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鲁迅先生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说:“《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这句话不仅揭示了《狂人日记》的主题,而且显示出《狂人日记》在思想内容上与欧洲各国反封建文学迥然不同的特色。我国“五四”前夕的反封建主义斗争,在思想文  相似文献   

2.
鲁迅的《狂人日记》最早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本文对其作初步的探讨,敬请读者批评指正。(一)一九一八年,鲁迅发表的《狂人日记》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篇空前的划时代的作品。《狂人日记》出现以前,国内的文苑无论是期刊或报纸还基本上是文言文一统的天下,还没有出现过从内容到形式具有崭新意义的新文学创作小说,还没有出现像《狂人日记》这样,以“先觉之声”来“破中国之萧条”郁勃激宕、具有积极战斗意义的新文学“白话”作  相似文献   

3.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进行文学革命,包括文学的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的变革。陈腐的封建文学和僵死的  相似文献   

4.
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的一个重要部门,本文以鲁迅的《狂人日记》为例,从小说的结构、主题以及形式三个方面探索了作品的影响源,探讨了国外文学及文化怎样影响了鲁迅的创作,从而对影响研究有了更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1918年发表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成熟的白话短篇小说。茅盾赞其为“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也因此,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开辟了中国文学发展的新时代。但就是这部用白话文写成的煌煌名篇却有一个往往为人忽视的文言短序: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平行的视角,对两部作品的文本、风格及作者等方面作出了比较,从而对现代文学史上的两股基本的文学潮流作出梳理。  相似文献   

7.
鲁迅是中国新文学的开山祖和奠基人。《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杰出的白话小说,也是中国新文学的开创之作。正如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所说的:《狂人日记》的发表,“算是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又因那时的认为‘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这里“表现的深切”是指小说思想内容而言,是说《狂人日记》所表现出来的反对封建主义的  相似文献   

8.
《狂人日记》一直是颇受文学研究者重视的一篇作品,可我认为历来的文学研究者大都侧重于作家与作品,相对来说忽略了读者这样一个更客现、更有社会性的方面。由于各种原因,鲁迅先生的宏愿很难实现。原因主要有:(1)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已形成当时的文化氛围。(2)在更好发挥文学的社会作用意又上选错了代言人。(3)在艺术表现上“写实的太易,象征的太难”。(4)“文艺贵族主义”导致远离大众,超出大众的理解和接受能力。  相似文献   

9.
中国新文学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发表已经六十周年了。对这样一篇在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人们作过许多评论和分析,但见解却远不能说是一致的。就连它的主人公究竟狂还是不狂,恐怕直到如今,在一些同志心目中依然是个问题。这除了反映出评论者思想方法的不同之外,也说明作品本身篇幅虽然不长,却的确包含着相当丰富而复杂的内容,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讨。本文想就理解这篇小说的三个主要问题,说些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鲁迅的《狂人日记》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它是揭露了封建礼教的虚伪性和残酷性的惊雷狂飙。《狂人日记》中塑造了一个反封建的斗士,一个狂人的典型。他是受着吃人的封建礼教摧残折磨的“被迫害狂”。但他即使在  相似文献   

11.
鲁迅一开始从事文学活动,就被具有激进民主思想的欧洲浪漫主义所吸引。这种激进的民主思想与浪漫主义精神首先表现为对旧世界和旧传统的叛逆和反抗。所以鲁迅竭力推崇“立意在反抗”的西欧十九世纪初叶的积极浪漫主义作家作品宣传介绍他们那种狂风怒涛般的反叛精神,以推翻封建偶象和“铁屋子“;希望“国人之自觉至,个性张”,以振兴中华,“屹然独见于天下”①。正如他后来回忆说:“先前,旧社会的腐败,我是觉到了的,我希望着新的社会的起来”②。这是鲁迅早期倾向于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根本原因——对旧  相似文献   

