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龙文余 《语文知识》2003,(11):18-18
梁延学《“镊刀”种种》(《咬文嚼字》2003年第4期)一文说:“杨澜女士有否误听误记,本人则无从考证。”人教社试用修订本初中语文第六册《作文训练·应用写作·小传》:“有否受过奖惩……”北京《中小学管理》2001年第4期45页:“……有否借故寻找理由?”  相似文献   

2.
我们发现“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2年审查通过”的3本高中历史教材,在内容上还存在一些缺陷,现分条简述如下。如看法有误,恳望编写者和同仁指正。一、《中国古代史》(1)第68页第11行“炀帝时,又令宇文恺营建··东京洛阳城。”(请注意加点的字,点为笔者所加,下同。)“东京”应改为“东都”,才和下文一致。二、《中国近代现代史》(上)(1)封建经济解体问题教材第8页第3段论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变化时说:“····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这个结论是比较合理的。然而第9页第2行又说:“尽管这种现象(注:指洋布冲击土布…  相似文献   

3.
王华斌 《语文知识》2004,(10):16-16
翻开2004年第6期《语文学习》,在第3页的“声音·反馈”栏目中,看到一篇文章的标题为《我们也鼎力支持“还是解作‘落花’好”》,心中不禁产生疑惑:这里的“鼎力”用得对吗?因为在我的印象中.“鼎力”为敬词,不能用在自己身上。为了求得证  相似文献   

4.
《诗经·七月》第五章中有一句“莎鸡振羽”。其中“莎”字,周予同先生训读为“蓑”(suō)(见《中国历史文选》上册第2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出版),我认为是值得商榷的。 不错,“莎”字可两读。  相似文献   

5.
林国耀 《数学教学》2003,(12):24-25
题目:000 00000 0000000OO个“T,,字应该需要【(2·10+1)+(10+1)1=32枚棋子;’··…;以此类推可知第。个“T”字应该需要【(2·。+1)+(n+1)!=3n+2枚棋子,000 (1)(2)(3) 图1 图1是用棋子摆成的“T”字. (l)摆成第1个“T”字需要多少枚棋子?第2个呢? (2)按这样的规律摆下去,摆成第10个“T’,字需要多少枚棋子?第。个呢?这个探究规律型问题,选自《数学》七年级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这是一个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好问题.为此,本文对此间题的各种不同的思维方法加以归纳整理,供读者们参考. 文中所指问题的第(l…  相似文献   

6.
一注四错辨     
高中语文实验课本(必修本)《现代文选读·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周正逵主编·2000年6月第1版)有一篇精读课文《说“后生可畏”》,这篇课文的第94页有一个注释②[清新庚开府(信),俊逸鲍参军(照)],其释文如下:  相似文献   

7.
题一求无穷数列 1/2~2+(1-1/2~2)·1/3~2+(1-1/2~2)·1/4~2+……+(1-1/2~2)(1-1/3~2)…(1-1/n~2)·1/(n+1)~2+…… (*)之和。贵刊1991年第3期P_(29)指出:这个数列构造较复杂,用初等方法难以理出头绪,于是,用构造概率模型的方法才求出了这个数列的和,但其解法太繁。在此之前,《数学通报》1983年第5期P_(15)和《初等数学解题方法研究》(欧阳维诚,湖南教育出版  相似文献   

8.
我们来看“胜”的两种不同的释义: 胜:shèng(旧读shēng)能够承担或承受;~任|数不~数|不~枚举。(《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商务印书馆,1134页) 胜:(sheng)(一)力能担任,经得起。《诗·商颂·玄鸟》:“武王靡不胜。”《韩非子·扬权》:“枝大本小,将不胜春风。”(二)尽。《孟  相似文献   

9.
一、证明等式:ina。inZa。in3a=0.8对a为任何值都不成立 证明:‘.’。ina。in3q=士(eo、Za一eo、4a) 则。ina,inZ a oin3a=含、inZa(eo公Za一eo;4a) =去。云n4a一士。inZ a eoo4a<十+士=0.75 .’.,iu a oinZ a oin3a== 0.8对a为任何值都不成立1)一l)二、求证:(23一1)(23+1)(33一1)(3”+1)(43(4“+(n3一1)(刀3+1) 2:二一. 3”2+n+1刀(n+1)其中。是大于1的自然数证明:,.’(n+l),一(n+1)+1二nZ+儿+1.’.左式_(2一1)(3一1)(4一1)··一(n一1)(22+2+i)(32+3+z)一(2+1)(3+i)(4+i)……(n+l)(22一2+1)(3“一3+i)_]·2·3……(n一1)(2:+2+1)(32+3…  相似文献   

10.
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孙叔敖,举于海“一句的注释(见课文153页)说:“孙叔敖,春秋时期楚国人,隐居海滨,楚王庄知道他有才能,用他为令尹。”这里的“隐居海滨”之说很难成立。首先,今存史籍,并不曾记载  相似文献   

