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过唐代诗人自居易著名的叙事长诗《琵琶行》的读者,大概不会忘记诗中那成功的环境描写和气氛渲染,尤其是对江月的三次描写,堪称神来之笔。“别时茫茫江浸  相似文献   

2.
从事新闻写作,应以客观地叙述事实为主,必要时除了穿插些议论或抒情之外,还需要描写,这已成了同行中的老生常谈。但是,在新闻中怎样描写才合适呢?笔者的愚见:不宜“浓墨如云”,只能“惜墨如金”,以白描为最佳。这也是根据新闻文体写作的特点和要求作出的回答。什么是白描?说来话长。它原是我国国画的一种绘画技法,即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简朴洗练的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不加渲染,故称白描。盛唐  相似文献   

3.
文章不能不写声音。只有注意写声,文章才会有声有色,臻生动之境。声音的描写对文章内容有重要作用。一、以声写情这是写声的重要意义。声音最容易传达人的感情。人们耳中之音都是一种主观之音,反映出这种感觉就是一种情感的倾诉。“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白居易)。以声写情大量存在于诗文之中。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唐诗) 这是写戍边将士听琵琶。无论换成什么新调,听来听去都听出了离乡的愁声。用琵琶之声写出了将士不尽的边愁之苦。  相似文献   

4.
我对葡萄酒的喜爱是从诗歌开始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朝诗人王翰的这首《凉州词》,既表达了出征将士举杯  相似文献   

5.
张雷 《军事记者》2010,(11):40-41
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场。随着“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托起中国探月工程“嫦娥二号”卫星成功地飞向茫茫太空,中国人的飞天梦想又向前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相似文献   

6.
新闻写景不同于散文,它要求简洁、质朴。那么新闻写作应怎样描绘景物呢?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二、景物描写要紧扣作品主题。新闻中的写景,无论渲染气氛,还是衬托人物的行动,都要从主题需要出发,确定取景的角度。被评为全国好新闻的《邓副委员长一行在京都等地游览》一文的结尾是这样写的: 垂樱迎着春风,落樱缤纷。邓副委员长称赞说:“抬头看樱花,低头看落花,樱花花开时是美的,花落时更美。”高桥所长说:“一般人只知道樱花开花时的美,而知道落花之美,才是真正了解日本的人。”这段描写把景物描写和人物对话融合在一起,形象地再现了中日  相似文献   

7.
唐代诗人在对“李、杨”爱情及其悲剧的描写以及对“李、杨”二人的评价与态度上,都因时代和诗人情感因素制约而不同.晚唐诗人们根据自己的审美理想、情感体验、结合时代诗歌特色去塑造不同的帝妃形象,使这一题材越来越带有传奇性.  相似文献   

8.
多用用眼睛     
翻开报纸,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新闻“通用语”:科技人员攻克难关时,往往是“外国专家伸出拇指,连称OK”;公安干警抓到歹徒后,常常用“围观的群众无不拍手称快”;渲染会议气氛热烈,少不了“掌声如雷”;描写演出场面火爆,必定是“座无虚席”;宣传科技新产品,总用“填补了某项空白”来佐证;宣传企业改革者,常用“一举扭亏为盈”作结论…… 这样的新闻用语虽然也能说明问题,但因为缺乏个性,很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况且,这类套话看多  相似文献   

9.
茫茫雪野,圆圆的雪包密集地排列在一起,远远望去,就像一个大蒸笼上摆满了雪白的馒头。边防军人身披霞光,趟着没膝深的积雪艰难地行进,嘴里呼出的热气被曙光渲染成金红色的气团,真像是大蒸笼里冒出的蒸汽,仿佛“童话”一般。《雪野里的“一团火”》给枯燥刻板的边关生活涂上  相似文献   

10.
新闻作品的景物描写,有其自身的特殊要求,即必须适量。它既不能象大型文学作品那样可以暂时中断中心线索来一番纯景物“造型”,也不能象一般写景散文那样浓墨重彩地渲染。只能依据“服从主题需要”这个总原则,从严、从精把握景物描写的份量,做到恰到好处,而不能喧宾夺主,以景害文。  相似文献   

