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严歌苓的《金陵十三钗》和哈金的《南京安魂曲》有很多相似点,都是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小说,都写了战争下的女性。比较这两篇小说,有助于我们认识严歌苓和哈金完全不同的写作模式,同时也告诉我们,当作家们在想象"女性与战争"时,如何突破固有的模式,打开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2.
《d小调安魂曲》是莫扎特用宗教音乐形式阐释生死观的遗作,作品反映了莫扎特对生命和死亡的认识与观念。莫扎特拓展了安魂曲这一音乐形式的社会意蕴和艺术表现,丰富了安魂曲的创作手法和音乐内涵。在精神危机严重的当代社会,安魂曲对于生命感悟和死亡思索的超越性依旧具有普适价值。  相似文献   

3.
《到灯塔去》这部作品表现了时代与自我的双重焦虑,个人能否经受时间的考验而长存不朽,女性又能否在社会中找到自我的位置,对自我及生命本质的追问,反映了时代精神,是一部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4.
张亚军 《山东教育》2008,(12):43-44
拿到这本图画书的时候,想象这或许是一个有关祖孙之间的有趣故事,看完了才知道是一个关于死亡的沉重话题。于是我就很犹豫,这样一本图画书也可以和孩子一起读吗?我试着让孩子先从读画面入手,孩子对画面表现出了十足的兴趣,迫切地要我解释画面所表达的内容。而当我告诉孩子,  相似文献   

5.
《怀念狼》与《高兴》是贾平凹两篇比较重要的小说,其中体现着作家对身体的三重理解:一是身体与承载身体的肉身同义;二是两者分开,承载身体的肉身处于缺乏状况,而身体则上升为身份;三是两者的分裂加剧,当缺乏成为一种常态的时候,肉身被悄悄隐去,身体则完全成为一种"装饰"。身体的形成是人们通过想象而参与建构的结果,承载了众多的社会"意味"。  相似文献   

6.
陈云 《现代语文》2010,(3):131-132
《另一次死亡》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鼻祖”、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的一篇独特的关于死亡和时间及记忆的交叉难辨充满了神秘主义气息的短篇小说。文本传递了三个明显的命题:一是死亡哲学,二是心理时间,三是记忆焦虑。  相似文献   

7.
男人如何安置自己的灵与肉,如何通过女人找到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村上春树与张爱玲在各自的作品中给出了不同的思考。直子与绿子共同构成了男性作家对于美好女性救赎男性灵魂的想象,然而,“肉”的缺席使得不真实的“灵”与爱无力确立男性的存在。张爱玲则以女性立场书写男性欲望投射里的情妇与妻子,以娇蕊与烟鹂红白玫瑰身份的转换,道出了男权中心主义在灵与肉之间的焦虑与尴尬。男人只有以创造性的生活为依托,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确立了自己的“在”,才能完成自己对现实的“本体性否定”,建立新的二元性生活,找到自己身体与心灵的位置。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波德莱尔与鲁迅的时间意识的比较,寻找二者在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上的异同。悲观主义的时间意识以及思想的双重性,是这两位作家的创作共性,而"求真"与"求善"两种不同的价值追求,是两位作家时间意识内涵不同的主因。  相似文献   

9.
福克纳和贾平凹的小说都带有明显的寓言性质,故事框架、情节和意象设置,都含有对整个社会和历史的某种隐喻和象征,作品中都有着艾略特的《荒原》的意味.与福克纳相同,贾平凹的小说创作言说的仍然是"回归"和"失乐园"的主题,但他比福克纳更悲观.《秦腔》几无故事,无数个烦冗的碎片表征着作者灵魂的破碎.故乡已经使他"越来越陌生","秦腔"已成"挽歌".从"废都"到"废乡",从乡村到城市再到乡村,他的叙述更使人体味到价值荒原上人的痛苦感受.这种 "死亡"意识和悲剧体悟在文本深层与福克纳接通,使得他的貌似"很中国"的小说真正具有西方现代主义的意蕴.  相似文献   

10.
陈薇 《时代教育》2006,(12):143-144
19世纪工业革命席卷整个欧洲,蒸汽机的出现宣告了另一个时代的开始。由于妇女运动带来的进步,男人和女人身体结构不同的理论已经不再得到公认。机器逐渐代替人工,妇女们也加入到劳工队伍,她们提供的廉价劳动力也为这一时期的男人们带来了高的经济效益。这是一个全新的妇女社会,也是政治、文化角色即将发生转变的关键时刻,  相似文献   

