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4 毫秒
1.
打虎,在古代英雄史诗中是个老题目。人们谈虎色变,但英雄们却偏向虎山行,这种反差,就自然而然造成了世人对英雄的景仰。故我国古典小说中的打虎英雄相当多。《水浒》中的“武松打虎”和“李逵杀虎”是打虎传奇中胜炙人口的两段文字。作者没有用廉价的夸张去抛售审美“快感”。两位梁山好汉的精神力量经过艰苦的运动,终于突破了重重险阻,显得磅礴而自由。武松和李逵都是在十分不利的情况下同猛虎拼搏的,武松是醉打,一口气喝了十八碗酒,大大超出了“三碗不过岗”的“安全线”,加之一上来就折了哨棒,纯然是赤手空拳,解除了武装。李…  相似文献   

2.
仔细研读薛瑞萍老师《缺点,成就了英雄》一文,感想颇多。其一,教师有戏说武松之意。如教师在引导学生总结武松打虎前的性格特点时,用了“自负”一词,且“摇头晃脑”引起“众笑”。又如在总结武“松多疑”后这样说“:我们的武二郎提着哨棒,兴致勃勃地上了山冈。”言语中透着对武松的调侃。学生在这样的情感基调下理解武松,理解那个时期的历史,难矣!其二,教师有断章取义之嫌。《景阳冈》节选自《水浒传》,对武松这个人物的理解、判断也应通观整篇小说,不能把该文孤立于原小说之外。姑且不论学生头脑中原有的武松形象,单就教师引领学生总结的“…  相似文献   

3.
话说武松在景阳冈下的酒店里,喝了个大醉后摇摇摆摆地上了山。抬头一看,树上挂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服务项目:1.看景阳冈风景:白银1两2.看老虎杂技:白银3两3.打虎服务:白银4两武松想了一下便给了门卫4两白银由于酒喝多了他就在大石板上睡了下来。过了好一会儿,一只老虎叫醒了武松:“小子,你快点打我呀!等久了我可要收加班费的。”“什么?打你难道你不痛吗?”武松疑惑不解。“你喝了酒也没多大力气了,再说你给了钱不打也太不值了。”武松听了觉得有理,于是打了它一下,老虎假装晕倒了。这时,从四面八方跑来了不少壮汉。他们一把将武松扔进轿…  相似文献   

4.
戴绍利 《现代语文》2003,(11):27-27
在《狼》的末尾,作者用一个“黠”字来概括狼的特点。那么,狼到底“黠”在哪里?文章第一段对两狼的描写用了四个字:“缀行甚远”。狼遇屠不是直接扑上去,而是跟随着走了很远,说明狼行事非常谨慎,跟随很远以弄清对方虚实,“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此一“黠”也。第三段写屠夫占据有利地形,“持刀”自卫。“狼不敢前,耽耽相向”,说明狼在形势对我不利的情况下,不蛮干,不冒险,采取僵持对峙的守势打持久战,并积极想办法,谋对策,此二“黠”也。第四段开头就写“少时,一狼径去。”是一只狼放弃了吗?非也!这只狼假装离开,“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相似文献   

5.
我小时候可崇拜武松了,可以滔滔不绝地说出任何关于武松的事。如果问我的愿望是什么,我会脱口而出:“学武松打虎。”只要提到武松,我把什么都忘得一干二净。爸爸看我对武松如此痴迷,便开玩笑说:“武松有何厉害?猫是老虎的师傅,他有本事来打猫?”我想:对呀!我何不打打猫,来显显威力。于是,我紧锣密鼓地准备着打猫行动,可还少了重要角色——猫。一天,爸爸给我买了一只猫。我期盼已久的时刻到了,该大显身手了。也奇怪,这只猫就像知道我不怀好意似的,看见我就急忙躲开。好不容易我才逮着它,便学武松打虎,把猫打得满地乱窜。可一不小心,我自己竟…  相似文献   

6.
2004年第7、8期《小学语文教学》合刊中《这不是“反问”句》一文,龚重雅、龚慧琴老师指出“我吃了三碗,如何不醉?”一句不是反问句。首先,两位老师认为,武松的这句“我吃了三碗,如何不醉?”是“有疑而问”,是“出于对店家自夸酒好的怀疑,武松很自然地要问问店家:‘我吃了三碗,如何不醉?’”这样理解这句话是不是曲解了它在原文中的意思呢?联系后文:“武松从身边拿出一些银子来,叫道:‘别胡说。难道不付你钱。再筛三碗来。’”可以看出,对于武松来说,他当时坚决认为店家“三碗不过冈”之说是一派胡言,于是,用“我吃了三碗,如何不醉?”一句来…  相似文献   

