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从1989年开始从事新闻报道工作,十多年来,不断地有稿件见诸于报端,年年被上级和新闻单位评为新闻报道先进个人和优秀通讯员,并先后3次荣立三等功。我从多年从事写作实践中领悟到:要想稿件被采用,就必须在提高稿件质量上下功夫。我开始搞报道时曾认为报社用稿都是靠关系,稿子写得再好与编辑没关系也难以采用。带着这一想法,我连夜加班加点采写了几十篇稿件满怀信心地送到解放军报社,绵田们看到我大老远送来很多稿件,为之深受感动,便认真审阅每一篇稿件,但结果因质量不高和“产销不对路’俪未被选上。一位编辑审阅完我写的稿件…  相似文献   

2.
我是1986年10月份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新闻写作的。刚开始写新闻报道时,和广大初学写作的同志一样,一味地追求稿件的数量,认为“万箭齐发,必有一中”,整日地写呀,写呀!甚至夜里熬到十一、二点钟,把所有精力都用在了写作上,结果呢,恰恰相反,采写了几十篇、上百篇的稿件,投往报社,却似泥牛入海,杳无音信,竟连块“豆腐干”大的也未见报,渐渐地我对写稿心灰意冷,怀疑自己是否是写新闻报道的“料子”. 一次,我把“爬格子”的苦楚向一位老报道员讲了,他送给我几本《新闻爱好者》,甭提当时我多高兴了.“通讯员园地”、“新闻写作入门”等栏目的文章,对我启发特别大.我总是读了又读,爱不释手。由于吸取了别人的写作经验,并注  相似文献   

3.
我在国家体委工作.最近两年来,我写的稿子有的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采用,有的在体育报、工人日报等刊登,有的被内部刊物选用.对体育宣传起了一定的作用。古人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我写的稿件并不多,但有一点比较深的休会是:只有平时在学习和工作不断重视写作材料的积累,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和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4.
我有计划地练习写作,是在担任了陕西省汉阴县委的领导工作以后不久开始的.学习写作的目的,在于把写作当做一种手段,用来改进工作.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通过不断地写作,酝酿文章的主题,搜集材料的过程也就成了研究,分析工作中的问题的过程,这样,就能在写作中检查自己的工作.特别重要的是,通过总结经验,使自己能够从当前党的中心工作中提出问题,指导工作.我就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不断地进行写作的.从一九五六年元月到一九五八年八月的两年半中,为省报和县报等写了五十多篇文章,其中有经验总结、新闻、通讯、诗歌等,对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指导工  相似文献   

5.
奉华做新闻工作多年,最近十年才当记者。这一行,早先俗称跑外勤。她勤于跑,勤于写。跑的当中接触的面宽,她写作的领域也宽起来。她进入这一行,可谓如鱼得水,我很为她欢喜。这本《涓流集》,收了几篇篇幅较长的报告文学,也有一些几百千把字的新闻报道,还有散文和诗歌。她要我写一篇序。正好我有几句话想说,借这个机会说说吧。朋友们中有人认为我不喜欢报告文学,还有说得更玄的,似乎我看不起这种文字。这是大大地误会  相似文献   

6.
不知怎么搞的,这些年来在新闻战线上,有些同志对工作的选择更加苛刻了。过去,有不愿意干校对的,不愿意搞资料的;现在,竟加上了不愿意当编辑,只愿意当记者。这原因当然有很多,但主要一条是认为编辑光给别人改稿、起题、编排,影响自己写作,出不来个人的成果;所以,愿当记者;到社会上去跑,自己写东西,写了东西是自己的,也容易积累素材,以后出个集子什么的也用得上。的确,从个人角度来说,编辑是为别人辛苦。“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每天过手几十篇稿子,绞尽脑汁修饰润色,见诸报端都是人家的作品。这块版面编得好了,人们称赞的话语往往是这篇稿写得好,那  相似文献   

7.
姚庚荣 《今传媒》2007,(9):45-47
我写新闻评论30年,第一个十年是写小评论,小打小闹"豆腐块";第二个十年既写评论也写杂文,每年要在全国报刊发表百余篇;第三个十年有幸调来《常州日报》专写新闻评论.许多评论文章被全国众多媒体转载,在江苏省报纸好新闻评比中,我的作品多次获奖.同行们也常常问新闻评论写作有什么"秘诀",我的体会是四个字:情理交融.即既要有严密充分辩证的说理,又要有迸发的激情、流淌的真情;既能说服人,更能打动人.  相似文献   

8.
我于1982年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写言论。十多年来,尽管工作和职务都多次变化,但始终没有停笔,写作水平由“小言论”到“中言论”,再到“杂文”,不断有所提高。这几年平均每年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工人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各级各类报刊、电台发稿几十篇,并有数十篇言论(或杂文)在征文评选中获奖。前不久出版了杂文集《世象闲品》。回顾十几年的言论写作,确有一些感受颇深之处。今仅将自己粗浅的体会列出一二,请各位文友不吝赐教。一、要有强烈的责任感我在写作中深深感到,作为一名言论作者,首…  相似文献   

9.
感谢与祝愿     
《新闻与写作》的十年,是编辑部同仁辛勤耕耘的十年,是刊物质量不断提高的十年,是刊物不断获得读者赞扬的十年! 《新闻与写作》是为广大新闻爱好者提供写作、语法、逻辑等知识的园地,是进行新闻写作教学的函授教材;是传授采访、写  相似文献   

