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月10日,张北——尚义地区发生的地震引起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抗震救灾热潮。心连心、心贴心,是这一热潮的主旋律。除夕,则是这主旋律的最高音符。 请看,记者们与当地军民的感人故事: 一人专递 特快专递不仅寄物,而且还寄人!这是自中国开通邮政特快专递业务以  相似文献   

2.
4月20日8时02分.四川芦山发生里氏7.0级地震。解放军报社第一时间作出部署.先后安排15名记者奔赴一线展开抗震救灾报道.共发表各类稿件600余篇、微博430余条、图片300余幅.及时准确客观充分报道了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抗震救灾的重要动态、感人事迹和精神风貌。总政领导批示表扬.认为解放军报社抗震救灾报道反应迅速、组织有力。各位记者不畏困难艰险,深入一线采访,体现了很强的责任感和良好的作风。  相似文献   

3.
1998年1月10日,张北、尚义两县发生强烈地震。当夜,我们河北日报记者部《特别报道》栏目的记者就赶赴灾区,一直到1月29日(农历大年初二)坚持在灾区采访20天。这是我们终生难忘的20天,是我们在江泽民同志题写的“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唐山抗震精神鼓舞和指引下英勇奋战、忘我奉献的20天。  相似文献   

4.
今年第3期《新闻爱好者》耐读,有看头,好极了!此话不是瞎捧,也非戏言,而是心声! 第一,内容实在、知识含量大,可读性强。仅有两处“闲文”,一是“本刊启事”,一是“读者调查表”。但这能算“闲文”吗?不能。这个“两框”一个是为办刊物而集思广益,一个是为了服务读者。 第二,《风风火火塞北行》这篇专镐“专”得好。杜超同志干1998年1月12日去张北、尚义采访,第3期的专刊即发了“记者生活”,够快的。此文既是“辛苦文”(张北、尚义之行,历经艰辛),又是佳文,写得活、实、真,妙趣横生。 第三,广告品位上去了。  相似文献   

5.
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人民前线》报把抗震救灾报道作为当前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迅速启动战时办报应急预案,在一版开设《军徽耀灾区——记者亲历抗震救灾一线》、《抗震救灾快报》专栏,开辟《抗震救灾·专题报道》专版,大容量、多角度、全方位开展抗震救灾报道。从5月14日至28日,《人民前线》报共出版报纸13期(增刊2期),抗震救灾专版19个,副刊5个;刊发稿件308篇,其中文字报道188篇,图片120幅,较好地反映了南京军区部队抗震救灾的情况,受到上至军区首长、下到基层官兵的普遍好评。  相似文献   

6.
1998年1月10日,上午11时52分,距石家庄千里之遥的坝上张北、尚义交界处发生里氏6.2级地震。两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房倒屋塌。受灾严重的张北、尚义15个乡镇,281个行政村倒塌房屋2万6千多间,死亡49人,4万4千人无家可归。 灾情发生后,千千万万人关注着灾区人民的抗震救灾情况。正在组织省两会报道的省广电厅副厅长兼河北人民广播电台台长杨国钧和副台长王喜民紧急商议,首先派驻张家口记者站记者杨捷火速赶往灾区,接着又抽调王喜  相似文献   

7.
今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是多年来影响力最大的一次突发事件。报纸在这次抗震救灾报道中接受了一次全面而系统的实距考验。就效率、规模、持续关注度和在读者中的影响力而言,写下了中国报纸的最辉煌篇章。但新媒体的“第一时间”优势强烈地刺痛了报纸的生存神经,它不仅得到了中国网民的赞赏,而且得到了传统媒体的最终认可。因此,这次抗震救灾报道给我们探讨报纸对突发重大事件的传播有着相当大的启发。报纸遇上突发事件,如何做到慌而不乱、从容应对?如何快速参与、准确判断,并第一时间动员所有生产要素将相关信息发布给急需的读者?报纸的应急机制如何建立?等等,这些都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8.
徐生 《军事记者》2011,(3):31-32
今年春节期间,解放军报社派出18名记者奔赴海岛、机场、军港、护航军舰与边远连队采访。他们日夜奋战、顽强拼搏,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和生动形象的语言,写官兵故事,为官兵放歌,发回基层官兵为祖国守岁、为人民站岗及反映军营发展成就等现场新闻50多篇(幅)。  相似文献   

9.
守岁张北     
1月23日晚当我们悄悄坐上火车北上时,我们的心里是忐忑不安的。这是我们到齐鲁晚报以来第一次跨省区独立采访,而且是到高寒的、余震未息的张北地区。我们既有迎接一种挑战的兴奋,也有担心采访失败的忧虑。而报社对我们的这次采访是寄予厚望的。我们没有想到2月6日《张北,废墟上的大年》一推出,会引起这么多人关注:读者纷纷打来电话谈感想;报社对我们进行了表彰;一些新闻单位请我们去谈体会……我们感到,张北采访对我们自己是一次难忘的经历,难得的锻炼。紧张的筹划1月10日,河北省张北县发生了里氏6.2级地震,张北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一  相似文献   

