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凡响——广播特写《欧洲的钟》音响符号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丰 《中国广播》2011,(4):64-67
《欧洲的钟》是德国广播特写作家布朗创作的一部反战主题的作品。本文尝试从符号学的角度,探析该作品中钟声音响符号的内在结构,并研讨其借鉴意义。笔者试图阐述作品中钟声音响的基本符号结构,并以此为基础分析钟声音响符号由初级符号上升为高级音响符号的过程,从而论述代码和语境在广播特写中的实现过程与发挥的作用,以及钟声音响象征意义的实现和取得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李宏 《中国广播》2014,(4):88-93
由芬兰国家电台哈里·胡赫塔马基采制的广播特写《乡下别墅--农村音画》获得了2008年欧洲奖广播特写类提名奖。特写像一部电影,用音响创造出一个个镜头。这个特写展示了芬兰夏天的农村画卷和芬兰人夏天在乡下度假的悠闲生活,它秉承哈里的一贯风格,不只是用音响展示,还在用音响思考,用音响记录芬兰的文化和传统,梳理芬兰人文化传统的演变和继承。  相似文献   

3.
李宏 《中国广播》2012,(5):71-72
1967年欧洲第一部立体声广播特写《鸡》播出之后,这个作品被译成15种语言播出,并获得意大利奖。更为重要的是,这个节目开创了广播特写的一种新形态:音响与解说互相交织而形成的广播音画。  相似文献   

4.
李宏 《中国广播》2016,(2):87-92
广播特写《李子花瓣上的雪——来自日本春天的故事》由德国广播特写独立制作人玛尔特·雅司朴生(Malte Jaspersen)采制,是2005年国际广播特写大会展播的作品。本文从音响的采录、音乐的运用等方面赏析玛尔特·雅司朴生如何从西方人的视角来观察、记录日本人的故事,用音响来描画他心中的日本春天。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实践应用的角度出发,运用当今广播中较为新颖的理念,阐述了音响在广播节目尤其是广播特写中的运用。笔者认为音响运用的过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添加或包装过程,因为音响本身就是作品。这种理念的转变,有益于广播人更好地理解国外的最新作品,做好做精广播特写。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中央电台华夏之声《港澳人家》系列报道为例,对广播特写的人文关怀特性和塑造听觉形象的手段展开论述。广播特写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报道视角,并注意共同情感的适度流露。塑造听觉形象要学会驾驭音响,使之繁简适度、主题突出;音响要真实、典型、传神,给听众留下想象的空间;音响虽好也得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7.
黄炳琦 《中国广播》2012,(6):80-82,84,83
广播特写《8点15分,第三手术室,髋关节整体置换》是国际广播特写领域闻名遐尔的经典作品之一。它与以音响为动力的音画不同,是一部没有解说,只以采访对象的讲话(独白)为基础,通过三条线的交叉、组合来揭示一台手术的来龙去脉以及它给人的启示。本文通过分析这篇特写成功的原因,介绍了广播特写创作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8.
人物谈话音响根据其表现形态 ,可分为叙述性、议论性和情感性三种类型。最常见的是叙述性的人物谈话音响 ,它是广播节目中的主要音响 ,由采访对象自己来叙述自己的经历 ,或者是他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事情 ,因此 ,具有真实可信的特点 ,易于为听众接受 ,有较强的说服力。我在采制广播特写《为了明天 ,远离毒品》时 ,接触了大量的吸毒案例 ,也采访、收集了大量的音响。由于这篇特写的主旨是揭示毒品对青少年的巨大危害 ,告诫广大青少年珍惜生命 ,远离毒品。所以 ,我在选择音响时 ,精心剪辑、重点选用了三段人物叙述性的音响。一段是一位吸毒者…  相似文献   

9.
法国ARTE电台的18集广播连续剧《鱼缸》获得2008年欧洲奖最佳广播剧奖。本刊《倾听世界》栏目主持人李宏就创作动机、创作方法、音响录制、音响创造以及剧本作者与音响师合作广播剧创作的关键点,与《鱼缸》作者马里安尼克.贝洛特对话。  相似文献   

