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将已有的"人化自然"概念加以细化分类,从而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特别是人在能动的改造自然的问题全面诠释并运用辩证思想与人类能动改造自然的目的性相结合的方法将"人化自然"分为"主动人化自然"与"被动人化自然"两种。这不仅是形式上的细化,而且是在具体内容和对"人化自然"这一人类改造自然的过渡类型所产生的影响的细化,对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和最本质的活动。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前提,它是通过劳动实践这一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而成为一种具有社会性的关系,作为具有自然属性的历史的人只有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把握住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度",尊重自然界,与自然界和谐相处,才能更好地、持久地生存下去,为实现人类的解放奠定基础。这是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的基本内容,正确地把握它的内涵和本质对于当今人类解决生态危机、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问题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姚倩 《培训与研究》2010,27(3):60-63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和最本质的活动。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前提,它是通过劳动实践这一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而成为一种具有社会性的关系,作为具有自然属性的历史的人只有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把握住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度",尊重自然界,与自然界和谐相处,才能更好地、持久地生存下去,为实现人类的解放奠定基础。这是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的基本内容,正确地把握它的内涵和本质对于当今人类解决生态危机、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问题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是在现代人类生存现实境遇、生态理论发展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需要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它具有丰富的内涵及深刻的本质。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表现形态在于,它可以帮助人们树立起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思想、"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观、服从自然规律的正确的科学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需要从生态文明的理论与实践方面加强教育。  相似文献   

5.
化者,彻头彻尾彻里彻外之谓也。而“人化自然”的“化”却不能作如是观。“人化自然”是指由人的本质力量所创造并为社会的人所占有的对象世界,是打上人类活动印记的自然界。这样的自然界,其“人化”程度和范围,随着人类社会实践和认识的发展而不断地加深和扩  相似文献   

6.
实践是人类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实践的本质内在地包含着价值因素,实践具有创造性,而创造是实践与价值本质联系的集中表现。实践的结果生成了与自然截然不同的人化自然。  相似文献   

7.
人自然化是自然的人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和逻辑结果,是在自然人化的基础上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重新调整,即把人对自然的单纯改造征服关系调整为情感性、诗性的审美关系。自然的人化强调的是人对自然的实践改造,是以人的意志、目的、愿望去改造自然,使之符合人类的目的和愿望,是康德所说的自然向人生成的过程。人自然化则是在自然人化的基础上重新提倡人把自然当作自己的家园和精神归宿,从情感上依赖、尊敬、欣赏和敬畏自然。自然的人化建立的是工具本体,人自然化是情本体的确立,是在人向自然的情感归依中实现自由而诗意地生存;自然的人化是人类文明的建立与进步,人自然化是对这个文明的反思与批判;自然的人化是人类从原始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过程,人自然化是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向自然母亲的回眸与依恃。人自然化的具体内涵包括身体自然化、环境自然化和心灵自然化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自然的发展过程和人类有关自然的理论,都是与人类活动不可分割的,是人化了的自然的发展过程和人类对人化自然的认识,雨依据人类活动又可以把人化自然划分为实在的人化自然、观念的人化自然和审美的人化自然。  相似文献   

9.
"人是什么"的人的本质问题,无论就认识对象还是认识价值而言都是一个合法问题,必须由也一定可以由形而上学思维来加以解决。传统阶段的形而上学思维是死界形而上学思维,把"人是什么"回答成了"人是什么物",从而人的根本性、独特性、高级性被"遗忘"了,也造成了理论研究的逻辑错误。同样以形而上学思维为工具,从人是生界存在者、人作为"生命实体个别"具有内在性和自身生成性的逻辑出发点出发,可以得出人的存在由低到高具有个体特殊、个体一般、群体一般、人类一般、生命一般、自然一般等六个本质层次。"人是什么"的哲学问题需要由六个不同层次的语句来整体表述:人是难以确定不同环境下不同意识性的特定完整独立的人的意识个体;人是特定完整独立的人的个体;人是由众多特定独立个体人组成的特定独立的人的群体;人是人的类———人类;人是生命中的一种生命;人是自然中的一种自然物。自然由生界与死界两界组成,根据认识对象的不同,理论思维应当以生看生、以死看死,这样的形而上学思维不但可以解决对人的本质的认识问题,而且可以解决对自然本质认识这一世界观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生态立省,是现代社会发展必然。道德思维与实践在"生态立省"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生态立省"本质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类与自然处于生态和谐状态。人既是自然的人,又是社会的人。人的存在是依赖于他自身之外的人和自然界。在"生态立省"的建设中,人首先必须确立"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同一"的道德思维观,并贯彻于实践。  相似文献   

