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子出版》2002,(4):15-16
看似表现平静的外设市场,在去年底却发生了一些震动,联想发动了外设市场的第一次突破,其多功能一体机LJ6012MFP以”功能多于激打、性能优于激打、价格接近激打”的策略,势头直逼激光打印机市场。  相似文献   

2.
《信息系统工程》2002,(U04):74-74
据悉,自4月份起,联想集团将投入百万元资金,在全国范围内拉开面向用户的“多功能体机零距离体验”活动,这是多功能一体机市场上目前为止一次投入最大、覆盖地区最多、接触面最广泛的活动。约有遍布全国各地的400多家联想商用精品店、外设精品店参与了此次活动,每家店面都有专用机供用户亲身操作.体验全彩多能、高质高教的新式办公。这次活动还将依次在各大商务写字楼展开体验活动,直接送“体验”上门。  相似文献   

3.
新年之际,刘宇回国休假,我们都想让他谈谈波黑见闻,吹吹他的冒险经历。然而,说不上几句,刘宇总是戛然而止,神情中有一种淡淡的忧伤。“我真不愿意回忆在波黑的经历,想想那些因为战争而缺胳膊断腿,甚至失去生命的人,我的那点经历又算什么。”只是当朋友们如数家珍地谈论起他拍的照片,告诉他那些照片曾深深地  相似文献   

4.
100年前发生在中华大地的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在这场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的革命中,无数志士仁人抛头颅、洒热血。“开国之功未可忘,国人犹自说孙黄。”黄兴是辛亥革命时期与孙中山先生并称的民主革命家,是中国同盟会最高领袖之一,也被尊为“共和的缔造者之一”。  相似文献   

5.
此老胸中具一天──记陆灏黄俭发现:1953年3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他的人物特写《他从乡下来》,接着,14日《不平常的混凝土搅拌厂》;20日《一个忘记自己的人》:25日《婚事》:29日《友情》,作品刊用密度高,质量好,从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陆灏同志当...  相似文献   

6.
何平在10多年的新闻工作中,一步一个脚印地奋斗、追求、探索,以一篇篇日臻成熟的新闻佳作引起人们的关注,他的名字时常同党和国家一些重要活动及重大事件的报道联在一起,频繁地见诸中央和地方的新闻媒体,并多次在各类好新闻评选中获奖。特别是近年来,他独自或与人合作采写了一系列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的力作,其中,《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殊获1995年中国新闻奖特别奖。由于他的新闻业绩突出,新华社在1993年破格晋升地为高级记者,1995年又聘请他担任新华社新闻业务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成为当时全社最年轻的评委。1994年何…  相似文献   

7.
北京时间3月20日10时30分许,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上空响起空袭警报,美军开始对伊拉克发动攻击。 10时33分50秒,新华社中东总分社发出第一条英文快讯《巴格达响起空袭警报》,时效领先于美联社(10时34分26秒)、路透社(10时35分44秒)、法新社(10时36分36秒)。 10时34分11秒,新华网发出第一条快讯,并进行滚动报道,各大网站迅速转载。  相似文献   

8.
1974年9月,28岁的新华社记者马胜荣赴德黑兰报道第7届亚运会,这是中国第一次参加亚运会,成绩排在奖牌榜第三位. 1984年,第23届奥运会在洛杉矶举行,这是中国奥委会恢复在国际奥委会中的合法地位后首次参赛.52年前,中国首次参加的第十届奥运会,地点也是在洛杉矶.当时运动员仅刘长春孑然一身,而这次运动员达225人;中国台北奥委会也派出67名运动员参加本届奥运会,这是海峡两岸中华儿女首次在夏季奥运会上相逢.作为记者,马胜荣又一次有幸现场报道.  相似文献   

9.
抓精品抓管理创一流──记新华社上海分社文璐,徐胜在新华社上海分社采访,时时可以感受到一种深远而浓厚的业务气氛。沈世纬的新闻理论研究,吴复民的综合经济报道,李正华的工业报道,张学全的科技报道,赵兰英的文化报道,谢金虎、张持坚的浦东报道,陈毛弟的政治报道...  相似文献   

10.
“一个字是一滴血”──记新华社记者夏儒阁张建松他走了,走得那么突然。带着人们的无限惋惜,新华社上海分社主任记者夏儒阁永远告别了新闻战线。1997年10月8日,上海龙华殡仪馆龙柏厅他的追悼大会上,来自上海各界为他送行的人们,一直站到厅外很远很远……“倾...  相似文献   

11.
为了报道真相,危险与记者结伴而行;为了维护和平,奉献与牺牲相随。伊拉克战争中,中外记者同时面临着战火、灾祸、饥渴、病痛、伤残、困惑……但也同时收获着报道、友谊与对和平坚定的渴望。为制止战争而执行武器核查任务的我国专家郁建兴,遇难于伊拉克。现在《反对战争呼吁和平》栏目中,特别编发了“新华社速度:10秒领先世界”一文(见4至5页);并编发一组《伊拉克战争中的战地记者》的图片和文字(见6至7页及封二、封三),有关郁建兴部分,有记者采访记和相关报道各一篇,(见8至12页)。愿借此与读者共祈伊拉克早日实现和平。  相似文献   

12.
注重提高干部的政治理论素质为适应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世界性通讯社的需要,80年代以来,新华社增添了一大批新生力量。现在,全社35岁以下的青年有近3000人,约占全社总人数的1/2左右。新华社未来的事业要他们去开拓。当一个新同志跨进新华社大门的时候,就要帮助他了解新华社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了解新华社的性质、任务,了解作为一名新华社工作人员肩负的重任和应具备的  相似文献   

