浪漫的话题,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各自不同的看法、想法与说法。这里选发三篇参赛作文,请广大读者看看他们对浪漫有何新的解读。担任本期裁判的是本刊主编助理金立群博士,他的评语与亮分很有道理,请读者参考。下期赛题:《我们怎样去北京…  相似文献   

2.
读与哈姆雷特是怎样的关系?笔浅谈三点。 一、一千个读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为什么“一千个读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呢?原因有二:首先是作品本身的丰富性。这里主要是指学作品,那些用形象来说明道理的作品,形象大于思维。一个形象、一个故事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看可以说明不同的道理。如,李商隐的《锦瑟》一诗,至今诸家看法不一:有人说是咏物诗,有人说是爱情诗。可以说各有道理,难下定论。《教参》上也是这样处理的。这不是一个是非选择题。再举一例,《水浒传》的思想内涵极其丰富,是“替天行道,劫富济贫”的壮举,抑或是“招安”、“投降”。一句话:作品本身的丰富性已为读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可能与基础。  相似文献   

3.
有人说过:一千个读,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学也是一门千变万化的艺术,同一个内容,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理解与设计:同一个教学设计,面对不同的学生,也可能出现截然不同的效果。还有些时候,我们自认为考虑周到的教学设计,在真正面对学生时,却会出现那么多的“尴尬”和“意外”。因此,我努力研究教学现象,期望走近真实的课堂。  相似文献   

4.
1号话题 千百年来,诸葛亮成为人们心目中智慧的象征,空城计、三气周瑜、七擒孟获……无不为人们所称颂。然而,也有人认为诸葛亮并没有那么神奇。你认为呢?请以“我眼中的诸葛亮”为题展开讨论。 你是怎么认为的,请谈一下你的看法。 (话题提供:本刊编辑部)2号话题 在课余时间里,中学生应该多读报刊杂志还是多读名人名著?你认为哪一种阅读对自己的成长更有利?如果两种都应顾及,那么该怎样合理安排时间和比例? (话题提供:辽宁省沈阳市振东中学高二李晓林)3号话题 有人说,21世纪是电脑的时代,是网络的时代。于是有人担心…  相似文献   

5.
享受拥有     
生命让每个人都拥有许多:孩子拥有单纯和稚嫩,青年拥有浪漫和激情,而老人却拥有沉稳和真实。我们拥有青春,拥有人生最美丽的季节,却常常沉腼于童年的回忆而慨叹韶华易逝;也曾为了抗拒衰老而终日涂脂抹粉。每一份拥有都是一种心情,每一种心情都是一道风景。不要刻意挽留或拒绝,因为生活的着色不会包揽人生全部的色彩,全部都是色彩便没有了色彩。享受拥生命让每个都有,就会活得充实,活得快乐。生活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追求。有人追求“世外桃源”,恬淡寡欲,与世无争;有人追求权钱名利,蝇营拘苟,句心斗角。我们无法评判哪一种…  相似文献   

6.
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多了。最近,有人又给手机装上了“鼻子”,使它有了灵敏的“嗅觉”(见附文《给手机装上“鼻子”》)。你读了附文以后,有什么感触呢?请你根据你所知的一切知识,并异型联想和想像,再给手机装上一个小装置,增加一种新功能,使手机更能吸引消费者。要求:  相似文献   

7.
话题作尽管引领中考、高考命题数年,但是许多人对它的认识仍是模糊的。例如有人认为高考采用话题作已有7年(1999年始),有人却认为只有6年(2000年始)。出现认识的分歧最主要的原因是对什么是话题作缺少理性的认识,在概念上缺少阐述,即所说的“名不正则言不顺”。笔查阅有关“话题作”的研究资料,对什么叫“话题作”的阐释少而又少或语焉不详。南开大学学院教授徐江老师是这样描述“话题作”的:以某种完整的材料为由头,归引出一个特定话题,然后以此话题相关范围进行作,这种作命题形式叫“话题作”,并进一步指出这样的命题形式为“话料引题作”。笔认为,徐教授对“话题作”的描述只是就话题作的基本组成形式的说明,反映其中一种话题作形式的特征,并不能反映话题作一般的、本质的特征,所以还不能称为其概念。  相似文献   

