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一、鼓励质疑 ,质疑是创新的前提杨朔是散文大家 ,他所写的散文都是精典之作。《荔枝蜜》一文被选入中学生课本 ,更是堪称典范之作。在学习这篇课文时 ,当我正在说这篇散文怎样美的时候 ,一个学生私下里说 :“这不是没有缺点。”我于是停下来问他有什么缺点 ?他说 :“文中‘我’与养蜂员老梁的对话就写得很呆板 ,你说了我说 ,一点变化都没有。”我一想 ,这确实是一个瑕疵之处 ,我当即对这个学生进行了表扬 ,并让他对这段对话描写进行改写 ,借以推陈出新。试想如果没有这个学生的质疑 ,也就谈不上对这段对话描写的创新了。二、训练求异 ,求异…  相似文献   

2.
等待花开     
台湾作家林清玄写过一篇优美的散文:水田边一片纯白的花,形似百合,却开得比百合花还要繁盛,姿态非常优美。“这是什么花?”我拉着田边的农夫问道。“这是空心菜花呀!”农夫说。我问农夫:“可是我也种过空心莱,怎么没有开花呢?”他说:“一般人种空心菜,都是还没有开花就摘来吃,怎么会看到花呢?  相似文献   

3.
<正>贾平凹的《一棵小桃树》发表于1981年4月30日《天津日报》的“文艺周刊”上。作品甫一见报,便因其独具的艺术魅力而受到极大的关注。老一代作家孙犁对于此作尤其欣赏,1981年4月30日当天便写下《读一篇散文》对此作予以高度评价:“这篇散文的内容和写法,现在看来也是很新鲜的。但我不愿意说,他在探索什么,或突破了什么。我只是说,此调不弹久矣,过去很多名家,是这样弹奏过的。它是心之声,也是意之向往。是散文的一种非常好的音响。”[1]  相似文献   

4.
【案例】支玉恒《母爱如斯》教学片段师:你们看这篇文章.是一个记叙性的文章吗?生:是。师:它既没有具体的事,也没有具体的人,你说它是一篇什么文章呀?它是一篇散文,一篇特殊的散文,它每一个自然段都写了母亲是怎么做的,“他”是怎么做的,是不是嘛?  相似文献   

5.
刘波 《阅读与鉴赏》2004,(10):58-60
“把我关到大木箱子里吧,因为我的一生和偷窃有必然的联系。”这是李傻傻在他的一篇名为《我最难忘的一次偷窃》的散文里的开头。散文的结尾是这样写的:“与一般盗贼不同的是,我偷窃了妈妈的爱,而没有受到呵斥与惩罚。”  相似文献   

6.
李修平寄我一本刚出版的《雨夜梦想》,这是他的散文集。李是我的乡党,从前,我读过他的几篇小说,没想到他还写了这么多散文!翻开此书,我首先看了印在书前的“内容提要”,“提要”中说:“这些作  相似文献   

7.
有一次,我上《藤野先生》一课.讲到它的体裁时,我说,这是一篇叙事散文、一个同学马上反问:“老师。说它是抒情散文有什么不对呢?归根结蒂,它不是抒发了鲁迅先生对藤野先生的热爱和怀念之情,表现了鲁迅先生一腔复杂的爱国热情吗?”这引起了我的思考——关于现行散文分类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追念鲁迅     
鲁迅的绝笔之一,是一篇题为《深夜作》的文章,他把它交给我,要我译成英文。这篇文章,不但他写时一点没有顾到对于他自己会有什么后果,并且还是一篇显示一切天才迹象的散文。我说这是一件显示着天才迹象的作品,因为照我的想法,  相似文献   

