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师与课程的关系极为复杂。在教学中,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及备课等规约着课程的实施。教师的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主要有三种:一是“无我”的备课;二是“唯我”的备课;三是“融我”的备课。这三种关系表明了教师与课程的三种关系。通过对这三种关系的考察,可以深入认识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角色和作用。可以通过引导教师进行自觉对话、三级备课、课堂观察、制度设计等途径实现融我课程。  相似文献   

2.
“爱我”教育是我们现行学校德育所常常忽视的。“爱我”教育就是要教育青少年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教育应该让学生既意识到自己是美丽和有价值的,同时又意识到自己是重要和有前程的。自爱是人的一种天性,也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每个人良好品德形成的重要基础。实践证明,只有重视了“爱我”教育,道德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记得是2001年的秋天,在一次教学研讨会上听了几节数学课,其中有一节是“运行图”,执教的是一位来自浙江的青年男教师。在课堂上,他那种端庄大方、充满热情而又带有几分稚气的神态,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作为教师,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站在学生面前,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身教胜似言传,教师对所教课程充满热情和自信,潜移默化地影响着  相似文献   

4.
“我-你”型师生关系是一种真正意义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非人与物的关系.是对传统师生关系中“主-客二分”的反驳,是对双主体论的丰富与发展,更是一种超越。在“我-你”型师生关系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与理解形成了一种互主体性的关系,即主体间性。  相似文献   

5.
自2003年以来,青岛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发起并组织了青岛市中小学一线教师‘‘我讲我的故事”教育叙事活动,在当地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为了更好地发挥“教育叙事”这一新型教育科研活动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本刊特邀青岛市教育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翟广顺同志,撰写、遴选了一组有关教育叙事的文章,希望对广大读者有所启发,也希望更多的读者能够参与到这一活动中来。  相似文献   

6.
就某一所学校的教育而言,“教育品牌”在我理解其实是一个很综合的东西,是学校特色、学校文化、学校传统以及学校品位的集中体现,是学校长期以来形成的人文精神、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的积淀。“教育品牌”和“品牌教育”两者的关系,可以用这样的比喻加以说明。如果我们把形成“教育品牌”比作挖一口井的话,那么“品牌教育”就如同从  相似文献   

7.
文章主要对马丁·布伯的《我与你》中的关系做了概括的介绍和分析。文章对“我与你”的关系和“我与它”做了对比,两种关系体现了两种态度,作者偏向于“我与你”的关系。第一卷讲两者的区别:第一在对象的不同,第二在两者的特征不同。第二卷主要讲它之世界和你之世界在几个领域中的转化。第三卷主要讲两者与上帝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在幼儿教育改革中,“教师预设”和“幼儿生成”成了教师们的热门话题。其实,作为课程的生成方式,“生成”一词并不惹眼,它只是一个没有思想内容的动词而已。然而,当“生成性课程”被视为一种课程模式时,它突然变得惹眼起来,特别是当《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将“教师预设”和“幼儿生成”作为幼儿园课程的存在方式而加以理念性宣导时,新一波讨论在实践领域展开了:教师预设性活动和幼儿生成性活动的内涵是什么?两类活动的关系怎样,如何转化?如何关注和回应幼儿生成的活动?教师预设性活动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活动有什么区别?等等…  相似文献   

9.
“思政课程”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而“课程思政”代表一种课程理念,指的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机融入专业课程进行讲授,两者相互区别,相互联系,辩证统一。新时代的“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应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同向同行,共同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高校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应有效挖掘其他专业课程的思政资源,注意强化专业课教师的思政意识,提高专业课教师的育人能力,并完善“课程思政”建设的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10.
“我-你”师生关系体现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非人与物的关系,它是主体阐性哲学转向在教育领域中的积极回应,也是文化适应模式变迁的产物,同时也是对“我-它”师生关系深刻反思的结果。“我-你”师生关系的建构需要教师以生命教育作为理念支柱,以教育爱作为心理前提,以善于倾听作为重要技巧。  相似文献   

11.
当了半辈子老师,自命清高。突然发现自己竟然就是平时所深恶痛绝的“行贿者”。王几红的一篇《教师“贿赂”学生现象的社会学剖析》(《江苏教育》 2006年第1期)列举教师行贿学生的“五种形式”,并说:“笔者曾经做过这样的调查:在所有被调查的教师中70%的人有过向学生赠送小礼物或封官许愿的行为,一半以上的人有过对难以管理的学生迁就和降低要求的经历。并且发现,学校办学声誉越好这种现象越普遍,在少数名校里,几乎所有的青年教师都进行过这种‘贿赂’行为。”文章观察生活细致,分析问题全面,引经据典充分,遣词造句也很委婉得体,但我仍然感到很惶恐!我要自首,我要坦白!我就是那个“贿赂”学生的教师!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在幼儿教育改革中,“教师预设”和“幼儿生成”成了教师们的热门话题。其实,作为课程的生成方式,“生成”一词并不惹眼,它只是一个没有思想内容的动词而已。然而,当“生成性课程”被视为一种课程模式时,它突然变得惹眼起来,特别是当《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将“教师预设”和“幼儿生成”作为幼儿园课程的存在方式而加以理念性宣导时,新一波讨论在实践领域展开了:教师预设性活动和幼儿生成性活动的内涵是什么?两类活动的关系怎样,如何转化?如何关注和回应幼儿生成的活动?教师预设性活动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活动有什么区别?等等。  相似文献   