11.
“美”和“美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美,是“属人的自然”和“向人生成”的世界给人的一种动情的心理反映。“美”不在“心”,不在“物”,而是作为人与物相互联系的一种“中介”形态而存在。人化自然是美生成的最先途径。幻想性的人化自然即用审美来掌握世界。不直接以人化自然为出发点的艺术创造,使人在内外欲求心理上得到平衡。  相似文献   

12.
“人化自然”命题曾以其特有的新鲜感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理论热情,问题在于究竟怎样理解这个例题的真正涵义。考察“人化自然”命题要从理解和把握异化劳动逻辑的二重性入手。从马克思《手稿》的逻辑思路来看,“人化自然”是作为异化劳动逻辑的自然前提给予的。这个命题内涵着合理性与虚幻性的二重特征。从审美关系和人生价值的抽象意义来说,应该承认这个命题具有最高的合理性,然后这种合理性所展现的美好图景仅仅存在于哲人的头脑之中。在历史的和现实的生活中,则从来未曾出现过人自身与自然界之间的完全和谐与统一的状态。“人化自然”命题之所以存在二重性特征,归根到底由于马克思当时还没有完全走出人本主义历史观的思想基地。  相似文献   

13.
“人化自然“是实践的创造;实践推动了“自在自然“向“人化自然“的转化;劳动创造了客体的美,也使人实现了“自然的人化“,从而产生了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  相似文献   

14.
纵观人类发展历史,曲曲折折,浩浩荡荡。人类以其自身独特的力量超脱了自然,超出了动物,在一定意义上又超出了人的现实本身。作为生存主体,人又创造了人化自然、人化世界和人发展的新空间。使人成为万物之灵,不断自我完善的这一伟大力量就是人的超越性。本文主要从思维的角度对人的超越性进行解析,并从超越思维的角度去看等哲学转向与人的发展的取向,旨在于使人类真正认识自己,获取健康发展的信心。  相似文献   

15.
本文吸收国内外相关理论成果,并结合翻译实例探讨语言文字意味翻译问题。在介绍语言文字意味的一般概念和对译味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作者提出译味的本质是中国情感生命体,进而联系实际具体讨论译味的几项重要内容:"近似"的目标要求,文本基调的主宰作用,对原文的风格适合,"人化文章"的重点在"人",以及译味的根本途径是移情作用等。  相似文献   

16.
沈从文的文学创作与他生活的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重自然是沈从文对道家精神的认同,他的作品隐含着对人与自然契合的遐想。湘西清奇灵秀的山光本色成为人心目中的美景,而淳朴善良的男女老少成为活动于景中的人,它们交相辉映形成了人化的自然与自然的人化,构成了人类生存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7.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立足于全球化战略而布局的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关照了全人类之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中关于世界问题的哲学回应.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类"概念较为恰当地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内涵.在"类"概念视域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感性对象性关系,由 自然进化而产生的人类是自然界本质自我意识的彰显,也体现了个体与他人本质的互证关系.自然是人化的 自然,因而人与 自然是本质同一关系.人是社会化的人,因而人与人是本质一体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追求体现为"社会化的人类",马克思"类思维"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奠定坚实的哲学基础,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的 自然观、"仁爱万物"的博爱观、"天下为公"的义利观、"协和万邦"的和合观等思想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供哲学滋养,普惠理念、共同价值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旗帜鲜明地提供了价值立场.  相似文献   

18.
论美的起源     
美产生于人化自然过程中工具的器官投影效应及人的对象化的感性观照,但人化自然之所以产生美,并非单纯是自然因素的作用。离开了社会因素的中介作用,人对自然几乎不能施加任何影响,自然对人只是沉睡中的存在,因而美的起源的完整的理论表述应为:美产生于自然的人化和人的社会化  相似文献   

19.
"以人为本"对生态环境的价值关怀,在于确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全面满足人的需要和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在尊重人的社会属性及其物质生活需要、精神生活需要的同时,切实把人的自然属性及其环境需要提到应有的重要地位;在坚持"人的尺度"与"物的尺度"相统一的原则下,兼顾人文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因此,呼吁环境伦理,尊重自然,关爱生命,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生态文明,是坚持"以人为本"原则的重要前提和本质内涵。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关于"人化的自然"命题,在学界通常被视为是马克思关于美的本质或美的根源的论断,其实这一命题是马克思在论述物质生产实践与人的美感生成的关系问题时提出来的,因此,这个命题也成为我们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美感思想的钥匙。马克思这个命题的提出是以实践为基础和前提的,实践观点是马克思美感思想的重要观点。李泽厚将"人化的自然"命题引入到纯美学研究领域,坚持用实践观点来说明和论证美感问题,是对马克思美感思想的继承、运用与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