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出版界卓越的领导者、老报人、出版家陈翰伯的文集近日由商务印书馆隆重推出。2月28日,在京的翰伯同志生前友好王益、陈原、宋木文、许力以、姜德明、赵晓恩、林尔蔚、沈昌文、胡企林、胡邦秀、方厚枢、陆本瑞以及商务职工和翰伯同志的家属等共20余人,出席了由杨德炎总经理主持的《陈翰伯文集》出版座谈会。  相似文献   

2.
1988年10月,民盟举行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12日下午,我陪伴赵超构、陆诒同志特地去木樨地,悼念原国家出版局局长、民盟中央参议委员陈翰伯同志,慰问他的夫人卢琼英同志。听卢大姐告诉我们翰伯同志逝世的情况。翰伯同志是1988年8月26日凌晨6时在北京逝世的,享年74岁。“文化大革命”期间,翰伯曾遭到残酷迫害。“四人帮”被粉碎以后,复出担任国家出版局局长。他为横遭践踏的中  相似文献   

3.
四陈翰伯同志在抓辞书工作的过程中 ,还有两件事值得一提。一件是1978年春 ,国务院转来邓小平同志的一份批件 ,指示落实《藏汉大辞典》的出版问题 ,同时附来张怡荪老先生一封长信。信中说 ,他早年执教于北京大学 ,后任清华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中文系教授。20年代末期 ,他看到研究西藏文化的著作多为英国、印度等外国人所著 ,中国人很少研究 ,就立志要编一部《藏汉辞典》,为沟通藏汉文化、研究西藏的学者提供方便。他于1928年在北京开始学习藏文 ,以后到成都创办西陲文化院 ,至1945年编成《藏汉辞典资料本》10册 ;解放…  相似文献   

4.
陈翰伯同志是我国新闻出版战线上的一位老编辑。1936年初,他毕业于燕京大学。先后在西安的《西京民报》、《西北文化日报》,成都的《新民报》、《全民通讯社》,重庆的《时事新报》、《新民晚报》,上海的《联合晚报》当编辑或总编辑。全国解放后,他又曾担任《学习》杂志社和商务印书馆的总编辑。近几年来,翰伯同志担负着领导全国出版工作的重任,虽然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全国政协委员、原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代局长,著名的新闻工作者、出版家陈翰伯同志因病于8月26日在北京逝世,终年74岁。  相似文献   

6.
陈翰伯同志离开我们已经11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至今依然十分清晰地浮现在我的眼前。翰伯同志从事新闻出版工作50年,他从意气风发的青年时代到顽疾缠身的暮年时光,半个世纪内为党和国家的新闻出版事业作出了许多贡献,也历经风雨磨炼和许多坎坷,在“文革”中更受到精神上和肉体上的残酷迫害,但他始终坚韧不屈,保持一个战士的本色。他对革命事业的忠诚执著,对工作的严谨细致,对同志的真诚坦串,对后辈的关怀爱护,至今仍在人们的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1986年11月29日,首都新闻出版界200余人集会,举行翰伯同志从事新闻出版工作50周…  相似文献   

7.
北京的九月,秋高气爽,景色宜人。在十二大胜利闭幕后的一天晚上,我怀着喜悦的心情,访问了出版系统参加十二大的代表、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主席陈翰伯同志,请他谈谈参加十二大的感想和体会。在翰伯同志家里,他热情地接待了我。当我说明来意后,这位风度儒雅谦谦的老人,眼睛里顿时闪烁着兴奋的光亮。他兴致很高,一边喝着茶水,一边侃侃而谈。他说,十二大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会议总结了我们党的历史经验,提出了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确定了全面开创社  相似文献   

8.
本文摘自《报人、出版家陈翰伯》一书的《在白区新闻战线上》一文。标题是摘后加的。陈翰伯同志“青春办报,皓首出书”。他是新闻出版界前辈,生前曾任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代局长。1936年,他从燕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供职的第一家报社就是张学良将军办的《西京民报》。西安事变是他到报社后第二个月发生的。1936年12月14日他开始担任《西京民报》总编辑,直至停刊。  相似文献   

9.
黄苗子致傅璇琮信(1979年5月23日) 璇琮同志: 美国耶鲁大学中国历史教授黄仁宇先生,托我把他的著作《万历十五年》转交中华书局,希望在国内出版。第一次寄书稿来时,金尧如同志知道,表示只要可用,就尽快给他出版。这样做将对国外知识分子有好的影响,并说陈翰伯同志也同意他的主张。但书  相似文献   

10.
刘杲同志在《中国编辑》创刊号发刊词的最后,指出了我们要朝气蓬勃地继承先修前贤。文中他提到了5位前修,陈翰伯同志是其中出生最晚的。翰伯同志已经慢慢淡出我们的记忆,但他有4个字常常从记忆中跳出:“石沉大海”。与这4字“匹配”的还有“函电交催”。前天电话中宋原放同志说  相似文献   

11.
1983年1月9日至10日,紧接着中宣部、文化部召开的全国出版工作会议之后,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召开了第一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来自全国各地的理事100人出席了大会。大会由协会主席陈翰伯同志主持。会议听取了王仿子同志对主席团提请理事会审议的《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三年来的工作报告(草案)》的说明,宋木文同志对主席团建议补选协会副主席、调整秘书长、副秘书长的问题的说明。经  相似文献   

