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重庆市男性同性恋者调查,研究发现:人口统计学变量对男性同性恋群体主观幸福观影响有限;婚姻对男性同性恋群体的影响不足;男性同性恋群体幸福感体验显著低于城市一般居民.  相似文献   

2.
明清之际大量西方人来到中国,他们对于那时中国盛行的男性同性恋的看法,反映了中西不同的文化背景.西方人对同性恋的敌意来源于<圣经>,中国的儒家经典并没有谈到同性恋问题,王阳明的心学对这一时期男性同性恋的流行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男性同性恋作为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在中国人看来,司空见惯,不算什么大事,而西方人却对其做了详细的记录.西方人对中国社会观察之深刻,值得我们思考.  相似文献   

3.
中国自清代以来一些涉及、描写同性恋的小说文本或直接或间接地揭示了同性恋的部分成因。陈森《品花宝鉴》在客观上揭示出童年接受的女性化教育和单性环境对男性同性恋者性取向形成的影响,并提出了同性(男性)之间产生性吸引的可能性;现代女性作家的小说文本显示出社会制度、文化环境是女性走向同性恋道路的主要原因;当代陈染、林白们对女性同性恋的描述带有女权主义意味,女性同性恋不仅是对男权社会的反抗,也是女性自我意识、同性恋意识觉醒的产物;白先勇与王小波的相关小说则揭示了家庭环境对儿童同性恋性取向形成的影响;铁凝的《玫瑰门》提及"特殊经历"这一同性恋成因。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对同性恋的态度比较宽容、理解,但基本上可以概括为男作家对男性同性恋现象的书写。五四时期,女作家对女性同性恋的表现成为五四文学的一道特殊景观。作家多以对同性恋的描写作为批判社会的立足点,其中也包含了一种对自然人性的公开表达。当代陈染、林白们对女性同性恋现象的表现带有女权主义意昧。男作家王小波的《似水柔情》则从社会学角度对中国同性恋作了理性探寻。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同性恋小说大致经历了由古典的编织传奇故事的写法到描述伤心的精神流浪旅程再到"新感官"书写的三个阶段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1、艾滋病是一种传染病。艾滋病毒感染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等都带有艾滋病毒。 2、性交是艾滋病的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同性肛交、异性交媾和口交都会传播艾滋病毒,其中以肛交最为危险。 3、西方把同性恋分为两类,一类为男性同性恋者(包括与同性、异性均有性行为约双性恋者)。男性同性恋性伴多可达百人以上。  相似文献   

6.
陈波 《中国德育》2008,(4):73-75
同性恋(homosexuality)现象在我国早已存在,目前对这一名词的权威定义是《生命伦理学百科全书》中的解释:“同性恋者是一个有着显著的、持久的、唯一的受同性所吸引,对同性有性渴望和性反应,寻求同性性活动并从中得到性满足的人。”同性恋者根据其心理角色的不同,分为主动方或甲方(扮演男性角色)和被动方或乙方(扮演女性角色)两种,男同性恋又称“同志”(gay)或“飘飘”,女同性恋称“拉拉”(1esbian);病理学通常根据同性恋表现程度的不同,把同性恋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种;根据有无实质性同性性行为划分,又分为实质性的同性恋和有同性心理倾向但无同性行为的同性恋。  相似文献   

7.
艾丽丝·沃克在其小说《父亲的微笑之光》中细腻地描述了女主人公麦格德琳娜的“无性化”以及苏珊娜和波琳的同性恋关系。本文将探讨“无性化”和同性恋在二姐妹成长过程中所起的关键作用,从而指出这种“无性化”和同性恋关系既是对父权制摧残女性身心的强烈控诉,又是二姐妹走向自我觉醒以及和男性达到平等和谐两性关系的通道。  相似文献   

8.
专家指出,同性恋的发生,与社会环境、家庭教育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尽管国外的科学家从生物生理基因方面,对同性恋产生的原因有了重大发现,但他们也承认,孩子成长中的心理条件对其性发育的影响也同样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邱妙津的《鳄鱼手记》是同性恋小说的代表作品,这部作品在台湾女同性恋的书写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邱妙津作为同性恋者而进行同性恋书写,以伤狂暴乱的文字展示了作者的亲身体验,她的《鳄鱼手记》采取了男性的叙事视角,显示出悲剧的叙事风格,实现了同性恋者强烈的自我认同。  相似文献   

10.
英国著名学者凯斯·哈维在《同性恋者的身份与文化转换》一文中通过对英法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同性恋语言及其翻译的比较研究,从一个新的角度一同性恋者中的男性持女性气质的视角对性别身份、社会文化及其语言三者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探讨,并提出了自己对同性恋语言的翻译,进一步探讨了性别身份、社会文化及翻译三者的互动关系,为以后的翻译的研究带来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严歌苓小说创作中的男性形象可分为弱势男性群体、西方男性群体、特殊时期男性群体以及同性恋群体。这些男性形象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非理想。从时代环境角度以及女性个体心理角度来分析,产生这一类型人物形象的主要原因是女性在性别和异域文化的双重压迫中产生了必须将男性弱化的心理需求,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海外华文女作家的创作心理。  相似文献   

