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泰山石敢当”是何意》(《语文知识》1997年12期)一文引杨羽仪的《太阳·神和人……》中“村夫石敢当为民除害驱逐妖孽而被敬为泰山神”之语,以此断言石敢当为一“村夫”,这实乃大错特错也,石敢当并非姓石的村夫,而是龙的第五个儿子。相传野龙生有九子,形态各异:第一个儿子叫贪婪,它的四足踏的一是兵书、一是宝剑、一是金元宝、一是珍珠。后来衙门的堂门上都画有贪婪,官员参拜均在此画下,  相似文献   

2.
在徽州古村落里人们常常可以看见一些长方形的石碑,或嵌入墙中或独立而置.上面刻着“石敢当”三字,也有的刻成“泰山石敢当”。这其实是一种风水镇符。相传黄帝时.蚩尤残暴,头角坚实.无人能敌。一次他登上泰山,声称天下无人敢当。女娲遂投所炼补天石以制其暴,上镌“泰山石敢当”。蚩尤畏惧。由此“泰山石敢当”便成为民间辟邪镇煞的神石。又一说“石敢当”为五代时的力士。生平逢凶化吉,能御侮防危。故后人凡桥路要冲处,必刻石书其姓名,以捍卫居民。石敢当通常被置于村落入口处、河川池塘岸边、门前巷口、三叉路口直冲处等。  相似文献   

3.
泰山石敢当习俗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作用。通过“非遗+旅游”的形式,在实现“非遗”活化的同时,也能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由于生活方式变迁与全球文化趋同,人们对泰山石敢当文化的认同度下降,当前,泰山石敢当文化旅游正面临着旅游资源缺乏系统性规整、旅游品牌感知性较差、旅游产品体验性不强、生存环境出现破碎化等困境。本文通过实地调研与文献研究,在“非遗”视角下对泰山石敢当文化旅游现存的问题进行分析,从泰山石敢当文化资源的规整、汇聚地的建立、传承人的培育、民众认同感等方面提出旅游活化措施。  相似文献   

4.
儿时在一个大姓祠堂对面的照壁上见过“泰山石敢当”的石刻,后读柯焕德先生写的《戏公差》(暨南大学出版社的《趣味语文故事续集》)又有“徐文长正焦急,只见前面弄底竖着一块‘泰山石敢当’的石碑。”自知竖刻这样石碑的习俗别处亦有,但查遍可以查的字典词书  相似文献   

5.
"泰山石敢当"文化作为首批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风俗文化,承载了中华儿女对"平安吉祥福康"的共同期盼,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英语这一世界通用语言,对"泰山石敢当"文化进行外宣英译,有利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外的继承和传播,这符合"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泰山石敢当文化"的外宣英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20世纪20年代潮汕地区的收回教育权运动是一次大规模民众运动与地方政府外交途径相结合的爱国运动。它成功地将潮汕地区的教会学校置于中国的私立教育体制的统一管理之下.并迫使其进行改革.以切合潮汕地区的实际需要.有力地推动了潮汕地区的教育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布洛陀信仰是壮族民间传统信仰形式。在右江河谷进行的人类学田野调查发现,布洛陀信仰具有多维性。从历史人类学来看,它是古代百越文化的传承;从宗教人类学来看,它是原始宗教信仰的残存,与民间麽教信仰、祖先崇拜、自然崇拜密切相关;从生态人类学来看,它是稻作文化演进过程的一种社会记忆;从社会团结来看,在非正式制度意义上,亦起到社会规范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经考证,新罗区江山镇九侯山被誉为“九侯叠嶂”,是进入龙岩城区的一道天然屏障,是汉人进入闽西最早的区域之一.石福公是九侯山的山神,是民众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守护一方的保护神,它与定光古佛有明显的区别.厘清石福公信仰的基础与源流,正确引导石福公的文化定位与信仰考证,重新认识石福公文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民族石崇拜文化内蕴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崇拜隶属于自然崇拜的一部分,其文化体系在发展中得到传承和改变。文章从信仰,社会和艺术角度分析石崇拜的类别、功用、祭祀仪式和禁忌,以及神话传说等,从中认识石信仰文化现象的神圣化和合理化内涵。  相似文献   

10.
麽经神话以宗教典籍形式记录并传承了壮族民间信仰,而民间信仰则是麽经神话产生的基础。从壮族民间的石崇拜、水崇拜和牛崇拜的角度来分析麽经神话与壮族民间信仰之间的联系,并通过分析石崇拜、水崇拜和牛崇拜产生的原因来解读麽经神话的内容与文化内涵。通过对壮族麽经神话文本的考察,可知麽经神话与民间信仰的关联存在如下几种情况:直接反映、重新解读和转化。  相似文献   

