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朗迭玛灭佛运动对佛教在吐蕃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朗达玛灭佛是出于统治、维护王权的需要,作为赞普他必须要保证“权力制衡”.朗迭玛是统治者而非信徒,因此应从较为宏观的角度来看朗达玛灭佛运动.灭佛运动固然产生了很多弊病但却成功的促进了佛教与苯教的融合,为日后藏传佛教的形成发展埋下伏笔.  相似文献   

2.
武宗灭佛是唐朝历史上一次比较重要的事件,对于灭佛的原因众说纷纭,以往的分析过分地强调经济原因而忽视了道教的原因.实际上通过对唐朝一些反佛者的言论的分析,可以看出佛教与道教以及佛教与儒教的冲突才是武宗灭佛的一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北魏太武帝灭佛原因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灭佛是中国古代史上“三武一宗”灭佛的第一次。此次法难主要是由于佛教与儒、道二教之间的矛盾冲突,佛教自身的腐化堕落以及佛教与主权之间的矛盾冲突而引起的。  相似文献   

4.
北魏太武帝与周武帝灭佛之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通过对北魏太武帝与北周武帝灭佛的成因、经过及结果的比较研究,找出二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认为太武帝灭佛的主观动因主要是以强制手段改变太子的信仰,以利于北魏统治,但败告终,而周武帝灭佛则 经过精心策划,收效显。  相似文献   

5.
从《大藏经》有关史料审视唐武宗的灭佛事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大藏经》辑录的有关唐武宗灭佛史料的辨析,认为唐武宗面对当时日益高涨的佛道矛盾,不能正确视之;在处理佛道矛盾的问题上,又采取了崇道毁佛的极端手段,这是灭佛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并且认为正是有了像唐武宗灭佛这样的洗礼,才使佛教逐渐在中国走向本土化的归程。  相似文献   

6.
在安徽池州旅游景点的导游词里,笔者看到这样一段文字:在845年(唐武宗年间)的时候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灭佛活动,杜牧对九华山刚兴起的寺庙进行了有效的保护,为后来九华山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循着这条线索,笔者找了  相似文献   

7.
从“三武灭佛”看道教排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历史上,佛、道两教长期争斗。道教排斥佛教,一般从纲常伦理、夷夏之辨、王道政治三方面发难,并企图借帝王之手打压佛教。道教排佛是"三武灭佛"的诱因,而非根本原因。"三武灭佛"并不是宗教信仰纷争的结果,主要是佛教势力与专制皇权之间矛盾激化的结果:势力强大的佛教与封建国家争夺土地、财富、人口等宝贵社会资源,危及到了封建统治。佛、道最终走向相互吸收、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8.
论北魏灭佛之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魏太武帝灭佛是中国历史上大规模反佛的第一次,较之以后的三次反佛,它具有以下鲜明的特点:一日最为严厉残酷,长安地区的各寺僧侣大部被杀;二乃起因最独特,主要是政治原因,包括少数寺院僧侣可能图谋造反;三为当时朝廷与佛门间的经济矛盾最小,全境的僧尼敷只占北魏全国人口约1/400;四即灭佛持续最久,长达十四五年;五为结束得最突然意外,灭佛决策者太武帝竟遭太监宗爱谋杀,灭佛也就人亡政息了.研究这些特点,有助于我们对北魏灭佛及后三次"法难"事件的整体把握与诠释.  相似文献   

9.
公元9世纪中期,拜占廷帝国内的毁坏圣像运动与唐武宗会昌年阍的反佛教运动几乎同时结束.这两场运动在本质上均为世俗政权与宗教势力间的斗争,但在以基督教教义为国家意识形态指导的拜占庭帝国,毁坏圣像运动并未动摇基督教在拜占廷社会的地位;而唐武宗会昌灭佛则带有文化冲突的迹象,它被视为佛教在中国发展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10.
唐武宗会昌年间,唐王朝一步步展开了对佛教的打击。结果.全国大部分寺院被毁,众多僧尼被迫还俗。  相似文献   

11.
苏轼的一生受到儒、释、道等多种思想的影响。学界一般认为苏轼是信奉佛教的居士。本文通过对苏轼作品以及宋代笔记小说等史料的分析,证明苏轼不仅不是居士,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是排佛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依据《剑南诗稿》对陆游入蜀及在汉期间与离汉宦期间有小涉于佛、道内容的作品进行了具体的对比分析,从而说明陆游佛道倾向的前后变化及其导致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毗邻闽赣两省。作为市府所在地的梅州,早于南齐年间(479—502年)即为岭南县治(称程乡县),南汉乾和三年(945年)升为州府,北来开宝四年(971年)始名“梅州”,属广南东路,至清朝雍正十一年(1733年)升格为直属嘉应州。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地推翻了长达数千年的封建帝制,复称“梅州”。梅州历来为粤东重镇,是客家人聚居中心地。客家是汉民族的一支民系,其先民因战乱、天灾等原因由中原辗转南迁,把源远流长、多姿多采的汉族文化带至客地,孕育成丰富多采的客家文化。郭沫若先生1965年旅梅时,曾赋诗赞曰…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符号学的视角,尝试分析敦煌石窟中千佛造像的符号性质、类型、结构和特点,探讨图像对语言的依存关系以及从语言文字到图像的一些翻译规则.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现代汉语佛源词汇的使用领域、类别和构成特征。佛源词汇的使用领域有佛教专门用语、哲学、文学、日常生活等。从类别上看,佛源词汇可分为一般词汇、成语、歇后语、惯用语、谚语等;从构成上看,有音译词、半音译半意译词、意译词和新造词。  相似文献   

16.
佛陀涅榘后,其事迹受到弟子们的追思和缅怀.杂藏、律藏、经藏保留着数量不菲地记载佛陀传记的经典.在整理分析经藏、律藏佛传,考察佛传在佛典中的分布和文体使用情况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以下观点:第一,文体上,佛传应是先使用偈颂体,后采用长行,或偈颂与长行相结合的文体形式;第二,内容上,从零散片段记载佛陀生平发展到叙述完整、层次分明、内容丰富、人物形象鲜明的佛传;第三,传主的形象从朴素的僧伽演变为无所不能的宇宙大神.佛传文学在发展中也形成了一些基本母题.  相似文献   

17.
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佛教在中国的传入期和成长期。佛教能够传入中国并成长发展,除由于佛教本身的宗教说教以及一定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根源外,还与帝王们的"倡佛"分不开。  相似文献   

18.
敦煌遗书中,佛教典籍占绝大多数,在不少佛经的字里行间,体现出儒家的伦理思想内容.通过敦煌遗书中的《父母恩重经》、《报恩经》、《梵网经》等几部佛经,可以窥知敦煌地区儒佛交融之一斑.  相似文献   

19.
达玛禁佛运动的根源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吐蕃王朝最后一位赞普达玛在位期间发动了第二次禁佛运动,标志着吐蕃王国的佛苯之争达到最高潮。本文试通过分析佛苯之争和吐蕃王国的统治基础,探究达玛禁佛运动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20.
在援佛入儒的过程中 ,朱熹是一个关键性人物。为解决从“理”到“物”的难题 ,朱熹援取佛家学说 ,提出“理—分殊”说 ;朱熹提出“格物致如”理论 ,使传统儒学哲理化和神学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