10.
我读过小学,一个偶然的机会,给报社写了信,不久接到回信,鼓励我多写信反映情况,我照着做了,从那便开始了我业余写作的生涯,算来已经几十年了。我总是结合工作写稿。有一年,全县各粮所有400多吨蓖麻籽,我给《中国商业报》写个稿。刊登这篇稿件的报纸还没收到,求购的电报就来到了。接着我又写了“广告  相似文献   

11.
在矿工报从事新闻工作十余年,接触了大量的矿山题材新闻,感觉文学或新闻写作是一样的道理。比如,几个记者同时在矿区发现了一个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同样去挖掘采访,可采写出来的结果是不一样的。有的能应用合适的写作手法和技巧,写得有深度有条理;有的只能应付了事,平平淡淡。好作品其谋篇布局之巧,有高度,有深度,流畅自然,决非靠绝顶聪明的脑子和娴熟的写作技巧,而是平时对  相似文献   

12.
调查报告是新闻写作中的一种常用的报道体裁。一篇好的调查报告,会在群众中产生积极的影响,可为党和政府提供制定或修改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对实际工作能起到指导和推动作用。写好有深度的调查报告,关键不在于文字技巧,而是思维和采集方式的更新。近几年来,总结我在国家和省、市一级报刊杂志上发表的几十篇调查报告的体味,深深感到,写好有深度的调查报告。必须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记得那是1998年年初的一天,我回县城办事,遇到原县邮电局局长苟勇时,他对我说:“小李,你写的《金穗卡》那篇文章我看到了,还不错的!发在头版呢,好好干。”当时我心中可乐了!要说我从事业余写作.还真有点“历史”了,不过正式发表“豆腐干”却是近两年来的事。1986年刚从学校毕业出来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仅凭着自己的一份热心,意气风发地干工作。下班后就把自己关在屋子里看书,不时地写  相似文献   

14.
曾理 《大观周刊》2011,(48):121-122
针对学生怕作文,难于下笔的问题,几十年来,我通过各种方式,组织学生开展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获取写作素材,产生说的冲动、写的欲望。在这个基础上,我再进行写作指导,然后把活动中的见闻感受写下来,从而减少学生写作心理压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爱护了他们想说想写,敢说敢写的热情、冲动和愿望。  相似文献   

15.
我痴迷新闻、苦恋文学十年有余,回顾自己不长的写作经历,有苦也有甘。一我是由摹仿敲开写作之门的。 1978年8月,我偶然看见贴墙的旧报纸上一则消息——《假期不忘学习》。噢,这也叫新闻?我们学校不也有么?于是,我赶紧依葫芦画瓢急就一篇,县广播站和地区党报不足一周先后采用。这以后,我便觉得写作也不过如此嘛。于是乎,芝麻小事经常写。结果,写了3年多时间只  相似文献   

16.
近年经常见到一些热情青年写作的书评原稿,有时不免有些看法,几次触发我想谈谈对于书评写作的一些意见。不过,确实也感到犹豫。记得鲁迅对文章作法一类有过评论。我确实也不认为写作指导一类的文章对读者会有多大用处。要学会写出好文章而去读文章作法,确是不可能的。古往今来的作家,有谁是学了文章作法这类作品才写出好作品的?!我想,谈论书评写作的文章对于写作书评,恐怕也是同样的道理。然而鼓起我勇气想写的原因,是感到我们很需要大力提倡开展书评工作。如果把自己的一点认识写出来,即使肤浅,而能对推动书评工作有点用处,那就大为满足了。是为前记。  相似文献   

17.
秦殿杰 《新闻三昧》2007,(10):49-50
一位通讯员与我谈到写作上的一个苦恼:写出的稿子呆板,没有起伏、变化;写作的方法单一,只会写消息,不会写通讯、特写;不会对人物进行描写、尤其是心理描写;也不善于抒情和议论。他的这些感受是真实的。作为通讯员,也要努力多掌握几种写作手法、多运用一些写作的技巧。  相似文献   

18.
我用业余时间自学写作,已经三年了;所写的各类稿件,往少里说,也有五百篇。可是,仅十来篇有幸上了地区电台,其余都石沉大海.仔细分析,我觉得失败的教训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好高骛远。开始学写作,目标很大,对一些小事不愿去写,以为报上登的全是大事,所以总想写大的。结果心有余而力不足。二是急于求成。由于见报心切,往往掌握材料不够就动笔,稿子稍加修改便发走。因为没找有关的人详细询问,缺少细节,不生动感人。三是上面的精神和下面的情况了解不全面,  相似文献   

19.
《新闻与写作》创刊十周年了,而这位良师益友与我的关系却是已有二十几个年头。 是她和她的前身《北京日报通讯》,把我从一个插队知识青年引上新闻道路;又是她二十几年陪伴、引导着我,帮我不断  相似文献   

20.
我日常的工作,除了所供职报社的本职,就是给媒体写点时事评论.回望2011年,印象最深的不是我自己写了什么好文章,而是读了若干本好书,其中的一本是青年评论家曹林写的《时评写作十讲》.读过这本书后,我知道了曹林读过哪些书,也激起了我的阅读兴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