8.
正[作文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有人认为:贫与富、美与丑、卑鄙与高尚、聪慧与愚钝、苦难与幸福……这种差别是客观存在的,世界没有差别,将会变成一潭死水。也有人认为:富有、健美、聪慧、幸福……这是人人所期盼与追求的,只有消灭了差别,世界才能变得更加完美。请以"差别"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相似文献   

9.
感受幸福     
关于“话题沙龙”一)、它是这样一个栏目:选择给出的话题,各抒己见,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只需你是真实的思想和表达。每期一次的沙龙聚会谈一个话题,我们选编一些同学的精彩述写奉献给大家。二)、它需要这样的关注:留意每期“话题沙龙”栏目后的“话题预告”,积极参与讨论;为我们的沙龙聚会提供能让同学们“众说纷纭”的话题。三)、它有这样的回报:锻炼同学们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年底我们将评出“最佳话题提供者”和“最佳话题讨论者”。且有意想不到的奖品,不想试试吗?。A话题什么是幸福?有人认为幸福在于成就大气磅礴之业,有人认为幸福在于遭遇荡怀激烈之情,也有人认为幸福在于活得轰轰烈烈,还有人认为幸福在于生活宁静淡泊……对于幸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体验。请以“幸福”为话题,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字数800字以上。  相似文献   

10.
王昌义 《中文自修》2003,(12):42-46
读与写是母语学习永远说不完的话题。阅读是信息的感知、吸收,是知识的理解、获取,是人的主体心灵与五光十色的外部世界对接沟通的渠道;写,是对“读”的思考与反馈,是我们与外部世界的一种沟通与交流,是寻求、表达、创造、认识自我的一种生存手段。读与写对于我们的生命是这样的重要。没有闽读,我们将感到孤独与茫然,而写作,那是我们自由生命真正的“栖居之所”。读与写的沟通、组合,将会唤起阅读者主体的积极状态.这种状态会促使阅读时筛选、内化的敏捷,丰富、有效的信息感知,是心灵、思维、智慧的营养基,而从我们笔下流淌出来的文字、那是我们“存活”着、内心生机勃勃的标志。  相似文献   

11.
张宗明 《现代语文》2005,(12):33-34
[作文试题]狐狸想钻进一个葡萄园,无奈洞口太小,只好把自己饿瘦,才钻进了园子。在饱尝了鲜美的葡萄后,却发现自己又胖得钻不出去,只好再饿上几天,才得以离开。因而有人嘲笑狐狸:饿瘦了进去,又饿瘦了出来,什么也没有得到。其实,这只狐狸吃过了葡萄,也就获得了一种体验,拥有了葡萄香甜滋味的记忆和经验。体验无法从别人的传授中获得,它有赖于生命的真实的经历。生活中,我们的经历有欢乐有痛苦,有成功有失败,但不论结果如何,这些体验都给我们以启示,都在丰富着我们的人生,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请以“体验”为话题,自定立意,自拟题目,文体不限,…  相似文献   

12.
姜平 《小学生》2013,(11):79-79
一闻,二品,三回味。说的是用心品尝和回味才能体验到茶叶的清香与芬芳。其实,我认为语文课堂也应如此。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简单而又掷地有声的,是值得我们静下心来去细细体味的。一堂好的语文课追求的不应该是琳琅满目的"精致",而应该是拥有内在精巧的"气质"。让我们先来看两个教学片断:(《最后的姿势》苏教版第十一册第6课)片断一: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  相似文献   