7.
有如下三个令人忧思的课堂提问启发教学小镜头: 镜头(一):教师教《狼和小羊》的第二课时,一开课就问:“小朋友,上节课我们学到了狼‘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狼就把小羊怎么样了呢?”有几个学生回答:“狼把小羊吃了。”老师说:“小朋友说得很对!狼把小羊吃了以后怎么样呢?”(出现冷场)老师催促:“同学们想一想:狼吃了小羊以后怎样呢?”(还是冷场)有  相似文献   

8.
《恰到好处》一文阐述了一个具有普遍哲理性的观点:“我们不管做什么事都需要‘恰到好处’。”如同京戏表演“总讲究不瘟不火”、“工人炼钢要注意火候”一样,写文章也应当力求“恰到好处”。古往今来,许多作文高手都是深谙这一要诀的。以评点《水浒传》闻名的明末美学家金圣叹说过:“别一部书,看过一遍即休。独有《水浒传》,只是看不厌,无非为他把一百八人性格都写出来。”(《读第五才子书法》)譬如武松打虎一章,就十分生动地刻划了武松的形象是英雄也是凡人。武松看到庙门榜文上写着岗上有虎,并非“偏向虎山行”,而是顾虑店家取笑,故不便回转去;当风过虎来,武松不是从容不迫、临危不慌,而是尖叫一声“阿呀”,即刻从青石上翻了下来,老虎“从半空里撺将下来”,武松被那  相似文献   

9.
兔子的导师     
一天,一只兔子在山洞前写论文。一只狼过来,问兔子:“你在写什么?”答:“论文。”狼问:“你的论文的主题是什么?”答:“《论兔子如何吃掉狼》”。狼听了哈哈大笑。兔子说,我写的论文,大部分稿子在洞里,我把道理写得很清楚。狼想看看兔子的论文是怎么写的。于是兔子把狼领进山洞,过了一会,兔子独自走出山洞。兔子继续在山洞前写它的论文。一只狐狸过来,问:“你在写什么?”答:“我在写论文”。“论文的主题是什么?”答:“《论兔子如何吃掉狐狸》。”向来狡猾的狐狸也笑了。说:“这怎么可能呢?”兔子说:“我写的大部分稿子还在洞里,”狐狸想去…  相似文献   

10.
这是一道小学五年级测验题,内容是:判断下列句子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我吃了三碗,如何不醉?”这是反问句。()命题者拟定的答案是“”(即对)。这个答案是值得推敲的。这句话是否为反问句,要作具体分析。先看课文第三自然段:恰好吃了三碗酒,店家再也不来筛了。武松敲着桌子叫着:“主人家,怎么不来筛酒?”店家道:“要肉就添来。”武松道:“酒也要,肉也要切些来。”店家说:“肉就添来,酒却不添了。”武松道:“这可奇怪了,你如何不肯卖酒给我吃?”店家道:“客官,你应该看见,我家门前旗上明明写着‘三碗不过冈’。”武松道:“怎么叫做…  相似文献   

11.
虎打武松     
自从武松在景阳冈打虎以后,整天都有许多朋友请他吃饭。没过多久,人变胖了,武功也荒废了,可是那只老虎的孩子却和武松记上了仇。有一天,武松去山上,碰巧遇上了那只小老虎。武松说:“哟,你也来吃我,小心我把你打得像蛇爬选”小老虎冷笑了几声说:“哼,我可是学过少林功夫的选”“就你芽”武松不相信,“要不咱们比比芽”“好选”小老虎回答道。武松因为太胖,行动变缓慢了。刚开始,他拿着棍子演练了一会儿。那小老虎等得不耐烦了,猛地扑过来,就想吃掉武松,可是被棍子挡住了。武松说:“唉,好险啊选”小老虎说:“Look,还有更险的呢选”武松二话没…  相似文献   

12.
大话景阳冈     
武松在路上行了几日,来到阳谷县地面。离县城还远,正是晌午的时候,武松走得腹饥口渴,忽然望见前面有一家酒店,门前挑着一面旗,上头写着五个大字:三瓶不过冈。武松走进店里坐下,把哨棒搁在一边,叫道:“店家,沏杯  相似文献   

