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57年7月,陈敬容在《译文》杂志发表的九首波德莱尔译诗对中国诗坛产生了极大影响。然而,当她将这九首译诗收入1984年出版的《图像与花朵》时,却对文字进行了大幅修改,改动最大的是《忧郁病》一诗。陈敬容1957年的译文以意译为主,使用自然贴切的口语,在基本与原诗对应的前提下适当加入了自己的改造,凭借着一个诗人的语言敏感实现了译诗成诗的目标。1984年的译文则与法语原文的文义对应更严谨了些,但语言风格上更为生涩。力求“符合原作”的自我要求和对译文的不自信,可能是主导了她此番修改的隐秘动机,但效果却不如人意。如何在“符合原作”的基础上,在现代汉语的语境下译诗成诗,而不是成为原作亦步亦趋的准确附庸,是陈敬容此次译文改动带给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阐释学译论认为翻译即是阐释,要求译者为译文读者提供晓畅明白的译文,有一定的合理性。然而,在诗歌翻译中,阐释性翻译会固定意象组合,减损修辞效果,凝固逻辑关系,减损原诗的诗味,从而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穆旦译诗以英国浪漫主义抒情诗和俄国近代抒情诗为主,.从接受美学理论的角度进行分析,不难看出,穆旦不仅很好地把握了原作精神,其译文的美学特征也十分突出.通过细读和比较穆旦译诗与其它相同原文本的译本,笔者认为穆旦在翻译过程中一方面刻意经营译文的美学效果,另一方面也着意考虑读者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其译文是已有译本中的佼佼者.  相似文献   

4.
匈牙利诗人裴多斐的格言诗《自由,爱情》在我国有三种译文,而殷夫烈士的译文流传最广,几近家喻户晓。诗曰: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但殷夫并非最早的译者。早在1907年,周作人就译过此诗,并以“独应”的笔名发表过。周译用的是四言体欢爱自由,为百物先;吾以爱故,不惜舍身;并乐蠲爱,为自由也。段夫之后又有孙用的译文:  相似文献   

5.
诗歌翻译是艺术的再创作,是美化之艺术,其最高标准是力求实现音美、形美及意美的结合。《春晓》两译文用词简洁、自然流畅,贴切地传达了原诗的“意美”,其意境表达毫不逊色于原文。译文二以散体诗译诗,“弃形求意”侧重于“意”;译文一以韵律诗译诗,侧重“音、形、意”的结合,并达到了“三美”的齐备。两译作中原诗意美、音美及形美再现的比较分析,进一步说明了诗歌翻译美化之艺术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古汉诗《静夜思》四种英文译文的赏析,探讨了古汉诗与英文格律诗各自的形、音、意方面的特点,以及如何在英译古汉诗时既尽量反映出原诗的特点又力求符合英诗的规律,做到译文形美、音美、意美。  相似文献   

7.
寒山诗的形象问题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寒山诗的形象在国外受到了热捧,而在国内则反响平平,这主要是取决于寒山诗译者的选择。文章通过对盖瑞.施耐德的翻译作品、阿瑟.威利翻译的译文,以及华特生、施坦伯勒的译文的解析,深入剖析了译者主体性视角下译者对寒山诗歌形象选择的相关要素。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惠特曼诗的两种译文的比较和评论,希望能够更加充分地体现原诗的"自由与民主"主题和"有节奏、无韵律"的风格,使用更简短、准确的措辞,尾韵和排比的方法,使新的译文更加准确、生动、流畅、自然.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唐朝诗人金昌绪写的诗<春怨>的九种译文着手,对诗歌翻译的艺术效果,即想象效果、视觉效果、音韵效果、动态效果、空白美效果等展开探讨及分析,指出只有从这些艺术效果进行多视角、多层次的认识与挖掘,才能更大程度地发挥文学翻译的教育作用和审美功能.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赏析两首译诗的比喻修辞手法移植入手,在比较两种译文的得失的基础上,讨论诗歌的本色译。文章认为,不同风格的译文都是可取的,但只有符合汉语表达方式、译出原诗风格的译文才是本色译。  相似文献   

11.
"The Solitary Reaper"(《孤独的收割女》)是英国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Willianm Wordsworth 1770—1850)的名诗精品。这首诗,常见的译文有两种,一是杨德豫先生的译文(以下简称杨文),一是顾子欣先生的译文(以下简称顾文)。杨德豫先生是英诗翻译的专家,顾子欣先生“平素也写诗”,英诗的翻译“成果累累”,可见,两种译文都有很高的权威性。  相似文献   

12.
“柳”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在诗歌中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尤其是在送别诗中。通过对比分析三首含有“柳”意象的送别诗及其译文,探讨作为送别意象的“柳”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3.
黄永亮  林洁华 《宜春学院学报》2012,34(5):119-121,152
意象在汉语古诗的创作和鉴赏中有很重要的地位。汉语古诗中的意象经常在英语译文中被遗漏,或被改写。结果使原诗由含蓄变得浅白,改变了意象在原诗中给读者的感观效果,削弱了诗境,并最终没能很好地传播蕴含在古汉诗中的中华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比较的方法,讨论了中国古诗原诗与英文译诗之间语音形式统一的问题.本文分析与比较了苏轼<水调歌头>的两篇译文一篇为John A.Turner的自由体译文.另一篇为许渊冲的韵诗体译文.通过比较分析,许译能从语音形式上再现原作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5.
以海德格尔关于玄想之思和算计之思的二分思维模式为理论框架,通过对《江雪》诗解读,提出诗文本激发读者诗意的玄思决定其作为诗的存在,因此,在翻译诗的过程中,译者应该以开放心态解读原文,从算计之思中退出,接纳原文所激发玄想之思,创造一个足以激发译文读者以相似方式玄思的译文。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比较了苏轼《水调歌头》的两篇英译译文:J.A.Turner的译文与许源冲的译文。本文从句法的角度,通过比较的方法,讨论了中国古诗原诗与英文译诗之间句法形式统一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当前的外宣英译实践中一个普遍性问题即是所谓的"中式英语"译文,可接受性低,使外宣效果大打折扣。论文结合南京外宣图书英译实例,探讨外宣英译中句子、篇章层面上的语言表达策略,提出外宣英译在语言表达上如何贴近目的语读者的一些做法。为提高语言表达中译文读者的接受性,译者应熟谙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前提下,表达上采取努力贴近目的语的策略,使译文在句、篇章等语言层次都做到贴近目的语。译文只有在语言表达上为目的语读者所接受,才能使译文达到良好的对外宣传效果。  相似文献   

18.
张伟 《零陵学院学报》2014,(3):182-183,186
当前的外宣英译实践中一个普遍性问题即是所谓的“中式英语”译文,可接受性低,使外宣效果大打折扣。论文结合南京外宣图书英译实例,探讨外宣英译中句子、篇章层面上的语言表达策略,提出外宣英译在语言表达上如何贴近目的语读者的一些做法。为提高语言表达中译文读者的接受性,译者应熟谙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前提下,表达上采取努力贴近目的语的策略,使译文在句、篇章等语言层次都做到贴近目的语。译文只有在语言表达上为目的语读者所接受,才能使译文达到良好的对外宣传效果。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匈牙利著名诗人裴多菲的这首诗可谓家喻户晓,诗曰: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此诗译文出自左翼青年诗人殷夫之手。读陈子善先生的《边缘识  相似文献   

20.
英汉两种语言在结构和搭配上存在很大差异 ,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对译文的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翻译时要注意从上下文和逻辑关系将词义加以引申、转译词类、增译词等技巧方面着手 ,使译文收到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