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时汴京一带木版年画已相当繁盛,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民间木版年画在当时已很盛行。1127年,金攻破汴京,迫使年画作坊的艺人迁到距开封45里的朱仙镇,遂有朱仙镇木版年画之称。……  相似文献   

2.
<正>本书是以少年儿童为主要阅读群体的中华传统文化读物,通过讲述两位主人公的奇妙经历,向读者打开了年画知识宝库,带领读者了解丰富的年画知识。2023年新年来临之际,我收到了作者杨坤馈赠的儿童文学专著《年画中国》。这本书从儿童的视角进行创作与创新,分为《穿越千年的年画娃娃》《门神争夺战》《老鼠爸妈嫁女儿》《灶王爷——厨房里的“守护神”》《年画里的三国故事》《福禄寿神仙组合》《财神爷来啦》《闯入年画诗词大会》《年画博物馆奇遇记》和《欢欢喜喜过大年》十篇,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对中国年画进行了重点呈现,内容涉及民俗、文学、历史等诸多方面,趣味性很强,既能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也能促进儿童的学习、成长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3.
晋版古年画概览介子平我国年画源于门神画,东汉六朝时就已相继出现。但真正使之赋予大众文化意味的,是宋朝。商业繁荣、手工业发达是宋代一大特点。张择端绘画长卷《清明上河图》及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吴自牧《梦梁录》、周密《武林旧事》等笔记,一均以微雕细琢的手...  相似文献   

4.
古版木刻年画说之九中国年画的母体■介子平最早的年画形式——门神的印刷是自北宋开始的,京师开封则是当时全国的印刷中心。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就记载有开封市上印卖门神、回头鹿、灶马等年画的情景。宋亡,黄河决口,水淹开封。元泰定四年,丞相贾鲁开河疏浚,开封年...  相似文献   

5.
新年画指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后,各老解放区的美术工作者,改造旧年画用以传播人民民主思想的工作而创作的年画。新年画反映了解放区的新的生活,反映了人民群众在新的社会条件下从事生产劳动、合作化运动、拥军爱民运动等。新中国成立后的1949年11月26日,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即下达了《关于开展新年画工作的指示》,11月27日,《人民日报》将其全文发表。新年画发轫于抗日根据地,作为革命美术的产物,一直受到重视。(阿一)  相似文献   

6.
木版年画技法介子平滥觞于宋元的文人画,迄清之“扬州八怪”时,已被那几位不泥古、不囿情的画家所叛逆。金农的画着色艳丽,造型大胆,其创作灵感便启自民间木版年画。金农找到了国画与年画的融贯点。国画讲究气韵,神完气足是画家们追求的最高境界,而年画则关注于具有...  相似文献   

7.
年画与抗战     
年画是最普及的民间美术形式,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一般取材恭贺新禧,吉祥如意的图案,如历史传说、神话故事内容的,如《天师镇宅》、《八仙祝寿》、《王考虑抢亲》等,在我国有着广泛的民众基础。人们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必然为我党的革命事业所用。  相似文献   

8.
年画萎缩话因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建立后,中央人民政府签发了《关于开展新年画工作的决定》和《1950年关于加强年画工作的指示》。文件指出:在年画中应着重表现劳动人民新的、愉快的斗争生活和他们英勇健康的形象;在技术上需充分运用民间形式,力求适合广大群众的欣赏习惯。这便是后人被称为“新年画运动”的端倪。其间年画作为一种喜闻乐见的民间文化形式,得到了迅速发展,出版发行量逐年增加。古元、董希文、张仃、李琦等著名画家也带头投入到了年画创作中来。出版高峰是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这期间全  相似文献   

9.
新春年画     
正年画,因于过年时张贴而得名。门神、灶君是最早的年画形式,其定型于汉,兴盛于宋,普及于明清。张贴年画,是春节期间重要的民俗。新中国成立后,年画作为一种喜闻乐见的民间文化形式,得到了有关方面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武强年画艺术》不仅是迄今最具学术价值的专集,也是最全面和最完整地表述武强年画艺术的图册。  相似文献   

