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燕 《四川教育》2008,(2):68-68
【案例1】在“毫米、分米的认识”这节课下课前,我提出问题:“如果用我们学过的米、分米、厘米、毫米来计量成都到北京的路程有多远,你有什么感觉?”学生答:“不好计量,数字太大了。”此时,我设置悬念:“计量较长的路程有没有更合适的计量单位呢?下一节课我们就来揭开这个谜。”这样,在揭示矛盾的同时制造悬念,使学生在掌握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又产生了探求新知的欲望,让学生对数学学习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2.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感觉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相似文献   

3.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几乎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原形”。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当前课程改革的方向。每位教师必须从观念上有一个根本的转变,在教育教学中重新认识数学,使学生对数学不再感到神秘陌生.让每个孩子知道数学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能从生活中学习数学,再将数学应用到生活中去.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4.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应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但由于观念等方面的原因,美术课教学仍存在着一些不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地方,如课程的综合性、多样性不足,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追求美术教学的学科化、专业化、系统化,使儿童在本应感到愉快的活动中体会不到成功感和成就感,在一定的程度上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从而产生难学、厌学的情绪。那么,我们的美术教学如何才能构建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让美术与生活沟通起来,营造广阔的美术教学空间呢?  相似文献   

5.
<正>日常习作时,学生要么无话可说,要么有话写不出。习作课上,学生叫苦连天,时间过了一大半却仍在咬笔头。勉强写出的作文,言中无物,平淡空洞,更无真情实感可言。可以说,习作已经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一大"拦路虎"。那么,如何把人人畏惧的"拦路虎"变成人见人爱的"小白兔"呢?一、让生活入眼鲁迅先生说:"写作时第一需要观察",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习作素材,只有走进生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才能有感而发,进而笔下生花。  相似文献   

6.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教育要回归本源""教育要回归生活"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如何真正有效地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联系在一起,构建一处像巴学园那样令孩子快乐,像霍格沃茨魔法学校那样让学生充满期待的教育场所,却是一项令多少教育者久攻不下的难题。本文通过山东省威海市高技区实验小学生活课程建设实践的介绍,从课程实施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构建、课程质量概念的定位三个方面,向我们提供了一条可借鉴的,能有效将学生生活与学习紧密相融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地2每带一届初一学生我便问:什么是语文?他们首先一愣,然后都眼盯着语文书。他们认为语文就是眼下的语文教材。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仅凭一堂课一本教材是远远不够的。生活是语文之源,学语文须拓展语文课堂,实施“五开放”,实现语文与生活的理想融合。一、开放学习内容,让学生感受语文的精彩长期以来,师生手握一本教材,学课文,做练习,为学好语文做着奋力的挣扎,致使语文教材没有半点美丽的涟漪。拓展语文学习内容,给学生广阔的语文天地十分迫切。1、长期开展读一份报,读一本语文杂志,读一部小说,自编一本小书活动。每学期初师生共同制定阅读目…  相似文献   

8.
要让思想政治课堂与生活相融,教师就要在课堂教学中明确教学目标,使思想政治课的导入、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思维等都与生活相融。  相似文献   

9.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所以,阅读教学,不能是教师把自己对某篇作品的感受告知、传递、赠送给学生,而是要设计让学生  相似文献   

10.
《德育大纲》在"总则"中明确要求"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提出"学校德育要体现时代感,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并进一步点明了"学校德育应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  相似文献   

11.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把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这就需要把数学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使学生对数学不再感到神秘陌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知识去解决身边的生活问题。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兴趣,形成良好的数学应用意识。  相似文献   

12.
在培养创造性人才的今天。学校肩负着历史赋予的重任:给学生创造一种和谐、融洽、宽松的教育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13.
14.
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享受到成功的乐趣。怎样促使学生学好数学呢?结合数学课程标准的学习和课堂教学实践,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5.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数学。《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相似文献   

16.
在教学实践中,我十分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把多姿多彩的生活实际作为学习数学知识的源泉,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知识的过程,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拓宽数学知识的应用渠道,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数学来自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数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日常的生活中,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适应生活。  相似文献   

18.
数学来自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数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日常的生活中,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适应生活。如何把数学教学生活化,把学生  相似文献   

19.
数学是有着实实在在、生动活泼的生活背景,从生活中来的数学才会是活的数学,有意义的数学。为此.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在生动活泼、主动参与的数学实践活动中,获得更多的感受和体验;让数学回归生活,回归自然。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的兴趣与信心。  相似文献   

20.
创设生活化的、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是符会学生认知规律的,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同时又必须来源于生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