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马颖 《新闻世界》2011,(10):72-73
新闻写作历来都十分重视交代和说明消息来源,因为新闻无来源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为无根无据的东西。本文分析了消息来源的种类、表达形式、写法,以及在报道消息源时所易引起的名誉权纠纷。并提出,记者包括其他个人,在运用被动新闻源提供的事实材料时,特别要谨慎,以免因自己的主观随意性而损害新闻源和误导受众。  相似文献   

2.
黄玲 《记者摇篮》2004,(12):47-48
匿名消息,指在新闻写作过程中,记者不便对外公开消息来源,消息提供者因安全等方面的原因未能在新闻中体现出来。在西方新闻界,匿名消息由来已久,如果没有匿名消息来源,就不会挖出美国上世纪70年代的“水门事件”和“五角大楼泄密案”.消息源保密制度也成为西方新闻界最高的伦理准则。即使司法部门要求交出消息来源,媒体宁可顶着“藐视法庭”的罪名也不得违背这一准则。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2014,(22):28-32
在新闻的筛选过程中,消息来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新闻报道的话语倾向。本文以《纽约时报》的涉华报道为例,从消息来源的注解、匿名消息源和引语的使用三个维度分析了121篇与中国有关的报道。通过分析,发现记者通过对消息来源的别有用心的注解,多次使用不符合规定的匿名消息源,更多地选用间接引语的叙事方式等手段使读者对消息源的可信度产生质疑,违背了新闻事实的客观性、真实性,控制了新闻话语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4.
匿名消息,指在新闻写作过程中,记者不便对外公开消息来源,消息提供者因安全等方面的原因未能在新闻中体现出来。在西方新闻界,匿名消息由来已久,如果没有匿名消息来源,就不会挖出美国上世纪70年代的“水门事件”和“五角大楼泄密案”,消息源保密制度也成为西方新闻界最高的伦理准则。即使司法部门要求交出消息来源,媒体宁可顶着“藐视法庭”的罪名也不得违背这一准则。  相似文献   

5.
信源真实是新闻真实的起点。近年来虚假新闻不断出现,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对信源真实作为新闻真实的起点意义的漠视和亵渎。从源头确保新闻真实,就是消息源一定要真实。新闻要使用可靠的、合法的消息来源。只有从信源真实性出发,假新闻才能得到抑制,新闻事业才能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6.
陈勇 《新闻记者》2004,(8):28-28
消息来源是新闻媒体赖以安身立命的根本。西方新闻界有一句行话:没有一个记者能超出他的消息来源,记者提供的新闻的质量取决于消息来源的质量。如果媒体拥有广泛而强大的消息来源,无疑能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拔得头筹。但如果对消息来源使用和处理不当,也会惹来无穷的麻烦。因为事实性差错大多发生  相似文献   

7.
张洋 《新闻与写作》2023,(6):97-106
基于对中国媒体国际新闻生产现状的调研,研究发现记者的社会网络、语言能力和传播技术共同塑造了国际消息源的分布结构,使得不同群体在国际报道中的能见度存在差异。记者根据自身社群的信念,审慎地调适与不同类型国际消息源的互动模式,一方面难以摆脱对精英消息源的依赖,另一方面会带着反思意识搜集更多元群体的声音。各类消息源的话语经过新闻职业规范、叙事文体、组织常规和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的多重过滤后呈现在国际报道中,成为国内受众了解异国景象的知识来源。  相似文献   

8.
<正>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消息源是新闻事实信息的来源,直接关系到新闻报道真实准确与否。新闻事实来自记者现场目击,只能是一种“非常态”,大量报道素材采集需要依靠消息源。各种公告文本是消息源,当事人与目击者叙说是消息源,网络信息也是一种消息源。为了确保新闻报道真实,记者使用消息源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邱丹 《新闻前哨》2003,(4):42-43
如何掌握监督权与自身名誉权的平衡,避免侵权行为,并学会自我保护?有七种方法可借鉴。(1)运用“三公”免责原则“三公”原则即:报道是为了社会公共利益的目的,报道内容系公众关心的公共事项且有事实根据,以及报道对象系国家公职人员或知名人士。在这三种情况下,只有证明侵权的媒体是出于直接的侵权故意,媒体才应承担责任。司法机关在认定新闻侵权责任时,应充分考虑“三公”原则。(2)注意消息来源的权威性新闻侵权诉讼一般运用过错责任原则,强调新闻报道的核实责任。权威机关消息来源具有确信性,如发生差错,新闻单位是不可…  相似文献   

10.
安焱家 《新闻世界》2014,(10):163-165
消息来源对于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体机构来说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匿名消息来源虽然能够揭幕一些不为人知的轰动性信息,但同时也容易引起法律纠纷,甚至会是虚假新闻的温床。在美国,记者拥有的拒绝透露消息来源的特权与司法公正之间的争论由来已久,本文通过典型案例—"特工门"事件探讨消息源保护和司法公正之争思潮的演进,梳理争论双方的观点和依据,并介绍其现实影响。  相似文献   

