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公司近日称,在英国政府的资助下,该公司将把莎士比亚的全部作品翻译成中文出版发行,以便中国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莎士比亚作品的魅力:同时,英国还将翻译14部中国戏剧作品,为英国读者提供一扇了解中国戏剧文化的窗口。  相似文献   

2.
<正>伊丽莎白时期英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民众安居乐业,是英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英国的文艺复兴主要体现在伊丽莎白时期的文学作品上,此时文坛上活跃着莎士比亚、马洛等巨匠,英国人的文化生活与以前相比更为丰富多  相似文献   

3.
对他那个时代的人们来说,莎士比亚只不过是一位大众喜爱的伦敦剧作家。没有人认为他是英国曾产生的一位最伟大的天才。许多年过去了,文学评论家才逐渐认识到他的剧作的真正价值。甚至在17世纪末,在莎士比亚已去世75年多的时候,许多人还认为他写得拙劣。他们说,他写作是为了取悦观众,而没有遵循那些为剧作家们规定的写作准则。一位英国评论家托马斯·赖默,在1692年写了一本书,试图证明莎士比亚并不懂得如何写悲剧。他以戏剧《奥瑟罗》为例。首先,赖默认为莎士比亚不应该用诗体来写最重要的一些情节。赖默认为,通过删去一些词句也能使那些情节得到完善。奥瑟罗不该说话时,莎士比亚却让他说了这样一些台词:  相似文献   

4.
在近现代文化交流史上,中国与奥林匹克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极具代表性。在近代,中国曾因奥林匹克而蒙羞,有过疑虑、对峙、隔阂,至上世纪末,中国与奥林匹克重新修好并相互选择和理解。中国因奥林匹克终获辉煌。 早在 1908 年第四届伦敦奥运会前夕,中国天津基督教青年会的《天津青年》会刊上,一位美国人在其署名文章中向中国人提出3个问题:①中国何时才能派一位选手参加奥运会?②中国何时才能派一支队伍参加奥运会?③中国何时才能举办奥运会? 为此,中国用了整整100年寻求答案。在这100年中,中国人民以自身的解放为前提,以数代人的鲜血和生命为代…  相似文献   

5.
由中国文化部主办,中外文化交流中。已承办的“2000相约中国”知识竞赛活动自今年初启动后,便在世界五大洲九十多个国家展开,从而引发了这些国家的普通民众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浓厚兴趣与参与热情。在英国,与“2000相约中国”知识竞赛相应地有一项名为“中英新纪元”的综合性文化活动。由中国驻英使馆马振刚大使及十多位当地社会知名人士共同担任“中英新纪元”活动的创始人,其中包括英国前首相希思等友好人士。他们在因特网上开设了“中英新纪元”的专用网站,该网站分7大领域48个主题,较全面翔实地介绍了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马玲 《中华文化论坛》2023,(2):129-140+190
清末民初,学堂乐歌随着维新思想、民主革命思想而传播,与中国社会封建体制向近代民主主义体制的转折相连,它作为一种新型音乐文化产物出现,在新文化发展背景下的学堂中广泛传播。学堂乐歌作为近代音乐文化转型的代表,其诞生与发展是被儒家思想传承和影响的,学堂乐歌推动了中国近现代音乐文化发展,在乐歌的歌曲内容、表达形式和社会功能等方面,实现了传统音乐的创造性转化。  相似文献   

7.
以女王维多利亚命名的"维多利亚时代"(1837-1901).是英国历史上一段光辉岁月.其间,英国君主立宪制获得充分发展;工业革命的实绩促进经济全面繁荣;对外扩张政策通过30年对俄战争、对华鸦片战争等,逞尽了统御七海的日不落帝国声威.在这段国运亨通的时期,大英民众日常生活又是怎样的呢?下文将从食品及饮食习惯、服装、家居、医疗等方面作一概述.从中我们不仅可以发现英国民众生活变迁的历史轨迹,还可追溯一些当代英国生活文化的渊源.  相似文献   

8.
陈炜 《华夏文化》2007,(2):20-22
近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入侵,通商口岸的相继开放,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随之传入。面对鸦片战争的惨败,一大批有志之士以向西方学习为口号,在全国掀起了波澜渐起的近代化浪潮,进而引起了整个社会对近代新型人才和大众传播系统的强烈需求。在此基础上引发了城市传统教育  相似文献   

9.
尹洁 《华夏文化》2000,(3):10-12
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社会的发展路径主要有两条:其一,传统文化在近代社会发展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其自身通过改造和转换也获得新的生命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长得以保存、认同和传承。其二,传统文化自身具有复杂性和多面性,对近代社会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0.
英国出了个莎士比亚 ,中国出了个关汉卿。作为东西方两种戏剧文化的代表人物 ,关汉卿生活在 13世纪 ,莎士比亚生活在 16世纪末 17世纪初 ,前者要比后者早出 3 0 0多年。无论地理位置还是时代距离都如此遥远的二人 ,可谓“风马牛不相及” ,但人们偏偏喜欢将他俩相提并论 ,个中缘由 ,说来意味深长。西方人崇拜莎士比亚 ,也喜欢关汉卿。按《英国简明百科全书》“元代戏曲”条的说法 ,关汉卿“是中国元代剧作家 ,也是文艺理论界所公认的中国最伟大的戏曲家”。早在182 1年 ,英国外交官G .T .Staunton翻译清朝图理琛的《异域录》中 ,即有《窦娥…  相似文献   