9.
和而不同     
“庸俗”散文议一般说来 ,人们在理论上都承认散文没有题材上的限制 ,什么都可以成为散文的表现对象。但实际上 ,有形无形的禁止是很多的。前不久 ,看到四川雷立刚先生的一个意见 ,他说现在人们对写性没有什么异议 ,差别只在怎么写。但如果说要写挖鼻孔这种普遍的人性“爱好” ,肯定会有许多人不以为然。他反问道 ,既然能写性 ,为什么就不可以写挖鼻孔抠脚缝之类 ?我非常赞同他的质疑。犹记五年前 ,我在《天涯》上发表了一篇《厕所笔记》 ,即被上海的刘绪源先生斥为无聊之及的瞎聊。说随笔之类乃是古往今来届指可数的几个人能写好的文体。我…  相似文献   

10.
朱自清是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学者和作家。作为一位作家,他是以散文著名的。1935年,中国出版界编成一部重要的《中国新文学大系》,请鲁迅、胡适、周作人、郁达夫和朱自清等10多人编成。郁达夫编的《散文二集》里收入鲁迅、周作人等16家共131篇,周氏兄弟占81篇,选入朱自清的共7篇,居第3位,比冰心入选的还多1篇。可见朱氏在现代散文家中的地位。他的散文,尤其《背影》一篇,最为人称道。像我这样70岁左右的一代人,可以说没有不从教材上读过这篇散文的,要是一位教师,也就没有不教过这一篇的。我每读此篇,都深受感…  相似文献   

11.
“一字师”     
阎焕东 《科技文萃》2001,(2):185-186
最近我正准备出版一本关于老舍的书,其中引了老舍在抗日战争前夕写的一篇小传,题为《著者略历》,全文不过400字,却精当简括,幽默风趣,很能体现老舍为人为文的风格,是一篇妙文。但文中有句话却令我颇费周折:“幼读三百千,不求甚解。”这“三百千”指的是什么?我查了手边的工具书,包括《辞源》、《辞海》等,都没有“三百千”这个条目。于是我便怀疑可能是印错了,或者也可能是老舍的手误,后来的编辑将错就错,一直错了下来。我这么想依据有二:一是就在这篇“小传”中,老舍的短篇小说集《火车集》被印成了“《火车头》”,这肯定是错的,说明印错是常有的事,可做旁证;二是“三百千”我以为可能是“三百篇”之误,而“三百篇”则是人们所熟悉的,本是《诗经》的代称,老舍在此扩而大之,借指古典文学,说“幼读三百篇,不求甚解”,既简单明白又幽默含蓄,且与全文风格一致。我的怀疑不能说没有道理。 但我心里总不踏实,还想得到进一步确认。说来也巧,前些天的一个小型聚会上,我正好同舒乙同志坐在一起,于是我便向他提出这个问题。我先说明了那句话的出处和问题所在,跟着说了我的想法,我说:“‘三百千’是什么意思呢?哪儿都查不到。所以我想可能是印错了,或者是老舍先生的笔误……” “那怎么会?!” 舒乙本来一直在听我说,这时突然插了一句,打断了我的话。 “怎么不会呢?”我争辩说:“就在这篇‘小传’中,后面就把《火车集》印成了《火车头》。”  相似文献   

12.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我笃信这一点,所以决定在高三第一学期布置学生做一篇“亲情”作文。 我先把我发表在《中国校园文学》上的“下水作文”《一杯薄薄的思念》读给学生听,这是我追忆已故父亲的一篇纪念文章,读过之后,我对“亲情”作了一番自我理解意义上的阐释,话不多,但在学生心中激起了反响。有学生后来在作文中写道:“如果老师不布置我们写这篇作文,如果没有他那寥寥的几句,我还一直以为,父母亲为我做的一切是应该的,我无需报答。然而,我现在明白,这十多年,我愧欠太多…  相似文献   

13.
一个男孩子,看他发邮件的趋势。应该是经常投稿的,但始终没有刊发过一篇。他不免沮丧有一天禁不住打电话来对我说:“姐姐,我都这么努力了,为什么不给我刊发?” 我问他:“你看‘快乐女声’比赛了吗”  相似文献   

