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自根 《学苑教育》2019,(10):38-38
教学可以说是一场战争,而且是一场持久战。孙子曾说:"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要想赢得这场战争,攻心为上。在教学过程中,掌握了学生心理等于掌握了整个课堂。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抓住学生的注意,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了解学习的快乐,从而引发学生对学习的渴望。  相似文献   

2.
腐败是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鸦片战争是西方列强对中国发动的第一次大规模侵略战争 ,这场战争由于清朝政治、军事的极端腐败 ,掌握战争领导权的封建统治者和本国的广大人民处于尖锐对立的地位 ,使我之所长不能发挥 ,敌人之短却得以避免 ,造成了战败的结局  相似文献   

3.
鸦片战争是西方列对中国发动的第一次大规模侵略战争,这场战争由于清朝政治,军事的极端腐败,掌握战争领导权的封建统治者和本国的广大人民处于尖锐对立的地位,使我之所长不能发挥,敌人之短却得以避免,造成了战败的结局。  相似文献   

4.
“费留”解——兼证传世《孙子兵法》是孙武二次手定本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孙子《火攻篇》说:“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费留式战争,在孙子献兵法于吴王之前没有。吴攻楚入郢是一场真正的费留式战争,费留一说是对这场历时3年的战争的准确总结,这也是传世《孙子兵法》是孙武二次手定本的证据。吴军攻楚入郢之战双方都用了火攻,火攻是这场战争在春秋时期的重要特色,所以孙子把“费留”一段留在了《火攻篇》。孙子对费留战争的严重后果要“明君慎之”、“良将警之”的忠告至今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左传>中的战争思想,包括战争的本质观、战争与国家治乱的关系、民心向背与战争胜负的关系、战略思想等各个方面.对于战争的本质观,书中所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代表了作者对战争在国家政治斗争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在战争与治乱关系方面,作者认为战争的胜负决定于国家的政治状态,政通人和者胜;民的作用与民心的向背成为战争胜负的决定力量,因此特别强调安民抚民的重要;在军阵建设上,作者提出帅乘和、同心同德者胜以及以德取胜的思想;在战略思想方面,提出有备无患、居安思危的主张.<左传>战争思想的特点是哲理性和实践性相统一.  相似文献   

6.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新闻信息发生的画面和现场音得以在瞬间传遍全球。在伊拉克战争中,传媒成为战争的先行者,传媒战成为战争中的亮点。信息时代高技术战争中,传媒悄然成为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由战争的观察者、记录者变成战争的参与者和协助者。  相似文献   

7.
太平天国时期的湖南是比较贫穷落后的地区,但因社会风气的不同——湖南之士皆有“用世”之志,在曾国藩、骆秉章倡率之下,在镇压农民起义的战争中,前仆后继,死亡数万人,官至督抚者22人,官至提督者35人,使湖南富贵,被人高视,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8.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或大或小或长或短的战争仍然连绵不绝。在泱泱的神州,另一种战争也在热火朝天地进行。这种特殊的战争,俚俗之言曰“打麻将”,雅致一点的,则称之为“方城之战”。我并不提倡做苦行僧或禁欲主义者。打麻将如果作为一种纯粹的娱乐与消闲,节假之日,饭后茶余,偶尔为之也并无不可,安享晚景的老年人更不妨以此自  相似文献   

9.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的一场战争。曹操在这次战争中以少量的兵力战胜了袁绍的数十万大军,为其后占据北方、发展势力打下了基础。而考其"以少胜多"的原因,乃在于曹操的善于用人和袁绍的不善用人,说明了"得人才者得天下"的道理。  相似文献   

10.
<正>战争,总会关乎生死。而古代对少数民族的战争,除了死亡的残酷,还有离别的忧虑。所以,在战争频仍的先秦时代,戍边的战士难免就会生出思乡的痛苦。《毛诗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它概括了《诗经》成诗的原因,也同时揭示了《诗经·采薇》中那位战士的心声。"猃狁"作为中国古代的一个民族,在无史记载,存于传说的时候,对于中原的政权就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相似文献   

11.
僧格林沁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抗击英法侵略的主要将领。过去,史学界对他在这次战争中的表现和作用毁之者多,誉之者少,评价颇失公允。本文以史料为基础,从僧格林沁对侵略者的认识,从他在第二次大沽之战前后的积极备战活动、组织指挥,以及始终坚守指挥岗位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和论述,认为僧格林沁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爱国将领。文章还兼谈了对中国近代史上的爱国主义问题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课本第54页在叙述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时指出:“这是大战开始以来德军遭受的第一次大失败。”可在与本课本配套的《教学参考书》中继续沿用旧课本的观点,认为“不列颠之战”使“法西斯德国第一次遭到重大失败”。为什么会出现课本与《教学参考书》不统一的说法呢?“二战”中德国法西斯侵略活动所遭到的第一次重大失败到底是“不列颠之战”还是“莫斯科保卫战”?笔者以为要弄清这个问题,关键是要弄清判断战争胜负的标准。判断战争胜负固然要看双方损失情况,但这不是主要的。最主要的标准应该以是否实现战争者的战略意图。实现了,即使战争中伤…  相似文献   