11.
死亡是人类永恒的归宿,面对死亡的恐惧是人类的共性。然而,人不能因为死而放弃生,抗争成为人类历史前进的原动力。生命的意义何在?如何使有限的生命得以延续,成为中国文人一直关注、一直探索的问题,蒲松龄以其优美动人的聊斋故事延续了生命的意义,超越了死亡,获得了永恒。  相似文献   

12.
高凤英 《河北教育》2007,(12):36-36
《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语言优美,富于诗意。作者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雨想象成打开秋天大门的钥匙,把秋天里树木、田野、菊花颜色的变化,想象成是秋雨给涂上的不同的色彩,把秋天果子成熟的香甜,说成是秋雨带来的气味,把动物准备过冬,想象成是秋雨送来了信息……作者贴切地运用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方法,语言清新、优美,使文章充满了感染力,有利于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感受语言的具体形象,体会秋天的美好。因此,  相似文献   

13.
“独步”与“孤旅”,这两个词均是从谢克强的诗中选择出来的,“独步”或者“孤旅”多少都有一点寂寞中偏执地坚持的意味,——对于诗人而言,无疑一个人必须在其内心的真实里永恒地面对它,它是一个沉思默想的灵魂对这个世界无法回避的焦虑。——但在诗人谢克强的《独步》中,——这在很多人内心都曾体验的,——我要谈的是一个诗人的个性:与思想走在一起的对生命的低语、执拗和不悔。  相似文献   

14.
福克纳和贾平凹的小说都带有明显的寓言性质,故事框架、情节和意象设置,都含有对整个社会和历史的某种隐喻和象征,作品中都有着艾略特的《荒原》的意味。与福克纳相同,贾平凹的小说创作言说的仍然是“回归”和“失乐园”的主题,但他比福克纳更悲观。《秦腔》几无故事,无数个烦冗的碎片表征着作者灵魂的破碎。故乡已经使他“越来越陌生”,“秦腔”已成“挽歌”。从“废都”到“废乡”,从乡村到城市再到乡村,他的叙述更使人体味到价值荒原上人的痛苦感受。这种“死亡”意识和悲剧体悟在文本深层与福克纳接通,使得他的貌似“很中国”的小说真正具有西方现代主义的意蕴。  相似文献   

15.
《上海宝贝》和《遗情书》两部作品中身体话语的使用,是当代中国特殊的历史文化语境的产物。从女性批评的角度看是女性意识的突显。两个作家以女性写作的姿态,用极端的藐视和暴露来彰显作为女人的个体性的存在。  相似文献   

16.
李元凤 《学语文》2012,(6):17-18
著名女作家宗璞的散文《紫藤萝瀑布》是一篇促进学生构建审美意识系统的佳作。作者通过对审美对象——紫藤萝的直觉观照,以一个女性作家特有的敏感、细腻的心灵解读了什么是超越死亡之后的生的喜悦。如何引领学生跟随作者的审美体验而感受生命的短暂和恒久之美并认真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一、生命若花:穿越古今的人生感悟人的审美活动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情感,即  相似文献   

17.
段德智 《大学时代》2006,(10):46-46
当我们阅读傅伟勋先生的《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时,有一个攀登当年杜甫所说的“绝顶”的问题,其“绝顶“也是一个生死学或“面向死亡谈论生命”的问题。因此,这本书的读最应当注意的一件事,就是要反复认真地阅读傅伟勋先生写的“自序”。傅伟勋先生的“自序”不长。但是,却非常明确地交代了他“撰写本书的因缘”。  相似文献   

18.
人性似乎是现当代文学作品中一直备受关注的主题,就像莫言把关注人的问题作为文学的惊魂之所在,而那些表现人性的敏感问题和痛苦,总能使人物更加丰富和立体。莫言文学世界作为纳入世界文学版图的存在,这种对人性的关注与强调在善与恶,美与丑,崇高与粗鄙之间创造了一个模糊的地带,在莫言传奇性人物的塑造中,在身体本位和悲悯意识的认知下让莫言的小说不再是单纯的正反对举的叙事话语范式,而是保留了一种民族性以及对人性的追问与思考。  相似文献   

19.
20.
莫衍琳和陈嘉是重庆著名的儿童文学诗人,他们的组诗《四季》和《春天的故事》站在儿童的角度,以灵动的诗律、瑰丽的想象为我们营造了一个五彩斑斓的诗境。本文拟从色彩、动静结合、戏剧性及想象的独特性等角度来分析他们的诗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