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史涓生”——“旧我”已死,“新我”方生——主人公命名本意悬揣《伤逝》主人公命名为“史涓生”。这与该篇主题有关,绝非无意为之,而是匠心独运。“伤逝”者,本意为感念已故之人;然而鲁迅《伤逝》篇,主人公不独感念那曾挚爱过而又逝去了的子君,亦是对“旧我”的悲回和痛悔。主人公开首即明言:“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诚然,该篇是涓生对子君的悼亡诗,但这只是形式,若是将此作为小说之主旨,实属皮相之议。骸里之意乃是那个“为自己”——对“旧  相似文献   

2.
试图从鲁迅时代许多青年进入大城市后面临的生存难题、缺失性的位置的"五四"式精神恋爱、男性话语中的人性解放三个角度探索《伤逝》在城市意识、身体启蒙、女性思想三个角度的现代意义,同时对《伤逝》中的女性问题作结合时代的复沓式思考。  相似文献   

3.
在《伤逝》这一爱情悲剧的叙述中,涓生带有明显的男性中心主义色彩,他用传统赋予的话语霸权遮蔽着另一主人公子君的言说,而涓生在文中令人觉得并不可信的浓烈的抒情却显露出作者的创作心态和动机。为了还原这个爱情悲剧的实际形态,必须拨开涓生文本叙述和抒情的迷雾,走进子君真实的内心世界,并回到历史的现场,探寻作者创作时的显在和隐含的动机。  相似文献   

4.
《伤逝》为鲁迅先生唯一的爱情小说,地位重要。本文试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通过分析鲁迅先生的创作心理看小说中作者婚恋生活的投射;从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剖析了涓生和子爱情悲剧原因;总结鲁迅先生的爱情观。  相似文献   

5.
对鲁迅《伤逝》的理解不能忽视鲁迅爱情观及其与存在哲学家克尔凯郭尔爱情观的联系,不能忽略《伤逝》所受《诱惑者日记》的影响。鲁迅追随克氏,把爱情与个体精神的成长联系起来,以爱情为精神成长之台阶,因此《伤逝》中透露出"审美阶段-伦理阶段-宗教阶段"的痕迹,主人公从文学家影响下的唯美爱情到道德责任的逃避与受谴责,再到准宗教性的忏悔,涓生其实还是获得了某种程度上的精神成长。鲁迅写《伤逝》不只为强调经济权之重要,更为强调个体精神成长之重要,而这都离不开克氏与《诱惑者日记》的影响。正是在世界文学的关联和比较文学的视野中,《伤逝》主旨得到更为准确的解读。  相似文献   

6.
论《伤逝》     
一《伤逝》作于一九二五年十月,人们都知道是鲁迅“彷徨”时期的小说.然而这小说所反映的却是五四高潮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争取婚姻自由的斗争。显然,鲁迅经过了几年的深入现实的斗争,特别是经过一九二四、二五年的女师大事件和五卅运动的斗争,对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主要是青年)所存在的问题,感受极深。他是深入地研究了他们过去的胜利和失败,优点和弱点,经验和教训以后,立意写这样一篇小说的。  相似文献   

7.
庄子的“吾丧我”涵盖工夫与本体两个层面,其含义是“唯丧我才能见道”,又是“见道后的自然解脱”。庄子“大木”的形象是丑的,但“大木”意象是美的,“大木”的本质是庄子对个体生死意义的独到领悟,又是一种超然而可求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8.
一、贯穿全文的线索贯穿全文的线索有两条:一条是"漫步",另一条是"难以排解的忧愁".先看第一条线索.作者先写披衣出门,继而写小路踱步,再写伫立观赏,后写小路徘徊,直至推门进屋.这条线索明晰可见,使全文显得条分缕析,结构严谨完整.再看另一条线索.作者先写"心里颇不宁静".接着写寻求摆脱胸中积忧的办法,然后写"到了另一个世界"、再写"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精神得以暂时超脱,最后写"我什么也没有"、忧愁重新都积到心头.这条线索也很清楚,向读者展示了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轨迹.  相似文献   

9.
"当户""当窗"--《木兰诗》的炼字艺术《木兰诗》"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回乡时,写的是"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装,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我们读这段诗时,主要是读它的排比和对偶。但是,对"当户理红妆"也应该提  相似文献   

10.
到底是谁在问?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里是谁在发问?教材认为是桃花源中人,因为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三题的第2小题是这样说的:“这句话中没有交代渔人的答语,试说说渔人是怎样回答的。”《教师教学用书》也持这一观点,其“练习说明”中的答案是:“村人问‘今是何世’,渔人当答以‘今是晋’;村人会接着问‘秦之后即晋乎’,渔人再答曰:‘否,秦之后尚有汉魏,魏之后方为晋。’”  相似文献   

