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新华每日电讯》报2002年12月30日第八版,刊登了四川分社记者熊小立、刘喜梅(陕西分社记者)其同采写的通讯《新蜀道走来好轻松》,以及《五丁力士》、《红叶长廊》、《蜀道川姝》、《剑门人家》等六篇综述、人物通讯和特写稿件,组成了“家园·蜀道风情”的专版,浓墨重彩地、全景式地描绘了蜀道今昔的巨大变迁,让读者领略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奇特风貌,欣赏了今日新蜀道高速公路的快捷。笔者反复多遍细读了这7篇文章,看到了作者匠心独运的写作特色:  相似文献   

2.
<正>四川地处内陆腹地,四周被巍巍高山环绕阻隔,中间为纵横交错的河流分割,层峦叠嶂,山高水险,交通不便。为改变"蜀道难"的状况,四川人民与自然和社会进行了长期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在由"蜀道难"到"蜀道易"、再到"蜀道通"的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珍贵的交通运输档案,真实记录了四川交通运输发展变化的历史进程,对于总结交通运输历史经验、探寻交通运输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极为重要。保路运动:一条铁路引发清廷在川统治的覆灭  相似文献   

3.
范长江(1909~1970),原文范希天,四川内江人.曾为北平<晨报>、<世界日报>、天津<益世报>撰稿,担任<大公报>记者,代表作有通讯集<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等,这些通讯真实而生动的记录了历史,为后人赞誉.范长江发起、组织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筹办国闻社,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我党新闻传媒的重要职务,曾任新华社华中总分社社长、<新华日报>(华中版)社长、华中新闻专科学校校长、新华通讯社总编辑、<解放日报>社长、政务院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长、国家科委副主任等要职,在领导岗位上为我党的新闻事业贡献了毕生的智慧.观其一生,不管历史风云如何变幻,范长江始终坚持其新闻操守,信奉其新闻观念,以其笔记其见、述其思,无愧为中国新闻史上杰出的新闻记者.为纪念他,1991年设"范长江新闻奖"作为中青年新闻工作者的全国性高层次奖励.  相似文献   

4.
聂晓阳,男,<瞭望东方周刊>总编辑助理.曾任新华社耶路撒冷分社记者、巴格达分社负责人.2005年1月,以作者驻外经历为基础的新书<为历史流泪--亲历战后伊拉克>由中信出版社出版,被誉为中国第一部深入解读战后伊拉克的现场报告.  相似文献   

5.
第十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9月3日揭晓.新华社记者采写的通讯<贫困县刮起奢侈风--河南濮阳干部建豪宅机关盖大楼>荣获一等奖,<经济日报>记者采写的通讯<同是造纸厂盛衰两重天>荣获三等奖.研读两篇获奖作品的写作技巧,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巧妙地运用了对比.  相似文献   

6.
《今传媒》2010,(6):59-59
水均益(1963年9月20日-),央视著名节目主持人. 甘肃省兰州市人.1980年至1984年兰州大学外语系,英国语言与文学专业.1984年至1993年新华通讯社国际新闻编辑部,任编辑、记者.1989年至1991年新华社驻埃及中东总分社,任驻外记者.1993年至今先后担任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记者和主持人,<焦点访谈>主持人、记者、制片人,<国际观察>、<高端访问>、<环球视线>节目主持人等.  相似文献   

7.
<囍日日记>是民国初年著名记者黄远生的一篇通讯.通讯是一种新闻纪实文体,今天的读者已司空见惯,不以为新,但在民国初年报纸上的文章是以政论为主,而纪实文字颇少.黄远生取西方报纸之经验,以主要的精力写新闻通讯,创造性地改变了当时报纸的面貌.他以上海<东方日报>、<时报>、<申报>驻京记者的名义撰写的<北京通信>(通讯)令人耳目一新,很快得到记者们的仿效.新闻学家黄天鹏说:"自黄生出,而新闻通信放一异彩……为报界创一新局面."(黄天鹏<新闻文学导论>,上海光华书局,1930年版)这话说得并不过分.  相似文献   

8.
治档是国家档案事业健康发展的保障.但在基层工作现实中,依法开展档案工作存在相当大的难度,我们经常感到依法治档比上"蜀道"还难.为了让依法治档不再成为"蜀道",谈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9.
1991年,首届中国新闻奖开评,辽宁分社青年记者陈光明捷足先登,他与通讯员臧虹合写的消息《宫峰学成博士乐当“炉前工”净,荣获一等奖。今年,在第二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活动中,辽宁分社青年记者马义与吉林分社高级记者赵玉庆、黑龙江分社青年记者刘广军合作的消息《东北现象引起各方关注》,年轻记者刘欣欣、何大新合写的通讯《金牌不  相似文献   