13.
刘佳 《现代语文》2004,(11):13-13
上卷包括《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四篇文章。《计篇》一开始就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一定要多加注意。接着提出了决定战争胜负的五个条件,孙子把这五个条件归纳为“道”、“天”、“地”、“将”、“法”。在战争中,具备这五个条件,才是战争胜利的基础。《作战篇》指出,发动战争的前提是先要  相似文献   

14.
思索三国     
三国的硝烟曾一度让我迷惑,我不知道那一场场无休止的战争是为了什么。尽管这样,我却总感到有一种东西在吸引我。那是什么呢?所谓英雄,曹操说:“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据我所悟,以为有志有谋者尚不足以为英雄,要成为英雄就必须经过战争的砥砺。诸葛亮在世人心目中称得上是英雄,可他纵然有经天纬地之才,出神入化之计,终身躬耕于隆中,也难以成为举世景仰的蜀国丞相,难以流芳百世,英名长存。青年时孔明常以乐毅、管仲自比,这足以表明他胸中所怀的大志——匡扶汉室,兴国安邦。以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当时汉朝的…  相似文献   

15.
一、共工之战,铁括短者及乎敌。(新编高三册《五蠹》) 其中、“铁铦短者及乎敌”一句,,课本注释为:“短武器亦能及敌人之身。极言战争激烈。铦,锸一类兵器。”此注值得商榷。 细审文意和课文注释,无论如何也体会不出“极言战争激烈”的用意,难免有臆测之嫌。韩非用“铁铦短者及乎敌”这句话的目的是强调“武器短的(装备不好)就被敌人占了上风(刺及),而不是“短武器亦能及敌人之身”,因而课本注释有悖文意。“铁铦短者及乎敌”和下句“铠甲不坚者伤乎体”的语意是一致的——都是说明“在战争中如果装备不好,就会被敌人杀伤”的道理。若按课文注释,前一句“短武器亦能伤敌人之身”与后一句、“铠甲不坚固就会被敌人刺伤身体”的语意就不一致了。要准确理解这句话,关键在“及乎”二字。及,《说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散文的文体十分丰富多彩,除了抒情、议论、叙事三类常体,尚有游记、书信、书札、笔记、序跋、奏议等各类变体,且皆代有名作传世。其中檄文一枝甚为稀见,流传不广,然因其与战争军事相关,具有特殊魅力,值得我们关注、学习。檄文因战争军事而生,许慎《说文解字》说:“(檄文)以木简为书,长尺二寸,用以号召;若有急则插鸡羽而遗之,故谓之檄,言如飞之急也。”指出了军情之急,故而檄者,急也,后世之鸡毛信为急件象征即此之谓。刘勰《文心雕龙》中专门谈到檄文的特征:“檄者,皦(jiǎo清晰、明亮)也。宣露于外,皦然明白也。”以为凡檄文即要把…  相似文献   

17.
至今烩炙人口的《三吏》、《三别》,是伟大爱国诗人杜甫留给我们的一份极其珍贵而又富有审美价值的现实主义文学遗产。对于这份遗产的评论,可谓“前人之述备矣”。一般评论认为,杜甫的诗歌,尤其是关于战争的诗歌,是以安史之乱为分界线。明人张綖评这六首诗时说:“凡公此等诗,不是专刺。盖兵者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故可已而不得已者,则刺之。不得已而用者,则慰之哀之。若《兵车行》、前后《出塞》之类,则刺也,此可已而不得已者  相似文献   

18.
“兵者,机事也。机事不密,则害成,两国相交,间不容发。有备者胜,无备者败。知己知彼者胜,不知己不知彼者败。”防间历来是兵家之大事,三军恃之而后动。日本明治维新后,为了发动侵华战争,以实现其“大陆政策”的目标,很早就对中国进行了频繁的问谍活动,疯狂搜集中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情报。甲午战争中,日本间谍继续在华活动,因此中国除了在战场上抗击日本侵略外,还展开  相似文献   

19.
《孙子兵法》分三卷,共13篇。上卷包括《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四篇文章。《计篇开始就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之地,存亡之道”,一定要多加注意着提出了决定战争胜负的五个条件子把这五个条件归纳为“道”、“天”地”、“将”、“法”。在战争中,具备五个条件  相似文献   

20.
《江都梦游录》是少见的真实记录战争中女性的作品。其登场的十四名女性皆为江华岛失陷后殉难的夫人,她们在战火中遭受了战争创伤和父系权利的双重量压。因为战乱,她们饱尝苦难,失去生命;因为战乱,她们如梦初醒。一改往日谦卑之态发出了恨者的呐喊。从而讽刺了两班男性的虚伪嘴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