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宋代福建的科举与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科举制度在沿袭唐代旧制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科举制度的公平原则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福建士子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尽情施展才华,使福建一跃而成为宋代少数几个科举大省之一.发达的科举在促进福建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民间重学风气的形成,以及各种人才的大量涌现中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使福建文化在宋代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同时,文化的繁荣又促使科举进一步发达.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相似文献   

2.
试论唐代福建科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地处鱼米之乡的东南一隅,在唐初仍是交通闭塞、文化落后、经济正在开发之际,到中原应试者廖廖无几。故中唐以前,福建人在中央任职的人很少,被中原士人讥之“闽人未知学”。从唐高祖武德到唐中宗神龙二年,福建闽中长溪人薛令之始登进士第之后,较长期间未见到闽人中进士的记载。唐德宗贞元年间,晋江欧阳詹描述其赴京应试途中的孤寂心情时说:“某代居  相似文献   

3.
科举自公元605年创立以来,就以其多元一统性影响和控制了1300余年中国历史的发展和走向。这种控制本身不仅有显性的方式,更多的则是隐性的控制。从科举文化的视角分析它对社会分层的非显性控制,一方面是为了对科举学、考试社会学、考试文化学等学科进行探索;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更好地为当代大规模考试的改革及其价值定位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酉阳杂俎》是晚唐时期的一部史料笔记小说,该书对其时科举士子的生活多有记载,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晚唐科举士子的各种社会心态,如明经不如进士、仕途空幻、喜奇话异、重视高门等,颇可补正史之阙,具有重要的社会史料价值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正>2013年11月8—10日,"俗文学中的科举与民间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召开。此次研讨会由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中国俗文学学会与武汉大学文学院共同主办,共有来自澳大利亚、韩国、中国大陆以及港台地区的45位学者参加,提交论文45篇。主办方代表中国俗文学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连山致辞,希望通过俗文学的研究推动对于中国文学的认识,在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基础上建立未来的新型文学理论。武汉大学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冯天瑜教授以"任何历  相似文献   

6.
一个人追求的目标必须要高,这是无可厚非的;但实现目标的心态必须要低,这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7.
追求与幻灭:晚唐士子科举心态的文化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唐士人科举心态表现于春诗作品之中,反过程也影响着他们的章创作。从逐贡的执着、飘泊的愁思到隐逸的情怀,从落第的凄凉到京都因守的苦痛,从及第的狂放、守选的迷惘到入仕的幻灭,晚唐人走过了和血含泪的心路历程,今以黄滔为中心研究他们的心态,有助于探讨进士科举对唐末士风与诗风气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科举在明清社会中占有中心地位,它并不局限于文人的范围之内,明清时期许多社会风尚习俗都受到科举的影响,整个社会心理、社会习俗、社会活动都打上了深刻的烙印。查考明清小说发现,明清时人在取名、科考风俗以及科举信仰方面均形成了诸多共性,并与科举保持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9.
由亘古黄河孕育而成的黄河文化,鲜明地折射出黄河人所特有的文化心态。即安土重迁的浓浓乡情,克己自抑的集体意识,偏激、狭隘的自卑心态及全身远祸的思维定势。  相似文献   

10.
冯文华、杨婉林在《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 0 0 0年第 6期撰文指出 ,中国社会转型期 ,引起社会文化心态变迁的机制是多重因素的复合体。其中 ,经济关系的矛盾运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社会利益关系的一系列变化 ,是社会文化心态变迁的直接动因 ;社会文化环境由传统向现代的“位移” ,是社会文化心态变迁的深层文化机制 ;当代信息传播系统化、全球化 ,信息传播手段多样化 ,传播速率快捷化等信息传播氛围的急速变革是社会文化心态变迁的加速机制。正是由三大机制因素的“合力”推动 ,使得当今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文化心态意识在真实意义上由传统向…  相似文献   

11.
以科举求仕,是处于唐季的咸通十哲的重要生活内容。日趋衰落的国势和家境的贫寒,使汲汲于进士一第几乎成为他们唯一的出路。于是他们在觅仕干谒过程中饱尝了种种生活上的艰辛和精神上的痛苦,经受了屡试不第的悲哀失望和一旦擢第的酸甜苦辣。由咸通十哲的经历,可以窥见唐末下层士人的生活与心态。  相似文献   

12.
福建的科举活动自中唐以后才开始活跃,直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科举制度终结的千余年时间里,闽中的学子们不断在科场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创造了不少科举奇迹,呈现出科第繁荣的景象,科名处在全国领先的地位。综观福建科举,主要有四个比较显著的特点:基本保持科举大省的地位;科名的地理分布呈东南沿海强西北山区弱之势;出现了大量科第世家;台湾科举崭露头角。  相似文献   

13.
流行语是社会发展的折射反映,也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特定社会文化心态的具体体现。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决定了新时期人们社会文化心态的复杂多样性。新时期人们纷繁复杂的社会文化心态主要与社会转型期的经济条件、社会文化环境以及国民性格有关。  相似文献   

14.
唐代出现大量与科举直接相关的诗歌即科举诗,它是反映唐代科举活动及其在此活动中心理的诗歌,其中及第抒怀诗主要抒发了士人及第时的心理感受。士人由于性格、文化背景、人生境遇等差异,在及第时表现出种种不同的心态:春风得意、志得意满之情;心存感激、感恩报德之意;清醒认识、平静对待之心;业成身退、归隐山林之念。  相似文献   

15.
慈城科举文化源于慈城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因慈城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的发展而兴盛,并成为连接古代慈孝文化和近代儒魂商魄的桥梁。因此,对慈城科举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现实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种器物、制度与文化多元混同历史要素,科举自隋炀帝于605年创立以来,就以其多元一统性影响和控制了1300余年的中国历史的发展和走向,这种控制本身不仅有显性的方式,更多的则是隐性的控制。从科举文化的视角分析它对社会分层的非显性控制,一方面是为丰富科举学、考试社会学、考试文化学等学科进行探索,另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为当代大规模考试的改革及其价值定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中国科举考试作为一项封建制度,是整个科举社会,乃至中国封建社会的重要文化组成部分,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1300余年封建社会文化的形成、演变与发展。如今,厘清科举文化概念,研究与挖掘科举文化内涵,是研究科举学与教育考试文化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8.
19.
福建民歌具有风格迥异、形式多样、区域性强、与台湾关系密切等特点。福建说唱音乐有二十多种,区域特点鲜明,其影响最大的是南音。福建民间器乐音乐有十余种,其区域特点也极为鲜明。  相似文献   

20.
浚县民间会社是在民间信仰的基础上自发形成的民间组织,正月期间,人们自发结社以歌舞等形式,拜神、祭祀,表达对社神、火神的崇拜,以驱邪避凶,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安居乐业。浚县会社具有浓郁的特色和价值,成为当地红火的民间文化活动,在村社的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是中原多元文化的浓缩,是中国春节文化的历史缩影和集中展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