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陕西人民出版社最近出版的《权术论》一书,在如何对待祖国文化遗产问题上值得商榷。《权术论》专门论述中国古代的“政治权术”,指出:“在中国历史的实际政治斗争舞台上,权术纵横驰骋,叱咤风云,显示不完的‘神通’,数说不尽的‘风流’,使无数‘英雄’竞为折腰。”《权术论》宣扬了些什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应先弄清“权术”的概念。《权术论》给“权术”下的定义是:”政治权术,即政治斗争中隐晦秘密特点的权变手段。”并申述说:“人们通常所说的权术,一般都是专指封建统治  相似文献   

2.
“新闻”一词,据目前所见资料记载,最早见于唐代尉迟枢所写的《南楚新闻》一书。 《南楚新闻》是一部笔记,共三卷。书中记录了当时南方民间的不少奇风异俗、奇闻异事。可惜今已失传。我们现在只能从转录该书的古代典籍中窥见其吉光片羽。例如,南宋大诗人陆游的《老学庵笔记》中就引录这么一段:“《南楚新闻》亦云,‘一揲毡根数十皴,盘中犹自有红鳞’,不知‘皴’为何物,疑是饼饵之属。”宋朝另一有很大影响的书《太平广记》中有辑录过《南楚新闻》的某些内容。如今流传下来的《南楚新闻》片段中还有这么一个故事:“百越人以蛤蟆为上味。先于釜中置小羊,候汤沸,蛤蟆皆抱羊而熟,谓之‘抱羊羹’,又云疥者最佳,故人云:切不可切去,此乃‘锦袄子’!” 从以上记载可知,尉迟枢是最早使用“新闻”一词的人,但其“新闻”所指内容却和今天的“新闻”含义——“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有所差别。尉迟枢的所谓“新闻”,是指一些在民间流传的奇闻异事之类,不具备今天“新闻”的“指导性、真实性、时新性”等特点,但就其传媒记事的要旨来说,仍有其相通之处。 具有现代意义的“新闻”一词,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目前,人们普遍认为始于南宋赵升的《朝野类要》一书。该书中说:“其有所谓内探、省探、衙探者,皆衷私报  相似文献   

3.
程焕 《图书馆》1989,(1):22-25,37
《图书馆》1987年第5期发表了查启森先生的大作《“目录”商释·附称谓辨》一文,细细拜读,收益匪浅,感慨颇多。查先生在文中经过详细论证,否定了解放后目录学界关于“目录”定义的“定论”,即“‘目’的含义是指篇目而言,即一书的篇或卷的名称。‘录’是指的叙录,即将一书的内容,作者的事迹,书的评价,校勘的经过等,写成简明扼要的文字。将二者合起来称为目录,即书目”。继姚名达先生之后再一次提出了“录”“应当作‘次第’讲,所谓‘目录’者,篇目之次第也。”这一较正确的论断。其论证翔实严谨,说服力颇强。笔者曾与查先生讨论过关于“目录”定义的问题,基本上赞同查先生的观点,为了进一步澄清这个问题,特作下列补辨,祈望同仁指正。  相似文献   

4.
“上海在抗日战争以前,约1930年至1937年这一段时间内.书业中掀起了一个浪潮:有几家规模不大的书店,以极廉价的书籍大量供应给读者,人称‘一折八扣书’,又称‘标点书’。”(平襟亚:《上海滩的一折八扣书》。《出版史料》创刊号,第136页,1982年)一折八扣书有种说法叫:  相似文献   

5.
1992年5月,在阔别老家数十年后,范敬宜先生回苏州考察工作十余天。6月3日,在《苏州人的性格变了》一文中(刊载于当日《经济日报·扩大版》),范敬宜先生写道:"在历史上,‘空’曾经是苏州人的主要性格弱点。‘苏空头’这个‘雅号’加在苏州人身上,至少已有数百年之久。所谓‘空’,主要指虚多实少,尚清谈而轻实务……这次来到苏州,真想寻找一番‘空’字在当代苏州人身上的表现,而且做好了在社交场合表演‘空对空’的思想准备。遗憾得很,都落空了。"因为,"实,逐渐成为苏州人性格的一部分。"历史上,"苏州人性格的另一特征是:‘文’。这个‘文’,既有斯文、儒雅的一面,又有经济细胞不发达的另一面。"然而,范敬宜先生在文章中说:"在苏州,我接触了许多不同层次、不同  相似文献   