12.
最近,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我省儿童文学家金振林同志的中篇报告文学《毛岸英》。书名是伟大的文学巨匠茅盾同志生前所题。序言是著名儿童文学家陈伯吹同志所写。《毛岸英》这本书像磁石一样地吸引着读者,把我们带到那悲壮的历史岁月,烈士的事迹,一幕接一幕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感人肺腑,动人心弦,催人泪下,使人心潮激荡,久久不能平静。我们彷佛见到了岸英烈士的音容笑貌,他诚恳、谦逊、刚毅、淳朴,是那样地可亲、可敬、可爱!这实在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相似文献   

13.
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于八月十三日下午,在北京召开了由协会主席团成员和在京理事参加的主席团扩大会议。会议由协会主席陈翰伯同志主持,听取了协会秘书长宋木文同志作协会工作情况的汇报,并进行了讨论。宋木文同志说,协会成立八个月来,做了八项工作: 一、为了联系作者和各界人士,举办了首都出版界迎春茶话会。这是我们出版界前所未有的一次盛会,参加会议的有九百多  相似文献   

14.
7月1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陈翰笙同志就《中国历史小丛书》和《外国历史小丛书》的出版发行问题,给胡耀邦同志写了一封信。信中说:三中全会以后,中华书局和商务印书馆继续编辑出版《中国历史小丛书》、《外国历史小丛书》,商务印书馆聘请我为《外国历史小丛  相似文献   

15.
这封信,最初写于1988年3月,因我手边的有关史料不足,需到图书馆核对,继因生病和他事牵扰,以致拖延多时,直到8月份才根据所得当时报纸史料,核对清楚,作了一些必要的补充改写。不料正欲付邮之际,惊闻翰伯同志不幸逝世,此信也就搁置下来了。今年1月初旬,我宿疾发作,住院诊治,迄今未能出院。困顿病榻,思绪万千。想到这封信应有一个交待才好。由于这段“历史纠葛”的当事人双方均已逝世,有关同志也多已辞世,剩下我这个了解全部情况的病夫,从道义责任上讲,或从作为《新闻研究资料》和《人物》杂志的忠实读者来说,对刊物所载著作中存在的差误问题,不应采取漠不关心、冷眼旁观的态度,故将这封尚未寄出的信和有关史料分寄两刊,以供新闻史学研究参考。 1991年6月8日于重庆第三人民医院  相似文献   

16.
编辑一言     
我是建国以来党培养的第一代编辑。六十年代初期被抛出去,在山沟里当了十八年文化科长。最近我又回到编辑部,“老兵”新传,感慨万千! 昨天从《出版工作》上读到陈翰伯同志的《最初一言》,作为一个编辑,是高兴的。虽然有些问题还没有谈到,有些问题谈得比较平淡,但毕竟出版战线的领导对编辑人员关心的问题,想到了,谈到了,这实在是件大好事。问题提出来了,怎么办?是走着瞧,看着办;还是下决心,采取措施,落到实处。这是大家更为关心的问题。目前,教育战线、文化战线已经走在前面了,出版战线应当赶上去。  相似文献   

17.
我认真读了刊载在《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1第3期上的陈尔泰同志《答蔡长宁同志》一文和雷跃捷同志《学术争鸣应有科学的态度》一文。我赞成雷跃捷同志的观点,并接受他的批评。《学刊》在发表上述两文时加了“编者按”说:“我们认为,陈尔泰、蔡长宁、雷跃捷同志的文章,涉及到广播电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对待学术争鸣的态度等  相似文献   

18.
六月二十七日,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代局长陈翰伯同志在旅游出版工作座谈会上讲了话,说明了召开这次会议的目的意义和筹备经过,同时,针对当前旅游出版工作中存在的若干重大问题,讲了一些意见,现摘要报导如下。陈翰伯同志说,我们在会议的筹备工作中经常考虑下面三个问题,一个是对外宣传与对内宣传的关系。他说,一个最简单的认识论上的问题,就是外国人不是中国人。我们中国人生长在这  相似文献   

19.
本刊1989年第4期刊登了陈尔泰同志《试论广播电视理论研究》一文后,同年第6期又刊登了蔡长宁同志的《广播电视“本论”研究浅析——兼与陈尔泰同志商榷》。本期我们再次刊登陈尔泰的《答蔡长宁同志》,同时刊登了雷跃捷同志的《学术争鸣应有科学的态度》一文,对陈尔泰的两篇文章都有所评论。我们认为,陈尔泰、蔡长宁、雷跃捷同志的文章,涉及到广播电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对待学术争鸣的态度等问题,欢迎读者参与讨论。我们的宗旨是:一定要把争鸣引上健康的也就是科学的、民主的轨道。  相似文献   

20.
陈翰伯同志对出版工作的重大贡献———《陈翰伯出版文集》补遗宋木文作者题记年初,在谈起《中国出版论丛》这套书时,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所长袁亮同志对我说,陈翰伯同志的出版文集太单薄了。这话引起了我的注意,书一印出,我便找来阅读,果然如此。手捧《陈翰伯出版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