11.
汉字是一种文化的凝聚物,是特定历史文化的“化石”。我们可以从汉字形体中探究出社会文化的种种信息。婚姻嫁娶是人类最重要的社会文化之一。从汉字字形入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某个时期的婚姻形式。在本文中,我将试图通过对一些具体的文字材料考证来说明古代某个时期的婚俗文化状况。一、群婚形式据史学家研究,中国人的姓产生于距今约五六千年以前,即远古时代的母系氏族社会。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自古就有姓,姓是“自我”的重要标志。但是,人们一般都姓父亲的姓,为什么“姓”这个字却从“女”旁?让我们看一下《说文》的解释:“姓,人所生…  相似文献   

12.
金秋十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将在北京召开.这是中共历史上专题研究部署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问题的一次重要会议.一个文化的春天、文化的盛世、文化的新时代将以金色的基调在神州大地铺染、呈现、展开.这是中华民族文脉的承续与新启.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传统,凝聚了先贤哲人对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思索与智慧,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身份、文化气象、文化精神,并深深地熔铸在每一位华夏子孙的文化因子之中.面对全球化、现代化的新的历史方位,当代中国人如何以创造的姿态和创新的能力,为民族文化传统注入新鲜血液,展现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风骨,为后人留下我们的文化成果和文化遗产?这是现时代赋予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13.
<正>一位国际公认的卓越的艺术大师,想必都善于从世界文化精华里汲取营养,又能让自己的优秀作品给世界文化施以积极影响和正大能量。已故著名电影艺术家孙道临(1921—2007),就是这样一位中外景仰的艺术大师。孙道临祖籍浙江嘉善县,在当地堪称名门望族、书香世家,其祖父系清朝举人,父亲孙文耀在上海法国天主教会办的震旦学院学习西学,1908年孙文耀与本校同学翁文灏、胡文耀共同考取官费留欧,都进了比利时布鲁塞尔的鲁纹大学,他们被称为名噪一时的"震旦三文"。孙道临在北京出生后,很小就受到家庭特有的多元文化的熏陶。父亲对这个小儿子并不娇宠溺爱,而是严加管教,在学习上要求苛刻。小以亮  相似文献   

14.
文化馆是否已经成为民众的文化乐园和精神家园?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主任李宏的问话.点破了会议主题。文化馆究竟在人民社会生活中占据何等位置,其功能作用如何?文化部公共文化司长张永新表示.作为公共文化建设骨干的中国文化馆事业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六级网络体系和基本保障机制初步形成.许多文化馆近年陆续迁入新址,基本业务经费也得以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15.
有一次,马克·吐温来到英国一个小城镇,便径直向一间旅馆走去。服务员请他在旅客登记本上签名。他翻开登记本一看,发现在他之前曾经有一位有名望的旅客在这里住过。这位旅客的签名是这样的。“冯·布特福德公爵及其众  相似文献   

16.
被誉为英国语言之父和诗歌启明星的杰佛利·乔叟(约1340—1440),在将近六个世纪后的今天,仍是英国三、四位最伟大诗人中的一个。他第一个在诗歌中再现了对自然、书籍及对各种人物的浓厚兴趣,从而使他的诗歌具有持久而广泛的魅力。他象莎士比亚一样多才多艺,他对叙事诗所做的贡献可以和莎士比亚之对戏剧相媲美。如果说他的作品还不如莎士比亚那样深沉含蓄,那么在情调幽默和通俗易懂  相似文献   

17.
陈宇 《世界文化》2005,(8):38-39
以女王维多利亚命名的“维多利亚时代”(1837—1901)。是英国历史上一段光辉岁月。其间,英国君主立宪制获得充分发展;工业革命的实绩促进经济全面繁荣;对外扩张政策通过30年对俄战争、对华鸦片战争等,逞尽了统御七海的日不落帝国声威。在这段国运亨通的时期,大英民众日常生活又是怎样的呢?下将从食品及饮食习惯、服装、家居、医疗等方面作一概述。从中我们不仅可以发现英国民众生活变迁的历史轨迹,还可追溯一些当代英国生活化的渊源。  相似文献   

18.
莎士比亚于1609年将他的十四行诗献予的一位神秘人物“W.H.先生”,文学史上最旷日持久的争论之一就是有关W.H.先生的身份问题。多少年来,毫不夸张地说,专家学者们对谁是“W.H.”以及他同大诗人之间的关系撰写了数以百计的书籍、文章和论文。他就是那个为出版了1609年四开本的莎翁诗集的伦敦书商托马斯·索尔普搞到手稿的人吗?一位首先鼓励莎士比亚创作出十四行诗的朋友?他就是那个象某些人所猜测的莎士比亚的男性恋人吗?  相似文献   

19.
在“九一八”事变后的东北文坛上涌现了一大批女作家,满洲女作家群代表了殖民地文化背景下的文化群落。考察这一文化群体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历史文化根源:在漫长的自然历史中形成的地域文化基因,“五四”新文化新思想对东北新文学的影响,现代女学的兴起是东北女性接受现代新思想的外在条件等。这一文学现象,呈现出女性文学和近代东北区域文化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为纪念莎士比亚诞辰430周年,’94上海国际莎士比亚戏剧节在金秋时节隆重举办。来自两岸的中国戏剧家和英国、德国等外国戏剧界人士共计几百名欢聚在申城。11台风格、样式各异的莎士比亚戏剧的演出又一次让人们领略了莎士比亚这位属于“所有的世纪”的“巨人”的风采,而其剧作中的丰富而深速的内涵又一次深深地撞击着人们,引起人们对于生活、对于时代、对于艺术的感唱……或许,和1986年在北京、上海两地同时举办的中国首届莎士比亚戏剧节相比,无论是剧目或是剧种,这次活动的规模显然要小了许多;但是作为中国第一次举办莎士比亚戏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