11.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记者报道的事实主要来自于消息源或曰信源,记者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引用信源描述那些读者无法亲眼看见的新闻事物、人物的行为和文件公告等.因此,正确的消息来源观念便成为合格记者的首要操守.本文针对英国广播公司在凯利事件中对匿名消息来源的不当处理,探讨消息来源的使用现状、使用原则和规范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相对于电视新闻、报纸消息,网络消息发布的速度快,消息源多而杂,然而“速度快”和“消息源多”有其不利的一方面,也是网络消息的最大隐忧。电视和报纸所报道的新闻,都是经过一系列职业化的新闻工作者加工处理的,经过层层把关,其可信度和真实性都比较高,所以人们仍把电视和报纸的报道当作权威消息来源,以电视和报纸的报道为最终的认定。但网络消息,除了网站编辑取材于电视和报纸的报道,更大的一部分消息来源于“全民生产”,  相似文献   

13.
黄晓军 《新闻知识》2012,(5):104-105
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和网络互为消息源,媒体人职务行为和个人行为交织,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把关程度不一。互联网时代媒体人消息来源的使用比较复杂。不当使用消息来源会给媒体人和媒体带来困扰。因此,传统媒体使用网络消息源以及媒体人使用微博要运用相关技巧,对消息来源进行严格把关。  相似文献   

14.
使用匿名消息源应注意什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敏 《青年记者》2006,(4):38-39
在众多的消息源中,有一种消息源最容易引起争论,也最容易让人们对新闻的真实性产生怀疑,那就是匿名消息源。所谓匿名消息源,就是新闻线索或者事实的提供者考虑自身安全或新闻的敏感等因素而不愿意自己的身份公之于众,要求记者在报道中不要提及其名或所在单位。而匿名消息源在报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尤其是一线记者,写的最多的就是消息,一般报纸刊载最多的也是消息。然而,据笔者观察,许多消息不重视交代新闻来源。 消息来源是指新闻材料的原始来源和依据。只有交代了消息来源,新闻才有了依据和凭证,才有客观性和真实性,才能让读者信服,而不致被认为  相似文献   

16.
周冲 《青年记者》2017,(19):77-78
目前在法律层面,关于如何解决媒体为秘密消息源保密的职业道德与公民作证的新闻隐匿问题,一项重要建议就是在中国引入“记者拒证权”(也有的说成“记者隐匿权”),即在诉讼中,出于为秘密消息源保密与保障舆论监督的理由,司法机关不得强迫记者透露相关消息来源.笔者认为,“记者拒证权”的一些技术思路可以借鉴,但目前国内外关于“记者拒证权”的争议还很大.在我国除了律师法规定“律师不得就其代理案件作证”以外,并没有授予某一职业拒证特权的先例,反倒是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均明确规定公民有出庭作证的义务,而没有拒绝作证的权利.  相似文献   

17.
记者部落     
《青年记者》2006,(15):48-48
世界各国的法律和新闻职业伦理规范普遍规定了司法上的消息来源拒证特权和记的消息来源保密义务,而在我国并没有类似的规定。为什么我国没有产生记拒证特权与消息来源保密义务的相关规定?记拒证特权会产生哪些价值冲突?如何避免其在新闻实践中的负效应?请关注“新闻茶座”《价值纠葛:在新闻职业伦理和司法目的之间》。  相似文献   

18.
采写训条     
采访1.消息源。采访记者的第一步,是从发掘消息来源开始的。警察局、法院、官厅、政党、国会、大学、有影响的团体、大公司等等,不言而喻,是消息源,动物园、博物馆等等,也是消息源。对于一些大的消息,其他报社都“张着天线”,在竭力搜寻,我们必须把触觉扎得更深、更广。采访的“武器”,是记者的诚实、亲切的态度。同时,要善于提出丰富的话题。  相似文献   

19.
吴悠  孙起 《新闻采编》2003,(1):20-21
现代社会媒介担负着监督守望功能。以至于在很多国家媒介被誉为“看门狗”。为了履行其职责 ,媒介需要有源源不断的新闻来源。但是记者又不可能亲身经历每一新闻事件 ,其新闻来源就只能依赖于社会相关知情人士提供。在获取知情人士提供新闻线索的过程中 ,记者不可避免要与他们接触。有些消息提供人只出现在一次新闻事件中 ,记者与其接触是短暂性的。但也有消息提供人能经常性的为媒介提供消息来源 ,那么记者与其长期接触就是难免的。通常记者与消息来源之间的关系较少受到非难。因为消息来源对于记者和媒体非常重要。“新闻来源是记者的黄油…  相似文献   

20.
“业内人士称,……”“XX部门某相关人士介绍……”“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介绍……”近几年,这种对消息来源有意或无意地隐匿成为不少媒体的时尚,而更突出的表现是,不少新闻作品连来源也是“匿名”,甚至通篇找不到一个确切的来源。“匿名信源”盛行有着怎样的现实背景?它对媒体的传播效力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