13.
猪爸爸对唏哩呼噜说:“你不能老在家淘气,应该上学了!”小猪唏哩呼噜很喜欢背着书包上学。可是他一听老师是一头大狼,就尖着嗓门儿叫起来:“我不要上学!我不要上学!”猪妈妈说:“没事儿!哇呜老师很和气的。马阿姨家的白白,也在他那儿上学嘛!”唏哩呼噜不相信大狼会很和气,他跑去问小马驹白白。白白说:“老师还可以,有时候也发脾气。我爸爸发脾气踢我,好疼!哇呜老师顶多是敲桌子,从来不踢不打。”“咬不咬?”“不咬。他气极了,就龇出白牙大叫:‘你们当我是谁?我是一只大狼!’”“好凶嘛!”“对啦,样子很凶的。可是我们都不怕他。”第二天,小…  相似文献   

14.
“哨棒”作为人们出行时的壮行工具,今人多有误解,对“哨棒”的解释也各不相同。造成误解的原因,盖因受“哨”字字义影响及对《水浒》研究不深入所致。“哨棒”不是能够发声的木棒,它只是“人们出行时用于防身的短棒而已”。  相似文献   

15.
《景阳冈》(五年制小语十册17课)的哨椿前后出现了十余次,可谓物尽其用。这根哨棒的妙处我以为有两个方面,很值得在教学中点化。一、串连情节,发生波澜这篇文章的情节是:武松进店——出店——上冈——打虎——下冈。除下冈外,各个情节都写了哨棒。循着哨棒的行踪,读者很自然地能把握作品的线  相似文献   

16.
淘淘的故事     
不知道咬不咬人淘淘去找自己的同学,在同学家的门口看见一只大狗。同学在门内嚷着:“你怎么还不进来?”淘淘:“这只狗咬不咬人?”同学:“我们也很想知道,因为它是今天才来的!”脱口而出淘淘正和山山一起看《一千零一夜》。淘淘:“《一千零一夜》的别名叫什么?”山山:“《一千零一夜》哪有什么别名?真是天方夜谭!”肚脐淘淘对肚脐很好奇,就问爸爸。爸爸把脐带连着胎儿与母体的道理简单地讲了一下,说:“婴儿离开母体之后,医生把脐带剪断,并打了一个结,后来就成了肚脐。”淘淘说:“那医生为什么不打个蝴蝶结?”31淘淘的故事…  相似文献   

17.
《景阳冈》通过武松喝酒和打虎的具体描写,表现了武松豪放、无畏、倔强的性格。值得注意的是作品三写榜文,生动地显示了武松的心理活动,这对于揭示武松的性格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中不能轻易放过。 一写榜文,揭示武松的豪放性格。 武松从晌午开始喝酒,一连喝了十八碗,直到天快晚了,才提起哨棒出门,店家连忙劝阻,请他看官司的榜文,说明冈上出现了猛虎……武松充满自信,认定景阳冈至少走了一二十遭,何曾有过大虫!所以对于榜文看都不看。这种自信心理建筑在“就有大虫,我也不怕”的基础之上。在他看来,区区大虫,无须畏避,英风豪气洋溢于字里行间,尽管出语粗鲁,却并非存心伤人,充分揭示了武松豪放不羁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18.
为了能让学生尽快地学会给课文分段,应指导学生运用几种基本的分段方法。一、折线示意法这种方法适用于故事性强,情节较为曲折的课文。如教学《景阳冈》一课时,可先在黑板上画出折线示意图:(?)。然后,用小黑板出示填充题:1.武松在酒店__;2.武松提着哨棒__;3.武松在景  相似文献   

19.
那一阵风过处,只听得乱树背后扑地一声响,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来,武松见了,叫声:“啊呀!”从青石上翻将下来,便拿都条哨棒在手里,闪在青石边。那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下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扑,从半空里撺将下来。武松被那一惊,酒都做冷汗出了。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那大虫  相似文献   

20.
张星 《考试周刊》2022,(23):67-70
笔者与同事们交流发现,对课文《景阳冈》,学生们大都喜欢第三部分“打虎”的情节,课堂上也能大致体会到武松的武艺高强、动作敏捷利索。但仅仅感悟到此,还不足以领略到《水浒传》这一经典名著的魅力。笔者教学此文“打虎”部分,引领学生抓住“闪”和“乱”传神词眼研究,设文对比推敲、咬文嚼字研读,真切感受武松的机警智慧和紧张惧怕。带领学生品读“哨棒”“酒”“榜文”等事物,体会小说人物描写的独特艺术,为课堂注入思辨的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