11.
国家出版局于三月上旬在北京召开了部分省市年画出版发行座谈会,参加会议的有北京、上海、天津、河北、辽宁等省市出版行政部门、美术出版社和发行部门的代表。座谈会揭批了“四人邦”破坏年画出版发行工作的罪行;交流了年画出版发行工作的情况、经验和一九七九年度年画选题;讨论了新华书店提出的《关于统一年画进发工作的几项忌见》。代表们表示,有伩心,有决心把年画的出版发行工作做得更好。  相似文献   

12.
论朱仙镇木版年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蕊 《新闻爱好者》2010,(6):159-160
朱仙镇木版年画的演变之轨迹年画即版画,是指过年期间特有的民间工艺。它的起源和春联一样,都和古代的桃符有关。应劭的《风俗通义》"祀典"中引《黄帝书》:"上古之时,有荼与郁垒昆弟二人,  相似文献   

13.
年画与抗战     
年画是最普及的民间美术形式,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一般取材恭贺新禧、吉祥如意的图案,如《连年有余》、《五福临门》、《一团和气》等,也有取材历史传说、神话故事内容的,如《天师镇宅》、《八仙祝寿》、《王老虎抢亲》等,在我国有着广泛的民众基础。为了团结最大多数的民众抗日救亡,人们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必然为我党的革命事业所用。我党的艺方针是使艺成为整个革命机器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即革命机器的齿轮和螺丝钉,艺术功用直接承继了“成教化,助人伦”的传统。  相似文献   

14.
《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朱仙镇卷》(以下称《朱仙镇卷》)2006年10月由中华书局出版。这套“集成”作为“国家资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果”,抢救、保护的对象是中国木版年画。对《朱仙镇卷》而言,抢救、保护的对象当然是朱仙镇的木版年画。  相似文献   

15.
年画间的相互影响介子平东昌府年画清雍正年间,苏州桃花坞年画作坊的画工、刻工、印工将木版年画的制作技艺移植上海,形成了小校场年画。之后,随着上海成为通商口岸和国际都市,小校场的年画制作有了长足进步,于是又反过来开始影响桃花坞年画的制作。金元时期的平阳(...  相似文献   

16.
朱浩 《文化遗产》2016,(5):126-135
从人物装扮、戏出年画和造假来源三方面考证来看,《中国戏曲志》"陕西卷"载明正德九年《回荆州》年画以及"甘肃卷"载清顺治二年《董府献杯》等六幅年画,都是将晚清时期同剧名年画稍作手脚之后的伪造品。中国戏曲在十八世纪以来的变化,使得戏曲在中国整个社会文化生活中的地位愈发重要,其扮相、道具等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视觉享受,促使民间艺人将戏曲舞台上的精彩场面制作成年画出售来盈利。戏出年画的绘制时代不会早于清中叶。  相似文献   

17.
李鹏 《兰台世界》2012,(28):63-64
据专家考证,中国画年画的风俗可上溯至西周时期,西周时有人间将避邪的老虎等物形直接画于门上,形成了最早的年画形式.而关于年画的记载最早可追溯到宋代的《东京梦华录》,其书中有云:"近年岁,市井皆印卖门神,""朱雀门外及州桥之西,谓之果子行,纸画亦在彼处".  相似文献   

18.
腊月的年画     
老北京年节的民谣:"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扫房以后就该贴新年画了.北京的年画大多来自天津的杨柳青、河北的武强和山东的潍坊这些北方传统的木版年画产地.除传统的木版年画外,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因机器大量印刷,价格便宜的胶印年画已成市场的主流.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年画的品种达到上千种,内容十分广泛.诸如节俗时令、世俗风情、四季风景、神话传奇、历史故事、戏剧人物以及时尚新画等等,可谓包罗万象.像"迎春接福"、"福禄寿三星图"、"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连年有余"、"连生贵子"等,是最受人们欢迎的代表作品.我儿时最爱看的是一种"连环年画".  相似文献   

19.
古代木刻年画说之六:年画形式介子平民间木版年画由于其地域不同,以及内容、功用、尺幅的不同,使之分成了不同的类型、不同的名称。之所以仍将其归于"年画"的名下,在于它年节张贴的共同性、木版印制的相同性,以及求吉祥、祈平安的趋同心理。按形式、用途,其大致可...  相似文献   

20.
四川美术出版社将于今年9月底和10月初的“首届四川书市”、“第六届全国书市”上推出《敬爱的小平同志》年画系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