12.
《狂人日记》是五四时期鲁迅先生小说创作的总纲,这可以从其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两方面来认识。其后的小说则在“仁义道德吃人”这一思想总纲的各个层面上深入开掘和具象化。由一篇小说成为多篇小说的总纲,是鲁迅先生特殊的思想发展过程和创作经历所决定的。研究这一特殊文学现象,对于我们了解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鲁迅,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果戈理《狂人日记》的主人公波普里希钦是俄国文学中一个著名的"小人物"形象。鲁迅笔下的狂人是一个清醒的反封建战士。果戈理的《狂人日记》揭露了沙俄等级制度的不公,表明了作家鲜明的人道主义。鲁迅的《狂人日记》揭露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关系,表达了作家的立人思想。从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小说主题的深度以及小说情感的表达力度上来看,鲁迅的《狂人日记》比果戈理的同名小说有更深广忧愤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语颇错杂无伦次 ,又多荒唐之言” ;“记中语误 ,一字不易”———鲁迅《狂人日记》正文之前的小序中这两句话概括了这篇小说的语言特色。一、错杂荒唐 ,这是狂人语言的“原貌” ;二、原文照录 ,保留其狂态———当然事情并非如此简单。因为我们知道所谓“狂人”是鲁迅塑造的文学形象 ,所谓“日记”是鲁迅运用的一种叙述方式 ,根本不存在两册现成的日记供鲁迅“持归阅一过”然后“撮录一篇” ,那么 ,这些“错杂无伦次”的“荒唐之言”完全是鲁迅的精细笔触刻画而来。或者说 ,鲁迅在写这篇小说之前 ,就设计好了全文的风格样式 ,而在实际操作…  相似文献   

15.
《狂人日记》,《沉沦》,《边城》是孤独文本的实验,它们显示了20世纪文学的共同的悲剧性美感特征,又不同程度地实现了否定主义文艺学关于孤独的“个体化理解”。  相似文献   

16.
一九三三年,鲁迅回顾自己的创作历程时写道:“记得当时最爱看的作者,是俄国的果戈理……”。(《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果戈理的作品,不仅在思想上对鲁迅有所启迪,而且对鲁迅的创作也有一定的影响。以下我从构思、形象、心理描写三个方面,把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和鲁迅的《狂入日记》加以比较,从中可看出鲁迅是如何  相似文献   

17.
鲁迅、李光洙是中韩现代文学史上的双子星座。本文试图通过二位作者的生平、创作储备、各自文本的艺术取向比较,探讨和揭示共名的“启蒙”主题下演绎的不同思想轨迹和文学想象。  相似文献   

18.
对两篇《狂人日记》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从文学真实性的角度,对两篇《狂人日记》进行了比较研究。指出:鲁迅的《狂人日记》作为特定时代唤醒人们向吃人的封建制度宣战、向奉为至尊的礼教宣战的战斗檄文,在当时起到了极大的启蒙作用,有其积极意义,但作为文学作品,其艺术性显然不如内容也许较之浅薄,但却能“以不可见之泪痕悲色,振其邦人”的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因为在后者中,我们看到的是那个时代真实可信的生活画面,而不是果戈理的政治学说。  相似文献   

19.
<正> 1918年5月15日,《新青年》四卷五号,发表了周树人署名鲁迅的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使中国现代文学迎来了小说的诞生。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和文坛上,《狂人日记》的堕地之声是惊天动地的,震撼人心的,有如惊蛰的春雷令人欣喜的。 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里说:“《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庭制度和礼教的弊害。”这可谓是鲁迅的创作目的,是《狂人日记》堕地有声的坚实基础。因为围绕这个创作目的,鲁迅把自己的主张及《狂人日记》所要表现的主题直接写在了作品里。”这人肉的筵宴现在还排着,有许多人还想一直排下去。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破这厨房,则是现在青年的使命。”这里鲁迅无疑是在暴露“食人民族”“吃人”的现实,而同时还要惊醒那些由于长期黑暗统治而精神麻木了的人们,去“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破这厨房”,创造一个“容不得吃人的人”的“将来”,去创造一个新时代。“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否,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  相似文献   

20.
从《狂人日记》对新时期文学的影响入手,综述并分析它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狂人"再现、艺术表达手法上的继承发展、思想意蕴上的开拓创新等三个方面研究现状,以促进《狂人日记》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