13.
2004年安徽省“江南十校”联考试卷的作依然是话题作,内容为:植物的叶序,尽管并不相同,但相邻的两片叶子总是不重叠的,即使同一枝条上的叶子,也互不遮挡,于是形成镶嵌式的排列,也被称为“叶镶嵌现象”。显然,从科学角度来看,叶片之所以这样排列,唯一的目的就是能使植物尽量多地承受着阳光与雨露,更充分地进行光合作用,从而能维系它的生存。植物的这种现象给予我们人类很多启示,因为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既存在这种现象,也有相反的情况。请以“生存”这个话题写一篇章。应该说,这是一道成功的作题,既有传统话题作的开放性,又有一定的限制性。然而我们在批阅学生试卷时,却发现了不少与平时话题作写作呈共性的问题。具体表现为:  相似文献   

14.
生活是五彩缤纷的,每个人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更是异彩纷呈的.有人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然而,在现实的作文教学中,一千个学生的作文往往给我们再现的是一种生活情景,并不能给我们一千种的生活感悟与体验,更别说是一篇作文带给我们多种生活体味了.  相似文献   

15.
真帅,女孩儿     
常听有人抱怨:"今生为何不是男孩儿!"可我从不这么想。当个女孩儿一千个愿意,一万个不后悔。我喜欢女孩儿。女孩儿是水做的,清高淡雅。女孩儿是上帝的宠物,即使不涂脂粉,身上也总是有着一种芬芳。女孩儿的眼睛是一本很耐看的书,即使你天天看也看不厌。女孩儿的眼睛是一首温柔浪漫的诗,朦胧而不羞涩,每看一次总有新的收获。眼泪是女孩儿的专利,但它决不代表懦弱。"男儿有泪不轻弹",那  相似文献   

16.
自从2006年2/3期“作话题”开张以来,得到了考生的大力支持。在“作话题”陪伴着读一路走过几个月后.我们的读走向了高考考场.走向了大学.“作话题”栏目又将面对新一届的读。所以,本期在这里特对以前的“话题”作一次回顾:一则以示对支持我们读的深切谢意;二则可以让读能够欣赏到更多的佳作;三则是作为新一轮“作话题”的开端。 在此重申我们的观点:为了原样地供大家观摩、切磋.以便对章更好地炼意、炼词、炼句,我们只在可供推敲处加下划线并提出建议(括号内字).未对章作其他改动。[编按]  相似文献   

17.
卢优卫 《现代语文》2004,(7):36-36,35
眼2003年高考作文演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老人偷的。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芽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芽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眼注意演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  相似文献   

18.
有人说,要了解儒家文化,或者要了解孔子思想,而又不想去接触那些吓人的高谈阔论,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拿一本薄薄的《论语》来读几遍,保证让你接触到鲜活的孔子思想。历代大儒,如朱熹、王阳明之类,对孔子思想做过许多的阐发,但阐发出来的东西只能说是那个时代的。正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孔子一样,各人有各人的心得和感悟,尽管有异,但我们总会读出一些关于哲学的、文化的、伦理的、  相似文献   

19.
读罢《故都的秋》,颇有感慨.我一向认为在郁达夫的眼里他与秋姑娘经历了相思、相见、相恋,最终坦诚地向秋姑娘求婚.这个说法,有人以为新颖而且诱人,也有人以为牵强,一千个观众自然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也就由他去了.更何况宋玉的心中、杜牧的心中、欧阳修的心中、李商隐的心中、郁达夫的心中,乃至毛泽东心中的秋都不一样.大家们尚且如此,何况我辈?于是记起一次好友聚会. 那一回好友聚会,不知怎地,谈起了一个孩子气十足的话题:春与秋,哪一个季节最好.  相似文献   

20.
列宁曾说,办公桌上一个玻璃杯,不能说它只是用来喝水的,郊游从野外采来一束花,可以把它当成一个小花瓶;风吹桌上纸张掀动,杯子可以临时做个镇纸;纸上字小,杯底厚,可以当个放大镜用;遇到危险,它又可以当作武器掷向敌人……这就是发散思维。过去我们都知道材料作中的材料可以一材多用,话题作比材料作的要求更宽泛,许多话题和材料都是可以多角度理解,而话题与话题之间又都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