6.
“小骂大帮忙”这顶十分沉重的政治帽子压存《大公报》头上,已经半个多世纪了,至今还流传于人口。几个月以前,还有人写文章,指责《大公报》反共。一个多月以前,还有人在文章中叹息说:“‘文革’开始至今三十余年过去了,某些人硬加给《大公报》的‘小骂大帮忙’的帽子至今还没有摘下去”。可见并不是我危言耸听,而是众口铄金,积重难返。现在是该彻底摘掉这顶帽子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7.
中国最早的报纸是什么?有的学者说是唐代的“邸报”。前一时期,还有人撰文说:“同今天新闻报纸有更多相似之处的新闻形式,应首推‘露布’。”从而得出结论:我国最早的报纸应是汉代的“露布”,把中国新闻报纸的历史又上推了几个世纪。对于这些说法,我不敢苟同。“露布”在中国古代亦称“露板”,“露版”。《后汉书·李云传》载:“云素刚,忧国将危,心不能忍,乃露布上书。”章怀太子注:“‘露布’谓不封之也。”《南史·谢灵运传》载:(孟(岂页))“因灵运横恣,表其异志,发兵自防,露板上言。”《文心雕龙·檄移》载:“张仪檄楚,书以尺二,明白之文,或称露布,播诸视听也。”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四云:“‘露布’,捷书之别名也,诸军破贼,则以帛布建诸竿上,兵部谓之‘露布’。盖自汉以来有其  相似文献   

8.
这几年,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的版权图书每年都会出现几本畅销书,如从韩国引进的《我最想要的化妆书》两本已经30多万册,《30年后,你拿什么养活自己?》两本超过60万册。而且出版社版权图书码洋每年都在增长,重印率很高,码洋占比达60%多。  相似文献   

9.
这几年,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的版权图书每年都会出现几本畅销书,如从韩国引进的《我最想要的化妆书》两本已经30多万册,《30年后,你拿什么养活自己?》两本超过60万册。而且出版社版权图书码洋每年都在增长,重印率很高,码洋占比达60%多。  相似文献   

10.
书业内外     
伟人后辈书市逮盗版 据《北京晚报》《中国青年报》报道:“周恩来竟被写成‘周恩赖’,我的爸爸成了‘我的白爸’,真是太不像话了!”看到自己用心血凝成的书变成这副模样,周总理的侄女、《我的伯父周恩来》一书的作者周秉德女士难掩心头的愤怒。闻讯赶来的执法人员对这个出售盗版书的书摊进行了查处。这是近日发生在北京冬季书市上的一幕。记者在现场调查中  相似文献   

11.
郑振铎先生在《明清二代的平话集》一文中曾谈到:“《京本通俗小说》的产生地,似乎较为容易断定,据其以‘京本’二字为标榜,则我们可知其必非出版于两京(北京、南京)。……以‘京本’二字为标榜的,乃是闽中书贾的特色。这样看来,《京本通俗小说》大有闽刻的可能。但闽中的书贾为什么要加上‘京本’二字于其所刊书之上呢?其作用大约不外乎表明这部书并不是乡土的产物,而是‘京国’传来的善本名作,以期广引读者的罢。”郑先生这里对“京本”的说法,在学术界影响很大,直到现今,在一些论著中仍然在沿用着。例如胡士莹先生在《话本小说概论》中论及《京本通俗小说》一书时,也说:“此书标‘京本’字样,实书贾伪托以示版本之可靠,犹之宋说话人以‘京师老郎’为号召一样,这是当时福  相似文献   

12.
什么是书话,我国著名作家唐弢说过:“中国古代有以评论为主的诗话、词话、曲话,也有以文献为主,专谈藏书家与版本的,如《书林清话》。《书话》综合了上面这些特点,本来可以海阔天空,无所不谈。不过我目前还是着眼在‘书’的本身上,偏重知识,因此材  相似文献   

13.
街市坊间,有一本名曰《精神档案》(2001太白文艺出版社)的厚书赫然摆放在书架上。“精神档案”,一个全新得让人难以估测的名字。我随手取下翻阅,细读内目,却是一本有关经济学方面的论著,十几位精英学者围绕中国的社会转型、政治体制改革,以及经济学本质等诸多敏感问题高谈阔论,丝毫看不出与档案有什么干系,而且,这“精神” 亦不知指什么。 不过,书的编选者、《书屋》的主编周实给了我们一个出书的意图,他在代序里说,“这是一部二十世纪末中国经济学的备忘录,堪称二十世纪的‘精神档案’,之所以名之为‘精神档案’,目的是为这段历史存档,因为一切人类历史的核心部分还是思想史。”  相似文献   