13.
生物教师因为所教课程的“特殊”不大有机会当班主任,也就失去了日常对学生集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机会,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但是,话说回来,教育应当是无处不在的,作为教师应当会采集生活中每一个教育的素材。从生活中来才是最真实的,更易于学生去领悟。下面我想说的就是前不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事。  相似文献   

14.
羊彦姣 《学语文》2022,(6):46-48
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语文教师应当根据学生情况,结合具体的教学实际,选择多种情境创设的方法形成教学之“境”,最大程度的发挥在创设之“境”中“我”的主动性,由“境”“我”关系探索一种充满趣味的、开放延展式的阅读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15.
“错误”是一种资源,一种更真实、更有价值的课程资源。学生从错误中学习,在错误中成长、成熟。为了挖掘错误的教育价值,要用教学的智慧和艺术把“错误”转变成“美丽”。即:利用学生错误,生成真实有效的课堂教学;分享教师错误。教学风范因错误而充满教育价值:珍惜教材错误。培养批判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6.
理解“教育融合”,可以从“教育”“融合”和“教育融合”三个向度着手。从“教育”而言,教育作为“有机整体”,教育作为以促进人的生成为根本旨趣的活动和教育作为一种限度性存在是审视“教育融合”的基本立足点;从“融合”而言,“融合”所内蕴的“不同性”与“一体性”的统一,从“边界”到“边缘”的跨越揭示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关系的真实;从“教育融合”而言,处于关联中的两种教育的状态决定了“教育融合”的状态。“教育融合”是作为整体的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基于两者的内在关联而在两者间的“边缘地带”形成的,以促进自身完善和教育中人的精神世界的完满建构为要旨的历史关系过程。  相似文献   

17.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 ,教师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决定了课程实施取向。而不同的课程取向对课程实施的结果具有直接的影响。为适应当前的课程改革 ,教师的课程理解必须进行根本转变。哲学解释学为我们认识这一转变提供了一个极有价值的视角。一、课程理解对课程实施取向的影响“理解”问题是现代哲学解释学的中心话语。在哲学解释学看来 ,人与物、人与人、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理解”与“对话”的关系。在解释学的发展中 ,对于理解也有一个过程问题 ,因而形成两种不同的观点 :复原说。要求按照事物(文本)本来面目去认识…  相似文献   

18.
“课程”不仅仅是“跑道”,更是“跑”的“过程”。李吉林老师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再到“情境课程”的开发,将情境教育的实践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其实,每个一线教师几乎都在实践着情境教学,开发着一个个“微”情境课程,只不过境界有不同、功效有差异而已。拜读了李吉林老师关于情境课程开发的理论,结合《航天飞机》一课的教学,我体会到,情境课程的境界之分,会带给我们不同的教育教学效果。关键是要引领学生能从无“我”之境到有“我”之境,努力让学生成为情境课程中的“小主人”。  相似文献   

19.
<正> 生物教师因为所教课程的“特殊”不大有机会当班主任,也就失去了日常对学生集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机会,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但是,话说回来,教育应当是无处不在的,作为教师应当会采集生活中每一个教育的素材。从生活中来才是最真实的,更易于学生去领悟。下面我想说的就是前不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事。  相似文献   

20.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是困扰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重大问题。现代教育中的二元论思维方式造成了课程与教学的分离,即课程被视作学校教育的目标或内容,而教学则被视作学校教育的过程或手段。课程规定学校“教什么”,是在教学过程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外预先设定好的,教学的过程则是忠实而有效传递课程的过程。20世纪初,名教育哲学家杜威先生系统地提出了整合课程与教学的理念。80年代中期,美国学韦迪(Weade)提出“课程教学”这一术语,来概括课程与教学融合的状态,在晚近的课程及教学理论界,“课程教学”已成为时代精神的呼唤。无锡市新区实验小学承担的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为每一个儿童设计课程——个性化教学的研究》所呈现的课程与教学的实践形态即属于“课程教学”,因此,在课程教学中的“权力赋予”、“一系列事件”、“冒险活动”、“生成性目标”及教师所面临的挑战等一系列问题,该校教科室主任王备通过网络与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成员、原江苏省教科所所长成尚荣先生进行了对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