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教学中教师要以核心问题为主线,设置一系列有思维价值、思维梯度、体现学科素养的问题串,形成课堂教学问题系统,整体搭建课堂教学结构。同时,通过系列问题的发现与解决,掌握知识、获取知识,实现学习力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2.
问题是数学思维的起点,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一个好的问题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而且可以开启学生心灵,诱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智能,调节学生思维节奏,实现与学生情感的双向交流,通过问题的设置,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回忆、对比、分析、综合和概  相似文献   

3.
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的特征与教学设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问题是思维的源泉,更是思维的动力。新课程改革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突破口,倡导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引导学生通过高水平的思维来学习,通过问题解决来建构知识。实施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问题的设计是关键。实践证明,不同的问题所引起的学生的思维参与程度是不同的,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作用也不相同。教师应尽可能设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在积极思维的过程中深刻理解所学知识。  相似文献   

4.
教师要充分挖掘知识间的联系与延伸,引导学生从解决一个问题中,发现处理一类问题的方法.问题变式能由点及面带动学生思维,促进知识的结构化.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相似文献   

5.
数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问的桥梁.一个良好的数学情境,能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起学生更多的联想,也比较容易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感受和兴趣,从而自主地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问题的解决过程.  相似文献   

6.
“问题解决”是指个体在一种新的情况下,根据获得的有关知识对发现的新的问题采用新的策略寻求问题答案的心理活动。数学“问题解决”是以数学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它通过“问题解决”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强化他们应用的意识,从而促进学生掌握有效的数学思想方法,增强学习数学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号的方法有多种。通过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心理上形成一种悬而未决的求知状态.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教师在备课时,要有意识的思考。如何引导学生回顾与本节相关的知识点和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要掌握好学生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与教师指导的关系,课堂教学不能光有激情光有乐趣,还应扎扎实实地理解掌握新知识,并运用新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教师要在课堂中起导的作用,不失时机地归纳总结,使学生一连串的课堂活动和思维火花巧妙地转变成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形成知识链和知识网,把所学的知识融汇贯通.并能较好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8.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鲁宾斯坦的“问题思维理论”指出,思维的核心是创新,思维起始于问题,是由问题情境产生的,而且是以解决问题情境为目的。前苏联教学论专家马赫穆托夫创立的问题教学论认为,“问题教学”是一种发展性教学,在这种教学中学生从事系统的、独立的探索活动是与其掌握现代的科学知识配合进行的,其方法体系是建立在问题情境的创设和问题的提出与问题的解决基础上。在问题教学中,学生不仅要掌握科学知识,还需要掌握这些知识获得的途径和过程,其目的在于形成思维的独立性和发展创造能力。因此,问题教学的应用不仅能促进学生学会学习,而且能促进学生学会创新。  相似文献   

9.
王孔磊 《山东教育》2009,(7):100-101
“问题解决教学”是以问题为线索,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不同类型的问题引起学生思维的复杂程度是不相同的,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要求也不一样。好的问题除了在内容上能够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外,更为主要的是在形式上要能引起学生积极思考,这是教师课堂提问能否成功的关键。   一、容易引起学生思考的问题的特征   一般说来,容易引起学生思考的问题在形式上有这么三个特征:   1问题要有答案,但答案不直接   所谓不直接不是说没有明确答案,而是答案不是现成的,至少学生不思考是无法从教材中直接找到明确答案的,而且要让学生通过思考能够回答得上来。换句话说,就是要让学生思…  相似文献   

11.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能否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这就要看教师能否创设出提出问题的实际环境,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情境中来,激发其学习兴趣,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动摇学生已有知识结构的平衡状态,激发其求知的内驱力,使学生进入到问题探索者的“角色”,通过合作形式,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化学教学应注重在教学中设置情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激励学生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尽可能多的东西:创设好奇的实验情境,触发学生提问欲望;创设有趣的故事情境,点燃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创设"见而不知"的生活情境,引发学生自主提问;创设突发事件的社会情境,引导学生献计献策;创设直接经验的思维情境,释疑抽象的微观世界.创设情境在于让学生思维向前"跳一跳"就能发现和提出问题,在问的基础上释疑,在释疑的过程中掌握新知,并巩固新旧知识的衔接,激发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激情.  相似文献   

13.
鄢泽阳 《亚太教育》2023,(6):134-137
在教育改革背景下,培养具有科学思维的学生是当代教育发展需要。高中生物课程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用科学的思维对生物现象进行探究,从而更好地理解生物知识。高中生物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依据生物知识设计问题,从而做到通过问题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目的,帮助学生更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生物知识。为此,从设计问题、问题性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几个方面对问题的设计策略进行了探讨,旨在让学生在生物课堂上建立科学思维,更加透彻地理解生物知识内容。  相似文献   

14.
孟欣 《考试周刊》2011,(3):89-89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没有问题就没有数学。“提出问题一解决问题一提出新问题一解决新问题……”是数学发展过程的基本模式.而数学问题起源于情境。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以问题情境为主线,通过创造问题情境来调动学生思维的参与.激发其内驱力,促使学生真正进入学习状态.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和提高实践探究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心理学认为:“思维从提出问题开始的。”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在教学中逐渐形成,能力的培养过程其实是一个有目的性、有计划性、有针对性的活动过程。“水尝无华,相荡及成涟猗;石本无火,相击始发灵光。”课堂上巧妙地利用讨论题目,创设诱人的学习情境,使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掌握新知识。例如在第五章  相似文献   

16.
一、激欲引思难易适中为了调动思维,激发求知欲,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促使学生产生"愤""悱"情景,达到欲罢不休的境地。但这个尺度要掌握好,学生跳一跳还够不上"桃子",提问便容易陷入困境。所以说,提问时要注意问题的大小。有些语文教师喜欢在开篇  相似文献   

17.
一、物理模型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高中物理教学中可通过下述方法帮助学生建立物理模型:第一,实验引。先做有关实验,让学生在脑海中留下一个直观的、具体形象的物理模型,在此基础上作抽象引导,形成思维轮廓,变成具有思维特征的物理模型。然后再利用学生思维中已建立起来的物理模型去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讲电磁流量计时,  相似文献   

18.
竞赛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竞赛的方式向学生提出问题,并不断鼓励和启发学生解决问题,积极思维,使学生在争先恐后的释疑中掌握知识,学会思维,发展智力的一种创造性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课的感受程度,对学生掌握和巩固知识,特别是让学生在一个愉快而健康的环境里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张金花 《中学理科》2006,(11):82-82
思维定势是指用某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种固定的模式是已知的、事先有所准备的.用思维定势解决问题,使学生墨守成规,养成一种呆板、机械、千篇一律的解题习惯.造成学生思维定势的原因概括起来有两种情况:一是学生没有掌握丰富的典型题型,不能做到“见多识广”,故对似曾相识的问题以偏概全,盲目套用,导致解题错误;二是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求异性不够,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导致错误的判断.在高三生物复习中,习题练习是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有效途径。因此,“题海战”成了学生最容易接受的学习方式.久而久之,机械的“思维定势”悄悄地左右了学生的解题思路,思维定势就成了思维障碍.  相似文献   

20.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积极去思维、去探索、去发现。一个好的问题有时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学生在争议中更好地掌握知识。新课改实施的今天,课堂提问的艺术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情感的启动,知识的掌握,学习方法的改进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是最常用、最简单易行的教学方法,同时也是沟通教师、学生、教材之间联系的桥梁。那怎样进行课堂提问,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