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一、教材分析"地球的圈层结构"是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行星地球"第四节的内容。本节教材知识内容由"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两部分组成。1.课标分析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本节提出的要求是:"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主要特点"。并在活动建议中提出:"绘制示意图或利用教具、学具,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本标准有显性和隐性两方面的要求。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地球呈现的圈层结构可以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 相似文献
2.
一、教材分析"交通运输与通信发展带来的变化"选自鲁教版必修二第四单元第三节,这部分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密切,高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读图能力、分析能力以及通过各种途径搜集相关资料的能力。本节课标要求为: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二、目标导航教学目标:了解不同时期聚落空间形态与交通运 相似文献
3.
正一、课标解读本节内容标准为"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江苏省根据这一课程标准内容,结合教材具体内容,将教学要求解读为两条基本要求: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和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从内容要求看,重在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和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成因、分异规律和表现明显的纬度地区以及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对地理环 相似文献
4.
正一、课标解读《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我国不同地域差异的认识提出以下要求: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用实例说明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具体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西北地区"的学习标准,其核心内容可细分如下:运用地图简要评价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在地形图上识别西北地区主要地形并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运用地图和其它资料说出西北地区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特点;运用地图和其它资料归纳西北地区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5.
一、课标解读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二节"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的课标要求: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这条内容标准要求学生通过案例比较认识到:区域内部具有相对一致性,而不同区域之间普遍存在着差异性。区域间的差异,首先表现在自然环境方面的差异,一般来说可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的比较开始,探索分析形成气候差异的原因,再结合地质、地貌、水文等差异,归纳产生土壤、植被等差异的原因。自然环境的差异,对人类活动具有深刻的影 相似文献
6.
正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水循环是自然界中重要的物质和能量循环,探究水循环的类型、基本过程及其地理意义。课标对本节的要求是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可见本节的重点是水循环的过程、环节及意义。在能力要求上水循环的过程只要求说出,而对水循环的意义则要求说明。水循环维持着各种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将各大圈层联系起来,学生对此缺乏感性认识,因此,教材中利用直观形象的图像来辅助内容的学习。 相似文献
7.
一、教材地位与作用分析
本节内容是《高中地理必修二》(人教版)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工业区位的选择”第58~61页的内容,第四章的工业与第三章的农业、第五章的交通运输业分别从不同的产业领域研究人地关系;本节内容是高中地理人文地理学中的重点学习内容,是学习工业区位的重要开端和基础,因此,第四章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本节内容是《高中地理必修二》(人教版)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工业区位的选择”第58~61页的内容,第四章的工业与第三章的农业、第五章的交通运输业分别从不同的产业领域研究人地关系;本节内容是高中地理人文地理学中的重点学习内容,是学习工业区位的重要开端和基础,因此,第四章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一、教材地位作用分析本节是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内容,主要讲述地球运动的特点和地理意义,是前两节"宇宙中的地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内容的深化,为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作铺垫。这四节内容逐层递进,从宇宙空间逐渐缩小到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地球运动在本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二、知识结构及内外部联系分析 相似文献
9.
地理教材的宏观分析即是从整体出发,对整本教材或一学期、一学年教材内容的分析。其分析内容包括:教材的发展背景、教材的外部联系以及教材的内部联系。一、宏观层面地理教材分析方法1.地理教材发展背景分析(1)地理教材的时代背景。任何一部教材的产生,都有其一定的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背景;事实上,也正是在当时特定社会、经济的需求中以及在科学技术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一、教材地位与作用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的内容。必修3主要是区域地理内容,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始终渗透环境教育内容。本节将前面的区域农业知识落实在解决实际地理问题上,由“地理条件”、“农业布局特点”、“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农业发展方向”四部分组成,旨在学习我国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并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区域农业发展和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同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两大重要分支。 相似文献
本节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的内容。必修3主要是区域地理内容,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始终渗透环境教育内容。本节将前面的区域农业知识落实在解决实际地理问题上,由“地理条件”、“农业布局特点”、“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农业发展方向”四部分组成,旨在学习我国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并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区域农业发展和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同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两大重要分支。 相似文献
11.
陈亮 《教育界(基础教育)》2021,(12):93-94
高中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的学习既是对学生前期所学知识的检验,又为学生大学的数学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数学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六大部分。数学抽象反映了数学的本质特点,是数学学科素养的基础部分。数学教材是数学课程开展的载体,是发展学生抽象素养的桥梁和纽带。数学教材中包含很多抽象的内容,如果教师能够更好地挖掘和利用教材,就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抽象素养。基于此,教师应立足当前的数学教材深入探究学生数学抽象思维的培养策略。本文以指向数学抽象素养的教材分析框架和案例剖析为主要内容进行了探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12.
运用比较研究法,对我国五版高中地理教材中关于“国家海洋权益与海洋发展战略”章节的表层系统(课文系统、图像系统、活动系统)和深层系统(知识系统、智能系统、思想教育系统)进行对比分析,并依据比较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地理教材分析与运用方法的研究按层次可以从微观、中观和宏观来展开分析,从目前来看,主要集中在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如对教材内容整体分析包括初高中地理内容衔接等,微观分析的"活动"模块、"案例"模块、"图像系统"等研究;对新课标下四个版本教材内容的比较研究等。 相似文献
14.
一、教材地位与作用分析
本节选自湖南教育出版社(2009年12月第3版)出版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地理Ⅲ》中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本节主要讲述三部分内容:分别是荒漠化的含义、荒漠化的危害及荒漠化的防治。从内容的选择上来看,本节与本章的另外五节内容是并列关系。但从学习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一般方法上来看,本节是本章的第一节,为后面的学习起到引领和铺垫作用。 相似文献
本节选自湖南教育出版社(2009年12月第3版)出版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地理Ⅲ》中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本节主要讲述三部分内容:分别是荒漠化的含义、荒漠化的危害及荒漠化的防治。从内容的选择上来看,本节与本章的另外五节内容是并列关系。但从学习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一般方法上来看,本节是本章的第一节,为后面的学习起到引领和铺垫作用。 相似文献
15.
潘玉贞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高中生版(学语文))》2015,(4):42-44
课标对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课程中"区域可持续发展"部分的说明为"采用案例分析方式编写教科书和开展教学"。影响案例教学效果的变量有很多,本文以"区域农业发展"新授课为例,主要从案例教学的"学习目标""案例编辑""学法指导"等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三个方面,梳理了目前区域地理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行为偏差的表现,并在相关教学理论指导下,根据"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课标要求,结合案例教学特点提出矫正的教学建议。一、设定学习目标的偏差及其矫正"区域可持续发展"主要依托我国或世界一些典型 相似文献
16.
在《思想品德》(七年级下)第28页"发现自己的长处是自信的基础"这一部分教学中,没有完成"学会正确地认识自我,对自己做客观的评价""培养学生悦纳自我的愉快心态"的教学目标。"多元智能理论"对解决上述问题有很大帮助通过元智能量化测评学生们能发现自己的优势项目。 相似文献
17.
张国宝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高中生版(学语文))》2008,(9)
[教学设想]大气的受热过程是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的基本知识,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是解释和解决大气的运动、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和常见的天气系统问题的理论依据。拟在教学过程中,以新课程标准理念为依据,以与生活、生产相联系的现实问题为切人点,拓展学生思维,学以致用。所以,首先,本节课采用图表分析法将 相似文献
18.
人教版和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科书(上册)均是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为指导,以《全日制义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