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噪音是剧场的天敌,一部剧场发展史就是努力消除噪音的历史,但由于噪音也是信息,因此剧场噪音无法彻底消除.一直有个误解,即剧场的噪音是由不文明观众制造出来的.若将戏剧看成一种直线单向的信息传播过程,将剧场看作剧作者与观众之间的传播媒介,那么导演和演员作为戏剧信息传播的环节,可能比观众制造的噪音更大.戏剧信息传播最大的不稳定性,来源于导演对原作的错误解码和再编码,导演即是戏剧传播之熵,而演员对剧中人物的过度演绎则是信息冗余.他们共同增加了戏剧传播的熵值,并因此引起了无穷无尽的戏剧观论争.  相似文献   

2.
陈治 《青年记者》2007,(7):13-14
从古希腊、罗马的竞技场,到近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等,竞技体育融合了运动员的表演和观众的欣赏。包含的主要元素有:一、竞技的场地(例如足球场、网球场、游泳池等),这是体育赛事进行的必要条件;二、现场观众(表演场地要设有观众席,容纳有限度的人数)参与其中,观众观看体育赛事是体育赛事得以传播的重要条件。[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新闻与导演     
戏剧、电影,离不开导演。新闻报道却不可导演。现在的失实报道中,有一种就是导演出来的。这是“文革”的遗毒,看来还有待彻底清除。  相似文献   

4.
袁起 《记者摇篮》2007,(7):84-84
广播剧是区别于其他形式的戏剧艺术,一开始就是在导演的倡导和策划下由剧作家写出剧本,借鉴舞台剧导演的方式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戏剧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5.
对于艺术家来说,尝试是一种魔力,它无限的可能性充满神秘的诱惑,激发艺术家内心最敏感的触角伸向创造的天空,捕捉闪闪发光的灵感之星。对于观众来说,艺术家的尝试就像是魔术师的表演,不知道开启魔盒的刹那会有什么样的东西横空出世。‘人艺排演的话剧《三姊妹·等待戈多》就是一次尝试。尽管把不同的戏剧拼贴组装在一起在80年代的中国剧坛已不算新鲜。在这之前,已有《玉人魂》、《思凡》、《中国孤儿》、《放下你的鞭子·沃依采克》.但在林兆华导演的戏剧中这还是第一次.他第一次用拼贴的方式阐释经典名剧。尝试的意旨也非常郑重地…  相似文献   

6.
通常人们把用于演出的舞台、舞台背景、舞台道具等等人为场景说成是舞台美术,应当说戏剧就是在此基础上展开的,它给观众一种视觉上的满足,给表演的人一个虚拟的实景,以戏剧舞台为肇端的舞台美术随视觉艺术的发展,派生出了诸多更为具体的应用美术,例如电影美术、电视美术等等。   电视美术是受众最多的,同样也是最为体现舞台样式的一种新型美术。   电视美术首先是一种平台美术,同时也是一种高度视觉艺术。一台戏剧只能满足有限的观众,而电视则要满足屏幕前的无数观众,这既是它的难点,同样也是它的长处、优点。   今天可以…  相似文献   

7.
电视导演是一项艺术创作,能否在观众面前呈现出一个成功的作品,导演的个人因素则是起到重要的作用。导演出来的作品是否能够深入人心,得到人们的肯定,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导演的互动性强不强,如果导演能够全方位的了解观众的喜好,注意导演的过程中出现的能够带动人们情感的小细节,那么电视剧就会带动人们的情绪,就是与观众进行良好的互动。  相似文献   

8.
戏剧艺术与影视艺术同为表演艺术,二者相较,戏剧艺术的独特魅力就在于演员与观众之间的那种相互感应,以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融洽的剧场性.戏剧观众进入剧场之后,总是以一种固定的距离用一种不变的视角去观看舞台表演,可以看到演出的所有场面和整个空间.这种演员与观众直接的、生动的、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显然是其他艺术形式包括影视艺术不可能具备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杨锐 《出版参考》2010,(7):11-12
《潜伏》的导演姜伟说,在开拍之前,他给自己和整个30集故事塑造了一个灵魂的主题,这就是“信仰”。但是,就像余则成通篇所表现出来的内敛,导演没有大张旗鼓地为演员和观众张扬这一主旋律,他一直收着。这是为什么?  相似文献   

10.
法国导演让·爱浦斯坦以诗意的激情描述特写:"特写镜头使戏剧发生了变化,使它具有一种令人激动的亲近感.我们几乎可以用手触摸到主人公们的痛苦,亲密无间.我数得出这痛苦的双眸上的睫毛.我几乎可以觉出这眼泪的苦味.  相似文献   

11.
武恒 《东南传播》2018,(7):26-28
2017年,一部黑白电影以较高的姿态赢得观众的大加赞许,并被称为台湾电影的新生力量,这就是获得金马奖最佳导演的电影《大佛普拉斯》.这部电影除去对现实主题的关注,更多的是呈现方式的创新;其中贯穿全片的导演旁白、黑白影像、窥视视角等表现手法以介入性的叙事方式打破了观众的观影幻觉,从而形成一种置于电影之外的观影体验.  相似文献   