11.
鲁迅先生的小说《社戏》中有两个问题,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无人涉及。笔者教学过程中查阅了一些资料,现整理出来,以资参考。关子看社戏的时间《社戏》中写道:“我们鲁镇的习惯,本来是凡有出嫁的女儿,  相似文献   

12.
一、《水浒传》所反映的社会矛盾之谜 任何文艺作品都反映一定的社会矛盾。对《水浒传》所反映的社会矛盾,各家各派的看法,分歧很大。举其要者,有以下几种观点: (-)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认为《水浒传》是描写农民起义的小说,农民阶级是地主阶级的对立面,农民起义所反对的当然是地主阶级。这一观点是五四以来的传统观点。 (二)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1975年8月,毛泽东在其批判水浒传的指示中说:“宋江同高俅的斗争,是地主阶级内部这一派反对那一派的斗争。”王齐洲在《水浒争鸣》第一辑著文说,《水浒传》所表现的是“地主阶级内部革新派与守旧派的矛盾斗争”。  相似文献   

13.
《背影》是朱自清早期散文真挚蕴藉风格的代表作。”背影”使作者为之动容,潸然泪下,难以忘怀。文中四次提到父亲的背影,有详有略。教参(人教社语文一室编,下同)在回答为什么时认为:“第四次虽略写,但比第一、三次详细。主要是因为这次忆起的是第二次所得到的印象,一是表明印象之深,难以忘怀;一是与开篇照应,达到首尾圆合的目的”。“印象之深,难以忘怀”,这说法自然不错,然而总觉得意犹未尽。本文着力描绘了父亲的背影,为父亲忍住哀痛、无微不至关怀儿子,特别是临别前步履蹒跚穿铁道爬月合买橘子感动得热泪潸然,所以如是…  相似文献   

14.
《堂·吉诃德》二题侯光复《堂·吉诃德》出版近400年间,书中的主人公骑在那匹“驽马辛难得”的瘦马上,跑遍了整个世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但是,主人公复杂的性格却引起了许多历久弥新的论争。当然,对一个不朽的文学形象存在不同的认识不仅...  相似文献   

15.
一、人物形象及其社会意义 白居易的著名诗篇《琵琶行》是一首具有浓厚抒情色彩的叙事诗。这首诗不仅有生动的环境描写、完整的故事情节,还有比较鲜明的人物形象,因而有人称之为“传奇小说式的叙事长诗”。(见陈伯海《唐诗学引论》) 诗中有两个人物形象:琵琶女和诗人自己。诗人  相似文献   

16.
一、“畏盈抗虑”盖本作“畏盈科之远虑” 葛洪《抱朴子外篇·逸民》云:“君子思危于未形.绝祸于方来;无乃去张毅之内热,就单豹之外害。畏盈抗虑,忘乱群之近忧;避牛迹之浅崄,而堕百仞之不测;违濡足之泥泾,抱炉冶而不觉乎?”其中“畏盈抗虑”与“忘乱群之近忧”不相俪.杨明照先生《抱朴子外篇校笺》未予校笺。鄙人疑有脱误,盖本作“畏盈科之远虑”。盈科:水充满坑坎。“抗”盖“远”之简笔草书致误.《孟子·离娄下》:“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赵岐注:“科,坎也。”《论语·卫灵公》:“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句谓担心盈满坑洼之水会汜滥天下,近乎杞人忧天,故日“远虑”。与下文“避牛迹之浅崄”同旨.今写出请教杨明照先生并古汉语界前辈时贤。  相似文献   

17.
一、而翁归,自与汝覆算耳这句中的“覆算”,课本注:“算帐,追究,”这样解释,“覆”字没有着落。按《说文》:“覆,(?)也。一曰盖也。从西,覆声。”段玉裁注云:“覆,反也。覆、(?),反三字双声”,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更明确指出:“覆有倾覆、覆盖二义,相反而实相成也。本部诸文,若西与覆,乃  相似文献   

18.
本文考释了在《清明上河图》流传史上两个影响颇广的未解之迷,即,瘦金五字签及双龙小印佚失之谜和该图在南宋时期有无摹本,刻本传世之谜.  相似文献   

19.
“凿冰冲冲”《诗·豳风·七月》:“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这里就“凿冰冲冲”作一疏释。先说“冲冲”。陈奂《诗毛氏传疏》:“韩诗云:‘冲冲,声也。’”愚按:古注中“声”或“××声”即所谓“声辞”,相当于现代语法术语的象声词。以声论,“冲冲”即“冬冬”:“冲”古读定纽冬部,而“冬”古隶端纽冬部,端定同属舌头音,二者只有清浊之分,  相似文献   

20.
曹禺的《雷雨》可谓是中国现代话剧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学课本的必选教材。人们阅读、欣赏、赞叹它,但长久以来许多人其实又在时代主流思潮的影响下,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曲解、误解、甚至肢解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