11.
,‘、3。\。,。、。_,。\,戈1)一一工一j拼笋U;戈‘少O。个必芬二0;,_、.J一。,,、_.1~n,_、八、气J夕C十4之之尧一0;又4尹己十一一‘,‘,L改.产尹户Uj。二、(i)侧;(2)x;(3)x;(1)(x+5)(x+7)<(x+6)“(2) 1~21十一一万‘夕一 X~X(3)(aZ+材Za+l)·(aZ一杯Za+1)((a孟+a+i)(aZ一a+i);(4)x“+3>3x。四、(‘’·>2;(2,·>音或X<一道(3)一1(了《9;(4)二>互土竺二 2(5)一9<叉<5。 五、一2簇二<2或6相似文献   

12.
在古汉语中,介词常插入“所·动”式中间构成“所·介·动”式,例如(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出师表》)(“所”与介词“以”、动词“兴隆”构成“所·介·动”式)(2)圣人非所与熙也。(《晏子使楚》)(“所”与介词“与”、动词“熙”构成“所·介·动”式)(3)善用兵者,感忽悠暗,莫知其所为出。(《荀子·议兵》)(“所”与介词“为”、动词“出”构成“所·介·动”式)  相似文献   

13.
在高中物理教材第三册 (人教版 ,必修加选修 )第2 9页 ,有一篇阅读材料《泊松亮斑》 ,文中讲到“1 81 8年 ,…… ,就在竞赛的关键时刻 ,菲涅耳在实验中观察到了这个亮斑 .…… .”文中明确地指出是菲涅耳自己做了这个实验 .这和印象中的不太一致 ,因而就查阅以前的教材 .一套是《高级中学试验课本·物理·第二册》( 1 994年 1 2月第 1版 ,1 997年 5月第 3次印刷 ) ,在第1 91页 ,叙述大致与前面差不多 .另一套《高级中学物理课本·物理·第二册·必修》 ,在第 2 3 2页 ,文中说到 :“…… ,但是当实验证明了圆板阴影的中心确实有这样一个亮斑…  相似文献   

14.
偶即成对,两者之间关系紧密.在数学上两个量关系密切,我们可把其称之为“对偶”,在考察问题时将两者联系起来考虑,更能凸现式子的本质特征,使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 先看下面例题的解答. 对于一切大于1的自然数,求证:(1+1/3)(1+1/5)…(1+1/2n-1)>证明:设M=(1+1/3)(1十1/5)…(1十1/2n-1)=4/3·6/5·…·2n/2n-1引入N=5/4·7/9·9/8·…·2n+1/2n显然 M>N>0,  相似文献   

15.
人教版2003年6月第1版高中《语文》第一册新增了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著名演说家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一文。该文的第二自然段中有一句病句: 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就是要把这种骇人听闻的情况公诸于众。 这句病句的病因就出在“公诸于众”这个词语上。  相似文献   

16.
高中《代数》第二册有这样两道习题: 求和:(1) 1·2+2·3+3·4+……+n(n+1)。 (2) 1·2·3+2·3·4+3·4·5+……+n(n+1)(n+2)。(原题要求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下面我们来进一步讨论: 设等差数列{a_n},按下述法则构成一个新数列  相似文献   

17.
<正> 一 胡裕树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增订本(1981年7月第三版第337页)讲到语序时,说“必须区别三种不同的语序:语义的、语用的、语法的。”这是三个平面理论的首次提出并运用于现代汉语语法分析。胡附、文炼在《中国语文》1982年第3期上发表《句  相似文献   

18.
来函照登     
编辑同志:读贵刊1986年第6期29页《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的一次尝试》,发现此文最后一例“空间有 n 个平面,没有两个平面平行,也没有三个平面相交于一点,求证:1°各平面交点效为f(n)=1/6·m(n-1)(n-2);2°各平面的交线被分割成的线段(或射线)的条数为 f(n)=1/2·n  相似文献   

19.
1·D.2·C.3·C.4·D.5·D.6·B.7·D.8·mx(m2+xy).9·42.10·3a-4.11·4、6、812·6.13·5500.14·M=ab2,N=a.15·xy(y-x)(y+x).16·(a-b+1)(a+b-1).17·x-512.18·x+522.19·能.(2n)2-(2n-2)2=(2n-2n+2)(2n+2n-2)=2(4n-2)=4(2n-1).20·9a2-4b2,56cm2.21·98和97岁;22和17岁;34和31岁;14岁和1岁.上期《“因式分解”测试卷》参考答案…  相似文献   

20.
一、2艺+4之+6“+…+(22,)2 2=了’‘(”+1)(Zn+l)·将n个等式相加,得(n+1)‘一1证明:22+4“+6之+…+(Zn)“ 二22·12+22一22+22一32+… +2 2.n2二4(1“+2“+…+n3)+6(12+2“+…+月2) +4(1+2+…+n)+n. 变形整理,得 4(13+23+33+…+几3)=22(1“+2“+3“+…+n“) 1=4’一百“(”+l)(2,‘+1)一(,+,)4一6·言、(。+l)(2·+,)誉。(。+‘,‘2“+‘,· 1一4’万”’L几+l)一‘几+l)二、1“+32+52+…+(Zn一1)息 1=下叫凡(4忍‘一1)。 J证明:i艺+32+5“+…+(Zn一1)“=(忍+1)略一刀(忍+1)(2九+1) 一2冷(龙+1)一(拜+1)=n“(n+1)之. 13+28+33+…+n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