13.
倾斜的高原1978年8月.交头标有“新华社西安讯(记者冯森龄报道)的一组调查报告由黄土高原发到了北京。面对农民如此严重的大规模的贫困.新华总社领导震惊了,中南海震惊了。人们都陷入了由震惊而带来的巨大悲痛之中。因为他们中间的大部分人都住过延安的土窑洞,喝过延河水,吃过陕北小米饭,也如同冯森龄一样机延安为他们的第二故乡。而故乡人穷困到这等地步,他们能不震惊吗7!副社长穆青决定在传播范围较广的《内部参考》上刊登这一组稿件。那位驰骋新闻疆场几十年的“老延安”费后周折,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中,终于使延安人民7O年代…  相似文献   

14.
大贫困二百万古老的黄河翻卷着漩涡,簇拥着浪花,汹涌澎湃,涛声雄浑,如滚滚沉雷,似一条金钱,扯拽着天际间一片茫茫黄色。恢宏壮阔的黄土高原苍苍茫茫,一辆墨绿色的北京吉普车被高原挤压得象大海中的一叶扁舟.在这黄土海洋中飘荡着、沉浮着,时隐时现、忽高忽低。“扁舟”飘L直君梁,一行的鲜亮标语醒目地闯入眼帘:“实干若干排命干,敢叫日月换新天!”车上一直沉默不语的老人缓缓地挥挥手,让司机把车停靠在路边。他走下车,向着地边一群农民走去,和他们攀谈起来。这里是宜君县哭泉公社淌泥河大队坡底生产队的“胜天洞”。1973年…  相似文献   

15.
邵云环同志简历邵云环,女,1951年6月19日生。中共党员。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人。1971年到北京外国语学院学习塞尔维亚文,1975年分配到新华社参考新闻编辑部工作。1990年至1993年任新华社驻贝尔格莱德分社记者。今年3月,主动请缨,赴贝尔格莱德采访,发回许多深受欢迎的稿件。1999年5月8日在北约对中国驻南使馆的轰炸中牺牲。“我们不相信她去了。真的,她仿佛刚刚同我们道别,她平静地说:“请大家放心,我一定完成任务。”谁知,她这一去——”在新华社参考消息统缉部,人们轻声对我说。我也不相信,邵云环,我们的同行,你真的就这样离去…  相似文献   

16.
如果说读者10年前了解国际新闻大多还是为了长见识、开眼界、关心天下大事的话,随着中国快步与世界融为一体,经历国际风云变幻的种种考验,那么,今天读者对国际新闻的解读,更多了几分对现实生活和切身利益的关注,并且日益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一张以报道国际新闻为主的报纸,人民日报社旗下的《环球时报》正是靠着派驻世界各地强大的记者队伍,以丰富、鲜活、生动的内容,以读者喜闻乐见的形式,满足了当今读者对国际新闻越来越广泛的阅读需求和求新、求快、求深的求知欲望,使其发行量扶摇直上,仅仅10年光景,就由当初的几万、几十万  相似文献   

17.
初秋的一个夜晚,新落成的河南新闻大厦十楼的一间办公室里,新华社河南分社社长赵德润正在收看香港凤凰中文台副台长赵群力殉难捕溪江前拍摄的最后一段录像。浙南山区秀丽的青山绿水、古老的村庄在屏幕上徐徐展开,突然,镜头开始旋转,混乱,接着是一片令人窒息的沉默和黑暗…… 夜晚如此安谧。赵德润,这个高大坚强的东北汉子,默默地为这位他所敬重的同行流下了眼泪。他觉得,作为一个记者,一个视事业为生命的记者,一个曾亲自参加航拍的记者,此刻,他的心和赵群力的心是相通的,他理解他在工作中所付出和享受到的一切,无论是难言的…  相似文献   

18.
楚天风云入笔端──记湖北日报记者部主任江作苏南正元要办好一家报纸,离不开一批挑大梁的记者。在湖北日报,记者训主任江作苏就是挑大粱者中的而个代表。他精心钻研业务,在艰苦复杂的条件下带头打硬仗,多次组织策划重大战役性报道并写重头稿。他的作品数量多、构思巧...  相似文献   

19.
走过一个世纪的艰辛历程,见证百年世界风云的《大公报》,2002年迎来了自己的百年华诞。北京钓鱼台国宾馆6月举行了创刊百年纪念会。一段有代表性的贺词说:“百年来,《大公报》坚持爱国、爱民、爱港,为国家的独立和解放,为民族的振兴和发展,为祖国的统一和繁荣,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在中国新闻史上留下了光彩的篇章。”作为曾在《大公报》工作过一些日子的老记者,我回想起一个个难忘的身影,一幕幕常青的历史画面。初进《大公报》1948年夏天,我带着燕京大学新闻系主任写的介绍信,来到香港《大公报》实习。那年3月香港版刚开张,只有…  相似文献   

20.
碧血凝辉煌平凡见精神──记新华社金边分社首席记者朱昌都张锦芳3月30日,新华社金边分社首席记者朱昌都在采访时被炸伤了。当天上午8时左右,数百名柬埔寨人在柬王国首都金边的国会大厦前集会。作为时刻注视着柬埔寨风云变幻时常驻记者,朱昌都闻讯后驱车前往现场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