12.
<正>《白蛇》是旅美作家严歌苓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它以三个不同的版本,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讲述了两个女性在文革期间不平常的情感故事。"男性"的徐群珊利用某种权力勾引了处于困境中的舞蹈演员孙丽坤,最终徐的身份暴露导致孙丽坤的精神失常,徐群珊还原为"女性",在医院里陪伴着孙,完成了由"异"性恋转向同性恋的过程。所以,《白蛇》也一直被视为一部同性恋题材的小说。然而,如果仅  相似文献   

13.
杨大为 《文教资料》2008,(30):31-33
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中的畸形恋爱心理主要包括三个类型:恋父、同性恋和自恋.恋父是父权阴影下女性的成长瓶颈:同性恋是败局注定的逃避与反抗:自恋是女性在孤独困境中的绝望宣泄.三者有着共同的深层社会根源--男权文化.女性畸形恋爱的书写是对男权制社会和男性中心本位意识的控诉.  相似文献   

14.
同性恋现象是人类社会中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汉英两种语言出现了许多对"同性恋"的称呼,从其中的一些词语中可以看出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对同性恋现象的态度。从词义表现方面看,同性恋词语的称呼经历了从贬义、犯罪、医学科学用语到中性词义的变化。这些词语反映出不同时代人们对同性恋的态度和认识,体现不同时代的社会文化价值取向及对同性恋现象认识程度。  相似文献   

15.
同性恋是人类的一种自然现象,系对与自己生理性别相同的同性(与自己性取向相同、与自己性取向不同)产生恋慕、爱情或性冲动、性行为的性取向或指向。有素质性同性恋、兼性同性恋、假性同性恋之分[1]。同性恋的成因迄今不明朗。本文对3例处于早期、模糊和不自觉的假性同性恋者采取联想放松、条件程序疗法等综合措施施行心理干预,跟踪随访一年,性取向意向矫治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
专家指出,同性恋的发生,与社会环境、家庭教育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尽管国外的科学家从生物生理基因方面,对同性恋产生的原因有了重大发现,但他们也承认,孩子成长中的心理条件对其性发育的影响也同样至关重要。通过对同性恋患者的调查,我们发现,他们中大多数在早期都曾萌发过与异性相恋的念头,然而,由于外界的粗暴干涉,又把他们推向了苦难的深渊。清秀的小杨在金融部门任职,今年28岁。他说,他的家庭是普通职员家庭,因聪慧好学,他在家里和学校里都是公认的好孩子。成为同性恋患者后,他说,他回忆不出自己小时候有什么异常表…  相似文献   

17.
《孽子》是白先勇的惟一一部长篇小说,展现了在莲花池边的男性同性恋王国中生活的一群被家庭放逐被社会抛弃的野性少年的心路历程;同时掀开他们狂放患纵的表象,露出的是一块块被侮辱被蹂躏的浓血进流的疮疤,反映了以父权为代表的中国社会对同性恋的态度.表达了对人性尊严的呼唤与探索。论文就试图从“灵与肉”“父与子”“情与孽”这三方面人手,浅析台湾作家白先勇的长篇小说《孽子》的思想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8.
王一博 《林区教学》2015,(4):114-115
同性恋自古以来便存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同性恋的认知与态度也在不断变化。同性恋群体的绝对数量是庞大的,在高校中也存在着数量不容忽视的同性恋大学生,而大学这一阶段正是年轻人探索自我、适应社会的一个过渡与关键期。很多调查研究表明,当代同性恋大学生的生存环境不良,他们备受压力、害怕暴露自己,存在着自我认同不良以及自我封闭甚至自杀倾向等不良心理状态。因此,高校对于同性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刻不容缓,应该加强科学客观的性知识宣传,为同性恋大学生提供专业有效的心理咨询服务,创造包容、理性、科学的校园氛围,以期增强同性恋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19.
《生物学教学》2011,(12):73-73
据2011年7月15日《参考消息》援引美国《纽约时报》网站2011年7月13日报道,2011年7月12日公布的两项新研究结果首次表明,抗艾滋病药物可以为异性恋者提供保护。较早公布的涉及同性恋男性的一项研究得出了同样令人鼓舞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和女性主义批评自出现以来一直争议不断。这些争议表现为4个症结:拒绝男性、拒绝母亲、对性语言的过度迷恋、同性恋和自恋。这4个症结对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和批评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并且有把女权运动对男性霸权的颠覆导向建立另一种霸权的倾向。消除4个症结,实现双性和谐,女性主义才能真正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