11.
许伟余(1884~1974),亦作伟予,原名许挹芬,生于澄海县苏湾都许厝村(今属澄海区莲下镇)。许伟余是20世纪20至70年代潮汕地区知名的教师、学者、诗人。20世纪30年代及1943~1946年曾任教于省立韩山师范学校国文科  相似文献   

12.
唐代“双忠”张巡、许远二人享祀于非亲非故的僻远的潮汕地区,成为战神和保护神而受到人民的尊崇,形成一种独特的民俗信仰文化。究其因,与韩愈刺潮后而形成的韩愈崇拜密切相关,尊韩文化热孵化出“双忠”崇拜文化,韩愈的崇文兴教,滋润了“双忠”赖以生存的忠义土壤。  相似文献   

13.
许伟余     
许伟余(1884~1974),亦作伟予,原名许挹芬,生于澄海县苏湾都许厝村(今属澄海区莲下镇)。许伟余是20世纪20至70年代潮汕地区知名的教师、学者、诗人。20世纪30年代及1943~1946年曾任教于省立韩山师范学校国文科。  相似文献   

14.
武强年画历史悠久,是民间艺术的瑰宝。传统的武强年画承载着民间信仰、哲学、道德、娱乐、教育等广博的内容。它既有传统的人物、山水、花鸟,亦有现实生活及时事新闻,其中对传统美德的宣扬表现得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5.
"双忠公"是潮汕乡村庙宇中最常见的神祗之一.潮汕地区的"双忠公"神信仰开始于北宋.在宋元之交与明清之交,这一民间信仰在该地有快速的流播.而潮州的官师、士绅、乡民对"双忠公"神的象征意义却有着复杂的理解.该文试图通过审视不同历史时期这三个社会阶层对待"双忠公"神的态度,了解民间宗教信仰中的国家意识和乡土观念,以及民间宗教信仰所反映的国家政权与地方社会之间的复杂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6.
黄乾玉 《教书育人》2006,(10):37-38
教育是需要信仰的事业,它需要有教育信仰的教师。有教育信仰的教师才能从他所从事的职业中体验到人之为人的意义和价值,体验到人生最大的幸福。马克思认为,“我们在选择职业时所应遵循的主要方针是人类的幸福和自我完善”。教师选择教育这一职业并具有教育信仰是与人类的幸福和自我完善亦即个人的幸福密切相关的。信仰教育并选择教育而且把它作为一种事业来追求,将使人在这一追求的过程中体验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7.
民国时期潮汕地区体育活动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和普及,主要体现在:项目丰富多样,篮球足球为最盛;举办的地域广,窗口城市突出;举办部门多元,以政府为主导等方面。这是政府重视、社会团体促成和学校推动的结果。但经费的缺乏、场地设施的有限和运动规则的不成熟等因素也阻碍了体育活动向纵深发展和普及。民国时期潮汕地区体育活动的发展情况与存在问题揭示了潮汕地区向现代化转型及遇到的困境。  相似文献   

18.
论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前中国德育的危机在于:仅仅着眼于日常生活规范的建立,德育目标已节节后退到了它的最低极限;人们在目标设定上对终极价值的追求缺乏理直气壮的关心,而在德育内容上又往往回避这一领域;价值无根性的德育必然导致德育实效上的“实质性低迷。”信仰对道德有论证、聚合、圣化作用,信仰教育对道德教育亦有内在和外在的补遗作用。克服目前德育危机的出路在于确认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内在联系,从信仰教育的高度构建新的德育理念  相似文献   

19.
周啸勇 《中国教师》2013,(12):61-62
<正>在长期的研究中,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信仰"进行定义。《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对"信仰"的定义是:一种理智的判断,亦或一种特殊的感觉,其本质都是一种自内产生的现象。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认为:"信仰"意味着坚定不移地确信主观的东西……,"信仰"使人快乐,因为它满足了人的最主观的愿望。心理学家  相似文献   

20.
潮汕文化心理在潮汕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潮汕文化是潮汕地区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继承和发展的、具有地区性文化特点的文化形态。它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及行为制度文化等方面。其中潮汕人的文化心理是该文化的深层结构,是在漫长历史发展中积淀下来的观念文化,它制约着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风尚、行为习惯等诸多方面,可以把它看作是该文化内核。潮汕人在海外谋生者众者,他们和祖国大陆的潮汕人在文化心理上有着众多的共同点,但由于具体生活环境的影响,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本文主要就现今生活在潮汕地区潮汕人的文化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