14.
张一璠 《高中生之友》2010,(6):24-24,25
一次.一位著名的小品演员到北大来给大学生们讲小品表演艺术。他的开场白是这样说的:“茅台酒是国酒.红塔山是国烟.北大是国校.”虽然庄严中多了几分调侃的感觉.但认为“北大是国校”也并不缺少依据。而在我看来北大是一篇散文。说它是散文,那是因为它既有如张中行先生所说的“散漫的一面”.又有那种“严正的一面”。我曾在北大进修一年.那一年里,我用探求的目光.自以为认真地、情趣盎然地阅读了这篇散文.这让我感到永远的幸运。  相似文献   

15.
坚持写班级工作日记,缘于一件事情:我班上一名表现较差的同学,经过我一番帮助,已有转变。我正为之高兴时,却发现他又犯了老毛病———那天竟然旷课一天。我把他的同桌找来了解情况,学生告诉我:“他说你看不起他,学习没意思,就出去打游戏机了。”我一惊,赶紧问原因。学生说:“有一次,你布置的三篇作文,他写好了,你却没看他的,他很失望,认为你眼里没有他,就泄气了。”我这才想起,“五一”节放假前,我向学生布置了三篇作文。开学后,我在课堂上检查,因为时间关系,检查到他前面就没再继续检查。当时想着以后再检查,可后来…  相似文献   

16.
归有光因《项脊轩志》这一篇抒情佳作,而被闻一多先生称为“欧公以来唯一顶天立地的人物”。这篇散文几经周折终于从幕后走到台前,获得了作为散文精品的应有地位,可是几处不甚妥帖的译注,却影响了这颗圆润之玉的光泽。一、失“信”的“借”、“诸”先说“借”。原文:“借书满架,偃仰啸歌”。译文:“借来的书籍摆满了书架,我安居室内,长啸高歌。”(《教师教学用书》)“借书”即“借来的书籍”,这种译法孤立地看实在没有什么不妥之处,可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就疑窦重重了。其一,借的数量太大。求学问,不借书那是不可能的事,借…  相似文献   

17.
印象三题     
这篇散文给我们的第一个强烈的印象是篇名的怪:记念的目的、作用之一本是防止忘却,而这篇散文的篇名说的却是为了“忘却”而要“记念”,这不是有点怪么 ?虽然作者在开篇第一段似乎就作了解释:为了摆脱悲哀而作此文,“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但这种思路、做法总让人觉得有些与众不同,总让人觉得这里面有一些让人回味、思索的东西。   读这篇散文的篇名、开头与结尾,总让我想到鲁迅小说《伤逝》中涓生在子君死后的一段感想独白:“长久的枯坐中记起上午在街头所见的葬式,前面是纸人纸马,后面是唱歌一般的哭声。我现在…  相似文献   

18.
季羡林先生是散文大家,读他的散文是一种享受。开怀释卷,典雅清丽的文字拂面而来,纯朴而不乏味,情浓而不矫作,庄重而不板滞,典雅而不雕琢,充满着趣味或韵味。《清塘荷韵》可是季先生的经典名篇、代表之作。“荷韵”二字无疑是这篇散文的“主题词”。  相似文献   

19.
《黄鹂》在孙犁众多的散文作品中,也许算不得一篇精品,题材没有什么独特之处,思想内涵也似有点庞杂。这妨碍了我们对它的解读,因此有人说它是“写热爱大自然”的,有人说它是“领悟艺术规律”的,众口难调,莫衷一是。我认为,要理解这篇作品,一是要用“整体感悟”的方法,二是要联系作家的创作思想,这样才有可能把握到作品的真正内涵。这篇散文的倒数第一、第二、第四自然段,是作品的结尾部分,都是议论与抒情,多次谈到了“极致”这一观点,大自然的极致、艺术的极致,认为这是“不容易遇到的一种境界”。作者把整个作品归结到“极…  相似文献   

20.
《夹竹桃》是季羡林先生所作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 对于散文,季羡林先生不同意所谓的散于形的说法。他在《漫谈散文》中说:“纵观古今中外各名家的散文或随笔,既不见‘散’.也不见‘随’。它们多半是结构谨严之作,决不是愿意怎样写就怎样写的轻率产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