10.
7月26日,<新法制报>刊发6000余字的长篇通讯<星子公安民警抗洪 1死16伤感天动地>(以下简称"星文").这篇侧重呈现"英雄是怎样炼成的"正面典型报道,所引发的巨大反响不仅超乎意料,更带来记者对正面典型报道采访与写作的深层思考.  相似文献   

11.
打造新蜀道     
蜀道难正在成为历史,蜀道沿线因此发生的巨变更让人心动——  相似文献   

12.
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吴晓波进入新华社杭州分社,开始了他长达13年的商业记者生涯.在新华社写内参大稿,全国各地深入公司企业跟踪调研,新华社不计成本地让记者在中国各地进行采访、调查,它的强大背景也让记者可以见到想见的人,这一切后来都成了吴晓波<大败局>、<激荡三十年>一系列书的素材和积累.  相似文献   

13.
《今传媒》2010,(6):84-85
张严平(1955年11月-),女,新华社高级记者. 山东人,198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同年入新华社国内部,现为新华社中央新闻采访中心、国内部政文采访室高级记者.<新华商>杂志总编辑虞宝竹在<女记者的幸与不幸>一文中称"新华社女记者张严平几乎成为典型人物通讯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14.
记者的价值,集中体现在三个字上:"新"、"快"、"广". 魏巍的散文<谁是最可爱的人>大家一定很熟悉,这是影响了几代人的一篇文章.魏巍当年在志愿军某部采访构思"最可爱的人"时,<人民日报>社记者李庄(后曾任<人民日报>总编辑)也在同一部队采访,并很快写了通讯<被人们欢呼"万岁"的部队>,在<人民日报>发表.然而半个多世纪以来,大多数人只知"最可爱的人",而不知"万岁的部队";笔者曾将这两篇文章对比着读,毋庸讳言的是,后者确实逊色得多,作者本人也曾坦承"质量平平".  相似文献   

15.
“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这首著名的《蜀道难》诗词一直吸引着我对蜀道的向往。前不久,我应四川《民族》杂志社的邀请前往成都参加散文颁奖及笔会。会议结束后,我特意前往四川剑门古蜀道寻访李白的足迹。可如今交通之发达,昔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景象已不复存在。但剑门古蜀道上万棵千年古柏,犹如一件件不朽的活化石档案,更似一条莽莽苍龙,穿狭谷、越沟壑、翻高峰、破云雾,磅礴气势,令我惊叹不已!  相似文献   

16.
成一,1927年出生,山东黄县人.抗日战争时期任胶东区<大众报>通讯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新华社记者在华东前线采访.建国后继续在新华社工作,曾任新疆分社社长、新闻研究所所长,参加过<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的编辑,离休后作新闻研究.  相似文献   

17.
新华通讯社主任记者、新华社辽宁分社采编主任李新彦的通讯特写选《辽海采珠》,日前由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入作者16年新华社记者生涯中发表的重要通讯、采访扎记、记者来信、市场特写、游  相似文献   

18.
手机报将成为广东报业新“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庞春燕 《传媒》2006,(9):46-47
记者:从全国情况看,广东的手机报起步并不早,但发展速度非常快,请介绍一下发展过程. 梁泉:2005年8月8日,广东移动联合新华社广东分社以及<广州日报>、<南方日报>和<羊城晚报>几大报业集团,分别推出手机报业务.广东省的移动用户可以通过手机上网、彩信、短信等方式浏览到各家媒体的内容.  相似文献   

19.
万武义,1952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高级记者.1976年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被分配到陕西安康地委任通讯干事.1984年调入新华社陕西分社,历任记者、信息部主任,湖北分社副社长、社长,国内部常务副主任、主任.1998年被评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相似文献   

20.
一九五九年,是我们江苏分社通讯工作取得初步成绩的一年。这一年,根据不完全的统计,通讯员来稿刊登在人民日报头条位置上的有四十篇、被总社采用的新闻图片有四十二张。鲜明的对比过去,我们分社记者一般都认为新华社和人民日报要求高,发稿时间急,因此总感到邀请通讯员写稿把握不大。一年的实践证明,通讯员不但能够写稿,而且还能提供不少新鲜主题,写出不少好新闻,被人民日报刊登在头条要闻的位置上。当我们总结一年来通讯工作的时候,大家都认为开展了通讯工作以后,扩大了我们记者的眼界,开辟了稿源,也使分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