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城市的人在一个抽象的世界里生活。他们吃粮,不是到田里去播种,然后收获,而是到居住地区所属的粮店,凭了计划粮卡去买;他们吃菜,也不是到院子里去摘,而是到菜市场去买。他们劳动,是在经过社会化综合与分工的流水线上的某一点,重复着某一动作,直至终生。  相似文献   

2.
乡村记忆     
每当有人问我:“你喜欢城市生活还是乡村生活?”我总会不假思索地说:“乡村!”因为那里有我儿时的欢笑和幸福记忆。  相似文献   

3.
每逢过年,我都会和母亲赶赴车站,融入如潮水般涌动的人群,踏上返乡的旅程。无论在城市里待多久,无论自己对这座朝夕相伴的城市有多么留恋,无论风雨交加,  相似文献   

4.
每逢过年,我都会和母亲赶赴车站,融入如潮水般涌动的人群,踏上返乡的旅程。无论在城市里待多久,无论自己对这座朝夕相伴的城市有多么留恋,无论风雨交加,无论大雪纷飞,一如既往,从未改变。  相似文献   

5.
乡村教育的希望是超越城市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最近,读书无用论在农村多有抬头,不少人对中国的乡村教育态度消极,认为它在城乡二元结构严重的今天,已经无力振作了。这和长期以来农村教育被定位为城市教育的延伸,并没有立足乡村生活与乡村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关。除了为升学做准备,农村教育并没有更多地承担乡村生活的适应与改造,以及乡村社会发展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一所乡村幼儿园的生活体验研究,发现乡村幼儿教师的日常生活闲散、单调且乏味,乡村幼儿教师精神文化生活和专业生活空乏。管理者的无知与无奈,家长的期盼与牵引,教师的期待与失望并存。乡村社会生存条件艰苦,与城市舒适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幼儿教师对乡村社会归属感缺失,离职倾向明显;乡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停滞不前,导致自我价值危机。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试图通过对城市、乡村大学生样本的实证研究,以考察当前我国城、乡村大学生双性化人格的现状,双性化水平个性特征.以及双性化人心理健康的关系,为不同地城大学生的成才与个性发展提供心理参考,对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市化过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学子涌入城市中的大学学习,他们怎样适应城市生活,他们的乡土背景与城市生活的体验如何衔接,他们究竟应该怎样进行大学的城市社会化,是我们本文所关注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10.
本文从美起源于乡村,而美学却起源于城市这一矛盾的现象出发,在肯定城市在文化史发展的重大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乡村的美学.主张一种通过"拆墙"来克服美学中的"围城"现象,从而形成一种乡村美学与城市美学的平衡.  相似文献   

11.
这是一个偏远的小山村.村里只有一条土路和几十户稀稀落落的人家.全村也只有一所“学校”。姑且算是学校吧.整个学校只有一个老师——一个40多岁的老汉.村里人亲切地称他阿回.而孩子们喜欢叫他阿回爷。  相似文献   

12.
乡村教师作为乡村教育的中流砥柱,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诸多生存与发展的问题。乡村教师的工作场域在乡村,他们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乡村环境,因此,其最好的生存状态就是与乡村环境进行位育,走一条科学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成长之路。乡村教师的位育过程,是教师个体生命能量投入与乡土资源交换的过程,是乡村教师与乡村教育环境、教育内涵以及乡村社会共生的过程。然而研究发现,当前乡村教师面临乡土文化价值观薄弱、身份定位错乱以及自我发展内驱力弱化等方面的问题。要重构乡村教师的生存和发展之路,就需要培养乡村教师与乡村文化、乡村教育和乡村社会相协调的能力,推动他们投身乡村社会和乡村教育的发展,使乡村教师在广袤的土地上完成自我升华和超越,生成其生命智慧。  相似文献   

13.
乡土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在“80后”文学创作中似乎是一个空白,李傻傻的出现填补了这个空白。他以一种严肃的姿态进行写作,辗转在乡村与城市之间,游走并坚守,真诚地面对城乡之间的现实和困境。带着对乡村的眷恋与真实的体验,以及都市的新奇,李傻傻渴望找到一种解决城乡矛盾的办法,但却在一次次的寻觅中失望,于是,他对城市与乡村的种种不调和状态抱有了宽容的态度,为“80后”文学中的乡土创作提供了很好的范本与借鉴,也代表了乡土写作在青春文学中的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14.
尹戟 《昆明大学学报》2005,16(Z1):119-123
针对城市近郊乡村旅游中的农民阶层分化现象,本文运用社会学分层理论对这一现象作了探讨,分析了阶层如何分化,分化对乡村旅游的危害,以及如何从宏观政策上减少这种阶层分化.  相似文献   

15.
朱瑞 《华章》2011,(28)
本文认为贾平凹作品中不断出现的城市与乡村的对抗是其作品中很鲜明的特点之一,而造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则是因为作家在创作时下意识所流露出来的自卑心理.笔者试图通过阿德勒的自卑心理学理论找到理解贾平凹创作时的自卑心理对其作品的影响,从而对贾平凹小说的整体创作有更全面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刘和平 《山东教育》2014,(10):63-64
学校是乡村的文化中一心,是一个村庄的未来之所在。留住了乡村学校,就留住了农村教育的根。就留住了农村现代化的希望,就留住了乡村文化的灵魂。可近些年来,一些学校和村民们之间的疏离感在加剧,逐渐沦为乡村社会的一方“孤岛”。  相似文献   

17.
路遥曾经在《人生》和《平凡的世界》里倾情描写过一些有志向的年轻人在城乡交叉地带所遭遇的方位抉择和命运变迁,引发了诸多关于年轻人在中国城市化进程初期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的诸多探讨。如今,时间过去了20来年,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更多人涌向城市,野心勃勃地在城市里开疆辟土,创造新的人生。这些闯荡者并非是了无牵挂的拼搏者,相反,都带着农村根深蒂固的牵牵盼盼。即便一些幸运儿能深深地植根于城市,但实际上像是一只瘦骨嶙峋的蚂蚁,游荡在连接城市和乡村的绳索上,努力地奔忙。他们心力交瘁,不一定比蚂蚁瘦,但一定比蚂蚁累。  相似文献   

18.
城市,乡村     
柳村位于省城近郊,村中间一条清溪蜿蜒穿过,两岸数围粗的杨柳排列成行,因为没有修村村通公路,所以小村有一种闭塞的宁静。村子里的农人们,农闲时有的在城里做点小买卖,有的骑着自行车摩托车去  相似文献   

19.
王安忆是一位具有乡村气质的城市女性作家,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不断营造城市和乡村两个书写空间,它们各自独立,又相互对照,二者互为镜像进行交替转换表达,确立了乡村书写和城市书写共同的民间温情叙事和底层普通人的人文关怀,充分显示了一个文学自觉者的对乡村与城市的文学想象力和对文学艺术的个性化追求。  相似文献   

20.
2008年浙江省高考作文试题为以“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为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实情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