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汉语心是一个构词能力很强的语素,越语表示心的词主要有tam和lòng,它们的构词能力也很强。汉越心从认知角度来看,可分为转喻义和隐喻义。通过对比发现,汉语心和越语tamlòng的转喻义都发生在思维范畴和情感范畴,隐喻义都发生在实体范畴。但在转喻义上,汉语心的转喻义珍爱物在越语tam和lòng中就没有对应的语素义,越语tam和lòng在转喻义上则更加丰富。在隐喻义上,越语tam和汉语心基本相同,越语lòng隐喻义则更加丰富。对汉越心的转喻义和隐喻义进行对比分析,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跨文化交际质量。  相似文献   

2.
下义词关系作为词汇语义关系的一种意义关系,已经有学者从结构主义视角作过一些研究,从认知语义视角来研究俄语下义词关系,同时从俄汉语下义词关系对应、不对应和空缺三方面的对比加以研究,可以剖析俄汉语下义词关系的异同。  相似文献   

3.
随着词素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对词素这一基本语言结构单位的本质有了进一步的认知,使隐含在词中的深层文化因素得以展现,对词素义也有了新的解读和阐释.目前,语言学的整体发展趋势是由单一学科的研究转向跨学科的研究,词素及其意义的研究正顺应了这个大的发展趋势,其成果促进了词的理据性研究和构词语义学等相关学科领域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古汉语同义并列双音词的构词语素作为独立的单音词或语素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其语义的发展方向、范围和程度都呈现出一定的差异,它们所在的同义义场也处于不断的发展演变中。以《说文解字》中的互训词和同训词为材料,对其演变的规律及原因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词典编纂中,给合成词确定词素义和构词方式,对语文教学和词汇研究均有积极意义。应由词义和词素的语源义相参照确定词素义,由词素义和构词意图确定构词方式。  相似文献   

6.
空间观念在人类认知中占据着中心地位。反映到语言中,空间词语就成为了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借助空间隐喻认知理论,运用对比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可对俄汉语空间维度词"大/小"большой/маленький(малый,мелкий)"在隐喻时间、年龄、数量、颜色、评价五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并从认知和文化的角度对其异同进行阐释,有助于外语教学和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7.
转喻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方式。作为隐喻的类型之一,其目的是为了更深入了解新现象。与此同时,隐喻是指从一个事物在另一个事物的术语概念中的理解方式,而转喻实现了专著性的功能,也就是说,允许一个实体替代另一个实体,以取代其他的借鉴作用。认知语言学下的这种转喻观为转喻的发展及应用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手段。  相似文献   

8.
汉语词素的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
与传统修辞学不同,认知语言学致力于语言显性形式与语义深层认知心理机制的探讨。转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格,而且是人类感知、认识客观世界以及指称、描述事物的重要手段。因此,突破以往只从修辞角度对转喻的片面研究,在认知语用学的框架内,从概念、语法、语篇和语用四个角度对转喻进行动态分析,以揭示“转喻”的不同认知功能,为认知语言学机制提供了更为宽阔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10.
隐喻是基于两个概念之间的相似性,从始源域到目标域之间的映射,主要具有解释作用。转喻是基于"邻近"或"凸显"关系之上的,是相接近或相关联的认知域之间的映射。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和转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本文通过分析汉语"眉"的隐喻义和转喻义,进一步证实隐喻和转喻是一种认知方式。  相似文献   

11.
对10440条新词语的构词语素表现词义的关系的统计分析表明,新词语的语素义的线性组合特征不占主流地位,非线性融合特征强;语素义的单体特征差;不注重单纯拟外来音的音化表义方式。新词语的语素在表现词义方面,更可能只是一种媒介,也可能还是重要而完整的载体,前者更具有特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一种新兴的语言学理论——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研究隐喻和转喻及其对词义发展所起的作用。文首先介绍认知语言学理论下的隐喻和转喻及其二者的区别与联系。提出隐喻和转喻是人类认知和思维的重要方式,指出词语意义的发展以度义项之间的联系在很大程度是由隐喻、转喻使然,最后。探讨了隐喻、转喻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英语的metonymy是个令中国英语学习者感到困惑的辞格.本文从定义入手,分析了造成metonymy与metaphor混淆的原因,并从英汉对比的角度,阐述英、汉语相同与相异的借代模式,指出metonymy这一辞格运作的认知基础在于相邻联想和突显原则.  相似文献   

14.
借代是英语中十分常见的修辞格之一.就形式而言,它具有七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就意义而言,它具有很深的文化内涵.只有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才能做到对它的准确理解和运用.  相似文献   

15.
隐喻和转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和语言现象,而且是人类基本的思维方式。隐喻涉及两个不同概念域之间的关系,而转喻一般涉及同一个概念域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在介绍其概念界定的基础上,结合隐喻和转喻产生的认知理据,对突显性在隐喻和转喻思维中所发挥的作用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6.
认知语言学为转喻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转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层面上的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概念现象和认知过程。近年来转喻的界定、分类、转喻与隐喻的相互关系以及转喻与语言结构的关系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对其简要的梳理对我们明确未来的研究方向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7.
借代思维是人类的一种普遍思维方式,在造字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从“羊”字谈起,又进一步从“意”和“音”的角度具体谈论了借代思维在造字中的运用,并由此提出了“借代造字法”的概念。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语言学将隐喻和转喻看作是语言形式上的修辞,是语言装饰的手段,因而只是修辞学、文学和文体学研究的对象。而认知语言学研究表明隐喻和转喻是人们对抽象概念认识和表达的强有力的工具,不仅是语言的,更重要的是认知的,概念的。词义引申本质上是一种隐喻现象。认知语义学研究认为,支配着一词多义意义关系的原则是语义的隐喻性。从认知的角度对"口"的本义及引申义进行分析,就得出这样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从言意关系看文学意义的生成,它应该包括作者赋义、文本传意、读者和批评家释义三个阶段。就作者赋义而言,中国古人持"语言工具论",所以"言不尽意";而现代西方人则持"语言本体论",所以"意义生成于自身"。就文本传意而言,中国古人借"象"来传意,即"取象尽意";而现代西方人则在语言自身的语法结构和逻辑结构中寻求意义,凸显了文本自身的意义传承功能。就读者和批评家释义而言,中国古人认为意在言外,即"义生文外";而现代西方人则认为意义产生于作者、文本与读者的互动中。总之,我们古人把这三个阶段统一成整体;而现代西方人则将它们推向了深入。  相似文献   

20.
转喻作为一种重要的认知工具和交际策略广泛地应用在英语新闻中,以唤起读者的注意力和兴趣。本文以真实新闻为素材,分析了报刊英语新闻中转喻在词汇、语法和语篇层面的使用情况并从交际语境顺应视角对英语新闻中转喻现象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解释。表明转喻在英语新闻中的运用不是任意的,而是顺应了读者及新闻工作者的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质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