11.
批评曝光     
《传媒》2001,(11)
由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文联主管、主办的《山丹》杂志今年第4期刊载厦门“远华”案件主犯赖昌星等人犯罪活动,其中极力渲染赖犯等犯罪分子低级下流的私生活,许多描写格调低下。由于该文使用的特定体裁,使读者难以判断其中情节属文学描写,还是确有其事,这种  相似文献   

12.
佚文 《出版视野》2006,(1):47-47
古代诗人乐于用浓墨重彩描述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的各种习俗。“茅舍春回事事欢。屋尘收拾号除残,太平甲子非容易,新历颂来仔细看。”这是清代文人蔡云描写腊月二十四扫尘的风俗。“一盏清茶一缕烟,灶神老爷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为道文章不值钱。”这是晚清诗人罗昭描写祭灶的风俗。  相似文献   

13.
王新弟  王伟 《新闻三昧》2000,(11):31-32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新闻与文学虽然都属于社会科学体系,但两者的研究对象和写作的角度是属于两个不同范畴的,它们各自有自己的规律和要求。新闻是事实的真实,是以事实为准绳的;而文学是艺术的真实,是可以虚构的语言艺术。马克思在谈到二者的不同时。曾指出:“根据事实描写事实,还是根据希望来描写事实。”但二者之间又不是井水不犯河水,新闻在诸多方面可以借鉴文学的写作手法,特别是在人物新闻的写作中,可以恰当地运用渲染、白描、抒情、比兴等文学手法,  相似文献   

14.
吉普赛人能歌善舞,以此为生,浪迹天涯。而如今在国内一些县城、乡镇也常可见类似吉普赛人这样的“草台班子”:一辆破车,载几个女郎,帐篷一支,喇叭一叫,“歌舞”开场。当然,女郎演的尽是些“三点式”、不堪入目的东西,与吉普赛人不能比拟。 对此进行揭露、鞭挞,是新闻媒介的职责,也是“打黄扫非”的需要,更是以德治国的要义。然而,令人吃惊的是,一些媒体在对这种丑恶现象进行揭露时,过分地描写、渲染其中的场景和细节,反成了  相似文献   

15.
从深山幽谷中的一朵无名野花引出问题,全书以不同角度讨论传统艺术哲学中“小中见大”这个重要观念。古代中国的诗人、画家在创作时,对于精心选取的描写对象能否“入画”,当然有其美学标准。通过这些审美的小趣味,在丰富的生活素材中找出真正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场景。  相似文献   

16.
字趣     
送“琵琶”有个人给县官送枇杷,在信中把“枇杷”二字错写成乐器的“琵琶”。县官感到十分好笑,随口吟了两句打油诗:“‘枇杷’不是这‘琵琶’,只恨当年汉字差。”正好有个客人在座,当下应声吟出两句:“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县官大为赞赏:“续得妙!”风雨对有位教书先生爱喝酒,喝多了就撒酒疯。有一天,他出了个一字  相似文献   

17.
琵琶本应抱在怀中正弹,但敦煌莫高窟却有将琵琶置于脑后反弹的壁画。甘肃省歌舞团曾受此启发,在大型歌舞《丝路花雨》中设计了反弹琵琶的舞蹈动作,令中外观众赞不绝口。写稿也不妨“反弹琵琶”,逆向思维,力求写出不落俗套而又言之成理的“反面文章”。  相似文献   

18.
中秋诗话     
“月到中秋分外明”,月亮,以其皎洁光辉、娟秀姿影,曾激起多少诗人的万千诗情啊。咏月诗词在我国浩如烟海的诗文中,可说是俯拾即是。有托月言志的,也有赏月写景的;有望月思乡,也有对月言情的。形式多样,风格各异。北宋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充满了深切的怀念情绪;北宋晏殊的“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则是一幅养尊处优、悠闲恬淡的图画;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真切点出了游子的思乡之情;诗人张九龄的“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月,意夕起相思”,表达了诗人望着圆月,思念远方亲人的感情;孟浩…  相似文献   

19.
纠错二则     
“小诗”当为“小令” 上海某晚报B第2版《春来荠菜香》一文中,作者告诉我们:“‘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这是宋朝诗人辛弃疾描写荠菜的一首小诗。”  相似文献   

20.
缪士毅 《湖南档案》2009,(11):45-46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重阳节,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自古撩拨着诗人的情愫,不惜花费笔墨或感怀,或抒情,写下了不少描写重阳的诗篇,构成了诗坛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