14.
语言学家王力同志在《我谈写文章》(《新闻战线》1979年第4期)一文中说:“‘词汇’一词来自英语的Vocabulary(毛主席说的即‘语汇’),指的是一种语言里的全部的词(斯大林叫做‘词的总和’)。现在有人说‘某词典共收了两万个词汇。’那就错了。一部词典只有一个词  相似文献   

15.
论荀赋     
荀卿是文学史上第一位以"赋"命名其作品的文学家。奠定荀子在赋史中地位的是他的两篇作品——《赋》及《成相》。《赋》今存其书中,刘向《叙录》本编在最后一篇,即第三十二篇,杨惊《注》本列在第二十六篇;《成相》亦存书中,刘本在第八篇,杨本在第二十五篇。杨于《成相》篇题下注目:"《汉书·艺文志》谓之‘成相杂辞’,盖亦赋之流也。"杨认为《成相》亦赋作,所以,荀赋存世者有此二篇。二篇赋作存在的问题相当多,本文摘要讨论之。  相似文献   

16.
1 不应忽视的“说明”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于1986年10月10日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时,有一个简短的说明(简称《说明》)。这个说明印在大标题之下,位置不很明显,未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因而在《简化字总表》重新发表后四年有余的今天,乱用简化字的问题仍然经常在很多报刊上出现。例如:《说明》中指出:“‘叠’、‘覆’‘像’‘啰’”不再作“‘迭’、‘复’、‘象’‘罗’的繁体字处理”,而有的报刊在该用“像”字的地方,仍然使用着“象”字。  相似文献   

17.
陈莹平传     
几个“垂之永远”的一刹那“陈莹同志最可贵之处,就在于甘愿一生做记者之‘者’,不醉心于追求摄影艺术之‘家’。一直到现在,还非常忠于记者职守,保持记者本色。一个好记者,不论文字记者,还是摄影记者,对于自己的作品,必然首先注意:一是新闻价值,二是历史价值,第三才是艺术价值。看看这次《陈莹舞台摄影艺术回顾展》,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证明她是一个好记者。当然,陈莹的舞台摄影,艺术性也是很高的。随便举几个例子:梅兰芳《贵妃醉酒》手拿扇子的那个一刹那,周信芳《四进士》公堂上回答顾读责问‘受贿多少’时以满腔激愤喷出‘三百两’的那个一刹那,盖叫天《武松打虎》那个精采的亮相的一刹那,俞振飞《太白醉  相似文献   

18.
猜书     
这里说的‘猜书’,有的学者叫它‘悬测读书法’,有的叫它‘创造型读书法。’概括起来说,猜书是指的面对值得自己认真揣摩和借鉴的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可以不必忙着看内容,而是合上书页先悉心猜测一番,设想这本书、这篇文章由自己来写,会提炼什么主题,选用什么结构,从哪些方面、以哪些观点和材料、用啥样风格的语言来阐述?然后,阅读全文,拿自己的猜测与其对照:看哪些地方不谋而合,哪些  相似文献   

19.
《尚书》是"六经"或"五经"中最重要的一经,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先秦文献中,《尚书》多被称为"书",如《论语》、《左传》、《孟子》、《荀子》等皆以"书曰"称引今《尚书》文。然《尚书》之称始于何时?迄今尚有争议。《墨子·明鬼下》云:"故尚书夏书,其次商周之书,语数鬼神之有也,重有重之,此其何故也?"有人以为此"尚书"即指《尚书》,实误。王念孙《读书杂志·墨子第三》云:"案‘尚书夏书’,文不成义。尚,与上同;书,当为者。言上者则夏书,其次则商、周之书也。此涉上下文‘书’字而误。"可见所谓"尚书"是"尚(上)者"的误写,《墨子》中并无《尚书》  相似文献   

20.
自《档案法》颁布实施以来,《档案法》是"软法"之说就不绝于耳,基层档案工作者期盼《档案法》成为"硬法"的呼声不断. 什么是"硬法"?什么是"软法"?北京大学法学院软法研究中心名誉主任罗豪才先生指出:"‘硬法’是指那些需要依赖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法律规范,而‘软法’则指那些效力结构未必完整、无需依靠国家强制保障实施、但能够产生社会实效的法律规范." 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档案法》是硬法.《档案法》硬就硬在:第一,《档案法》是由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国家法律,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第二,《档案法》设有法律责任一章,对违法行为有明确的罚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