10.
音响报道是彰显广播新闻的重要手段,它不仅为报道增添生动性、形象性、具体性,还让受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用音响去感动听众,这比记者用大量的文字描述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本文以白山电台获吉林省优秀广播节目一等奖的录音通讯《“山里红”红在山里》为例,从不同方面论述广播音响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李宏 《中国广播》2013,(12):89-94
本期与各位共同欣赏的是爱尔兰电台的广播特写《大力士盖尔》,它获得了2009年欧洲奖特别推荐奖。本刊《倾听世界》栏目主持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学会秘书长李宏就采访技巧、特写布局、创作过程等与《大力士盖尔》作者迈克尔·奥凯恩对话。  相似文献   

12.
录音报道是带音响的广播新闻体裁,它包括新闻、通讯、特写、访问、述评和现场报道等各种形式。近年来,录音报道在广播新闻报道中日渐普遍,它以广播特有的绘声绘色,及时生动地传递信息、报告新闻,给听众  相似文献   

13.
张小艳 《中国广播》2008,(2):44-45,53
获得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的广播特写《沙漠里飞出绿色的歌》与获得2006亚广联广播专题节目大奖和2007全国广播创新擂台赛擂主奖的广播特写《沙漠人家》,是主题相同、题材相同、采访地点和现场相同、被采访的人物和故事也相同,但表现形式和播出效果却不相同的两个节目。有人说前者“像是一篇简约、沉静、抒情的散文;后者是一个音响丰富、画面逼真的纪录片”。  相似文献   

14.
高晓英  那杰 《记者摇篮》2004,(2):43-43,39
广播音响是遵循广播语言规律进行的,音响分为录音音响、现场音响、合成音响。其表现力十分丰富。它起到了表意作用,是广播节目中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广播记者要增强自觉运用音响语言的意识和能力,以增强广播新闻的整体优势。  相似文献   

15.
广播是以其音响的优势在新闻界打天下的,作为广播界“拳头产品”的广播特写的音响,更是大有讲究的。与一般的广播消息、广播通讯不同,广播特写是一种运用音响和记者描述语言再现人物或事物主要特征的广播形式,在这种形式中,音响和描述语言互为作用,力求绘声绘色,突出集中地表现事件或人物活动的主要侧面、片断或活动的场景,  相似文献   

16.
李宏 《中国广播》2012,(12):82-86
美国作家萨姆·斯沃普(SamSwopr)在纽约皇后区教一群11岁的孩子读华莱士·史蒂文斯(WallaceStevens)的诗——《十三种方式看黑鸟》。这群孩子精力旺盛、想象力丰富,萨姆启发孩子们用同样的手法写自己观察树的诗。美国诗人派克·马利诺夫斯基(Pejk.Malinovski)把整个教学过程录下来,经过剪辑、配乐制作成广播特写《十三种方式》。整个节目没有一句旁白,全部由实况音响和音乐编织而成,音乐完美地与故事的讲述融为一体,就像一首用音响写成的诗,闪烁着孩子们纯洁无暇的智慧和无可限量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17.
李宏 《中国广播》2014,(1):87-92
由德国RBB电台制作的《布哈拉百老汇——移民的音轨》获得2013年亚洲-太平洋广播联盟奖(ABU Prize)广播类广播特写项目大奖。本文认为,题材的独特性与国际性、对题材的广度挖掘与对主题的深度提炼、内容的厚重与表达的灵动,是这个特写成功的主要原因。本文从立体的结构、环绕的音响、独特的声音处理、充满悬念的标题四个方面分析了此特写在广播节目创作方面的成功之处。  相似文献   

18.
史静 《大观周刊》2011,(34):14-14,6
在当今信息媒体多样化的趋势下,广播消息如何吸引听众?如何唤起听众共鸣?实践证明,在广播新闻中充分运用丰富多彩的音响,发挥广播媒体的独特优势,能让听众身临其境,进而赢得听众。下面就结合本人采写的获得山西新闻奖一等奖的作品《一诺千金》谈谈广播消息写作中音响的运用。  相似文献   

19.
广播特写作为国际广播界评奖中的一个重要奖项,与日常的广播节目形态不同,但它的理念和节目形态对广播精品节目的创作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比如聚焦某件事或某个人、讲述一个好故事、挖掘和展现冲突、体现人文关怀、表达独特的意蕴、运用音响说话等。  相似文献   

20.
《音响旅程》是由华人首次赴欧洲拍摄制作的系统介绍世界善名音响品牌的影碟(注:由王陵先生独自拍摄完成)。此片在短时间内已再版了两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