12.
体育赛事直播节目的经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大多数中国的电视媒体而言,仅仅是几年前电视台还不必为购买赛事电视转播权而伤神。那时,电视台完全可以凭借媒体的优势,向运动队、俱乐部以等价交换的方式转播体育赛事,甚至收取部分转播费用。自己出钱去购买电视转播权也只有在转播奥运会这样的国际大型比赛时才有可能。而在今天,购买电视转播权已成为电视台一项必不可少的开支。有投入就要有产出.这样才能保证赛事直播节目的生存与发展。电视台作为体育赛事供需市场中的一员,必须遵循这个市场的原则。具有高商业价值的体育赛事,是电视台、广告赞助商共同追求的。电视台直播这些体育赛事,获得大量的收视观众,并通过向广告商销售赛事电视广告时段而获利。  相似文献   

13.
中国电影近三十年的发展历程证明,戏剧和电影之间既不是"拐杖"关系,也不是"离婚"关系,而是"互动"关系。建国以来戏剧和电影的互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相互之间题材的借鉴和改编,二是创作手法和技巧的相互渗透学习。当下,随着数码技术的出现,影视跟戏剧真的可以"结婚"了。这意味着,它们将产生出一种新的艺术形态。电影越是大制作,越是运用高科技,它就越依赖一个精彩的戏剧故事,哪怕是陈旧的故事。而戏剧越想赢得观众,除了故事好看,更要借助电影与投影的视听魅力。这就是电影和戏剧难解难分的情缘。  相似文献   

14.
余晴  韩秋芳 《新闻前哨》2006,(11):46-47
一、现阶段我国电视化趣味分析 作为大众传播的主要形式,电视已承担着纪实说理、娱乐等多种功能。与电影相比,它除了具备摄制各方面相同等诸多特点以外,还更具有影响无可比拟的优越性,那就是足不出户,可观赏到动人心魄的精彩画面和从中感悟到人生真谛。于是,很多导演把自己的创作注意力从电影转向了电视,投入到这个拥有数以万计的观众群体。在受众的审美心理上,导演们不惜用尽浑身解数、使出绝招。其目的就是希望自己的产品能受到观众的青睐。  相似文献   

15.
日本电视在雅典奥运报道中的特色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奥运会是当今世界上最为人们所关注的体育赛事,也是当今世界最为成功的市场化运行的体育赛事。相关调查表明,奥运会的电视观众数量在最近40年中一直呈现增长态势,在每届奥运会中.几十万观众现场欣赏比赛的同时,全球还有40亿人通过电视镜头在观看。可以说,正是电视媒体的介入,使得奥运会成为全世界共享的盛会.  相似文献   

16.
作为导演,千万别把自己当艺术家,因为你本身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艺术工作者,你要做的就是,努力把一个故事讲好,希望观众爱看,就这么简单。导演可以讲故事,正是这个简单而直接的理想支持高希希一直走到今天。  相似文献   

17.
贺蕾 《新闻窗》2013,(4):33-34
体育解说评论,顾名思义就是对体育比赛进行的解说与评论。观众习惯了看电视或听广播体育赛事直播时听到解说评论员的声音,然而少有人会认真地问一问:为什么体育赛事直播总要配备解说评论员?体育赛事直播一定得有解说评论员吗?答案显然并不总是肯定,下面的回答或许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优秀的解说员可以让观众随着比赛进程的发展或喜或悲,或惊呼,或捶胸顿足,他的话语与见解甚至能够成为球迷在赛后谈论赛事时反复引用的‘经典’;而糟糕的解说员则会让球迷反感,甚至产生想关掉电视声音的想法。”  相似文献   

18.
有两种戏剧,一种是矛盾冲突强烈而紧凑,戏剧主干十分突出,故能从头至尾紧紧抓住观众,使人喘不过气,从而受到它的感染;另一种则相对散漫一些.在戏剧情节的进展中融人了更多的抒情或诗化的内容,让人在欣赏过程中浮想联翩,得到更广泛的艺术体验.前者如挺拔的白杨,后者则更像婀娜的杨柳.如以十九世纪俄罗斯的戏剧作比,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大雷雨》或可归于前者,契诃夫的《樱桃园》、《海鸥》、《万尼亚舅舅》等则都属于后者.广播剧《热血男儿》(原作:杜冶秋;编剧:杨展业;导演:雷国芬;音乐、音响:杨树华)虽说题目充满阳刚…  相似文献   

19.
中国话剧的开山鼻祖欧阳予倩,是戏剧教育家和戏剧运动的倡导者,被文化艺术界尊为文化大师。其子欧阳山尊今年93周岁,自1932年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杭州五月花剧社算起,从事话剧艺术长达75年之久,是一位多产精品的导演,一位声望极高的戏剧艺术家、活动家和教育家。他创作导演的剧目颇多,离休后仍以满腔热忱和激情关注话剧,创作不断,提携后人,甘为人梯,被人称为“一匹不知疲倦的马”。[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肖蓉 《声屏世界》2013,(10):42-42
舞台美术设计是包括布景、灯光、化妆、服装、效果、道具等的综合设计,是舞台演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根据剧本内容和演出要求,在导演统一的艺术构思中运用多种造型艺术手段,设计和创造出戏剧的背景环境和角色的外部形象,用以渲染舞台气氛,塑造戏剧人物形象.揭示戏剧主题。然而,由于受舞台所限,舞美设计不可能做到“实实在在”,也没有必要造出完美的实景。从艺术的角度出发,笔者以为,舞美设计的最高境界就是“神似”。“神似”不但给设计者提供了无限的创作空间,也给观众提供了无限的想象余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