10.
房倒、屋塌、人员伤亡……1989年10月18日晚,山西省雁北地区的大同、阳高、浑源、广灵四县发生了强烈地震,60多个村庄倾刻间变成一片废墟,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严重损失。我作为雁北日报摄影记者,自始至终参加了这次抗震救灾的采访。通过近一个月的采访实践,使我体会到,用图片来报道突发事件,要做到三“快”。  相似文献   

11.
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对任何媒体来说都是一个巨大考验。四川芦山4·20强烈地震发生后.解放军报社旗下的中国军网第一时间全力投入抗震救灾报道.从4月20日至30日.共发布抗震救灾稿件7861篇.其中自采文字稿1046篇、图片676组(幅)、视频63条,推出“芦山大救援”大型网络专题、“子弟兵驰援芦山”视频专题、“四川芦山4.20强烈地震”图片专题和“地震灾后防病防疫工作”知识性专题.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进一步彰显了军队网络媒体在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2.
易开红  李欧  乔天富 《军事记者》2013,(5):F0002-F0002,I0001
2013年4月20日8时零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里氏7.0级强烈地震。解放军和武警官兵紧急出动,奔赴灾区救援,展开了惊天动地的抗震救灾战斗。  相似文献   

13.
5月12日,8.0级大地震突袭四川汶川。哪里灾情严重,哪里就有大众报人的身影;哪里有新闻需要报道,哪里就是大众报人的战场。大众报业集团所属各媒体迅速投入到抗震救灾的斗争中,先后派出52名记者奔赴抗震救灾报道一线,刊发抗震救灾相关稿件、图片16500余篇(幅),版面近3000个,赢得上级领导和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6月17日,大众报业集团抗震救灾一线记者报告会在山东新闻大厦隆重举行,7位一线记者代表讲述了他们赴灾区采访的经历和体会。本刊特将报告内容予以摘编,并向所有在抗震救灾一线奋战过的同人致以崇高的敬意!  相似文献   

14.
1998年1月10日上午11时50分,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尚义一带发生里氏6.2级地震。灾情就是命令。武警河北总队官兵闻风而动,火速投入抗震救灾战斗。总队前指连夜驱车奔赴一线组织抢险。总队新闻报道人员也随队星夜急驰灾区采访报道。随着军民抗震救灾战斗的打响,一场紧张、激烈的新闻大战也在灾区拉开了帷幕。据有关部门统计,当时全国有近百家新闻单位的上千名记者云集灾区,抗震报道一时成了万众瞩目的焦点。面对强手如林的报道形势,河北总队广大新闻报道人员利用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总队党委和前指首长的正确领导下,在总部各记者…  相似文献   

15.
年初,坝上张北、尚义发生强烈地震,当夜,我和同事就赶赴灾区采访,在那里度过了终生难忘的20个日日夜夜。作为刚踏入报社大门的年轻记者,这次采访感受颇多。 此次地震面积波及2000多平方公里,应报道的东西很多,时效性又很强,新闻线索非常重要。当时来这里采访的新闻单位从  相似文献   

16.
记者团在永暑礁主权碑前留影这是一次意义重大的新闻采访。首都记者团不仅向全国人民集中展现了南沙卫士的时代风采,而且通过记者的理性思考,增强了人们对“海洋、海权、海军”的认识,彰显了南沙的重要战略价值。这是一次收获颇丰的新闻会战。短短13天的采访,8家新闻媒体共刊发、播出各类新闻稿件243篇(幅),在全社会掀起一股“南沙热”。这是一次鼓舞人心的舆论推动。海军机关通过调研座谈和现场办公,解决了南沙官兵反映的近30个工作、生活难题,有效促进了部队建设。这是一次科学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探索。中央新闻单位的领导和编辑记者,坚持“…  相似文献   

17.
《军事记者》2010,(5):F0002-F0002,I0001
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里氏7.1级地震之后,解放军报社迅速派出记者深入灾区采访。记者们冒着余震的危险,克服高原反应等重重困难,全方位、多角度地报道了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全力支援抗震救灾的事迹。  相似文献   

18.
党报记者采写新闻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燕 《新闻窗》2011,(3):34-35
作为一名党报的新闻记者,如何能使自己采写的报道有深度,有角度,并能引起良好的社会作用?我认为这与在采访中,记者采用的采访技巧和采访后的写作紧密相关,一篇好的新闻离不开采访前的准备、采访时灵活的方法、采访后角度的选取、主题的提炼几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9.
浅谈专题摄影采访张双俊随着摄影技术和图片印刷技术的迅速发展,报纸、杂志、尤其是画报都离不了专题摄影报道。专题摄影报道是以图片形象为主体,以多幅图片或数十幅图片集中表达一个主题。那么,如何才能搞好专题摄影采访呢?根据我多年为画报采访的实践,以为所谓专题...  相似文献   

20.
新闻采访是整个新闻写作过程的起点,也是这一过程的核心环节之一。一篇新闻报道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采访是否成功。因此,作为采访过程中的主体——记者,能否正确处理与采访对象的关系则显得尤为重要。新闻采访中的主客体双方要保持一种怎样的距离为宜?如何来构建这种最佳的距离?这就是本文所要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