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6年5月18日,国务院正式颁布新中国第一部修志条例《地方志工作条例》,使中华民族编史修志这一优良文化传统走上了依法修志的道路。本文将历代中央政府颁布的主要修志政令及规定进行整理述评,从中不难看出,修志法令的出台与志书体例一样经过了发育、丰满、完善、成熟的漫长过程。  相似文献   

2.
历代贴黄考     
"贴黄制度,也称贴黄,押黄.是唐首创的文字改错制度"也就是说,在某种意义上,贴黄是等同于贴黄制度的,但是贴黄不仅仅是一种公文制度,它还是一种公文文种,也是一种专门的人事档案.要之,贴黄在中国古代文书档案发展史上一共有四种含义:首先是肇始于唐的公文改错制度,其次是发展于宋的公文补充制度:再次是成熟于明代的内容提要制度:最后,贴黄还是一种文武官员人事档案.这四种含义,有的是单独存在,有的在一朝即有两重内涵,这是我们研究中国文书史乃至档案史所必须注意的.……  相似文献   

3.
历代贴黄考     
“贴黄制度,也称贴黄,押黄.是唐首创的文字改错制度“也就是说,在某种意义上,贴黄是等同于贴黄制度的,但是贴黄不仅仅是一种公文制度,它还是一种公文文种,也是一种专门的人事档案.要之,贴黄在中国古代文书档案发展史上一共有四种含义:首先是肇始于唐的公文改错制度,其次是发展于宋的公文补充制度:再次是成熟于明代的内容提要制度:最后,贴黄还是一种文武官员人事档案.这四种含义,有的是单独存在,有的在一朝即有两重内涵,这是我们研究中国文书史乃至档案史所必须注意的.……  相似文献   

4.
历代太师考     
李治 《大观周刊》2012,(11):53-53,69
太师是中国古代名义上最高的官职,由君王的师傅演变而来.从殷周时与太傅、太保并称三公,到汉魏以来为上公,南北朝隋唐称三师,北宋末年直到明清仍称三公。是在宰相之上的?荣誉官职,而太师在班次上又在太傅、太保之上鲁担任太师一般都是国家的重要大臣。在生前授予太师职衔的大臣在每个朝代都非常稀少。  相似文献   

5.
寻霖 《图书馆》1998,(2):73-75,72
本文根据各种艺文总集、地方艺文集及全省各县志等四十余种书籍,对其中今尚有作品传世的湖南妇女作家进行统计,共得唐代1人,宋代4人,明代8人,清代287人,附录民国22人,并就区域、内容、体裁、数量、人事等方面对清、民时期湖南女作家进行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6.
中国私家藏书出现在春秋战国时代.当时的社会发生巨大变革,“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左传》昭公十 七年),士阶层开始兴起,各创异说,造就了 百家争鸣的文化辉煌.孔子、墨子、惠施、苏秦等先秦诸子都藏有大量的典籍文献,他们从其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从而为创立学说提供条件.两汉时期的私家藏书泼展缓慢,主要是由 于文献的载体以简牍和缣帛为主,制作不易,造价昂贵,一般士人是无力收藏的.这一时期的藏书家以贵旅、官宦、鸿儒为主,集中在中原地区附近.  相似文献   

7.
魏三体石经,也叫正始石经,曹魏正始二年(公元241年)刊立.共刘有<尚书><春秋>和<左传>三部经书.论文对石经在历代著录的情况做了考察.并在此基础上追溯了各种拓本、摹本及翻刻本的流传散佚过程.  相似文献   

8.
一、明代的书市及畅销书明代是我国古代出版史上最为活跃、最具个性的时期,与前代相比,其时最显著的特点是私人出版商蜂起中土,书坊林立,出版业被注入了更为浓烈的商品经济意识,书籍交易在更大的范围,以更壮观的规模和更激烈的竞争形式空前活跃地展开。明人胡应麟在其《少室山房笔丛》中对当时国内四大书籍交易中心作了较详尽的记述:“今海内书,凡聚之地有四:燕市也。金陵也。阊(?)也。临安也。”北京,“凡燕中书肆,多在大明门之古及礼部之外,及拱宸门之西。每会试举子,则书肆列于场前。每花朝后三日,则移于灯市。每朔望并下瀚五日,则徙于城隍庙中。灯市极东,城隍庙极西,皆日中贸易所也。灯市岁三日,城隍庙月  相似文献   

9.
一、唐以前书价中国书籍的产生至少可追溯至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代,但书籍作为一种商品参予市场流通并形成一定规模则出现于西汉末年。其间1000多年的漫长时期,中国的书籍几经发展、演变,从甲骨、钟鼎而竹简、木牍而缣帛,由皇家贵族垄断而逐渐流向社会进入寻常百姓家,书籍形制的简便化和需求的社会化,使书籍交易事业具备了起码的发展条件。西汉末年的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京都长安太学近旁建起了大型综合贸易集市——槐市,其中便有“经传书记”的买卖。东汉,书籍交易更加兴旺并专门化,当时京都洛阳便有众多卖书的“书肆”,  相似文献   

10.
一、清代的书籍贸易清代的书籍出版、交易事业在明代的基础上延续、发展。其时,随着福建建阳书业的急剧衰落,全国形成了苏州、北京、南京三大书籍出版与贸易中心。苏州,在清初特别是中期,书坊林立,书业生意兴隆异常。八方商贾、藏书家奔走贩运,幅射全国,极一时之盛。连清帝乾隆对此亦有深刻印象,乾隆三十八年(1773)三月初七曾谕:“又闻苏州有一种贾客,惟事修卖旧书,如山塘开  相似文献   

11.
六、宋刻本价格宋元旧刻至清代已日渐稀贵,而嗜宋之风则至清尤烈,自号“佞宋主人”的黄丕烈颜其藏书室曰“百宋一廛”;后来居上的陆心源则以“皕宋楼”争抢风光。为争购宋版书,黄宗羲与吕留良反目成仇;为保护宋版书,孙蓉镜血书佛字,“以免蛀厄”。众多藏书家的争相购求,使清代的宋版书价腾云驾雾,持续高涨,达到“高处不胜寒”的地步。  相似文献   

12.
在清末民初的学术界,有一位被人称为“湖北师宿儒学之冠”的饱学之士,他就是湖北宜都人杨守敬。守敬字惺吾,晚年号邻苏老人。他幼年丧父,少年习商,十九岁以府试第一中秀才,二十四岁赴乡试,  相似文献   

13.
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的汉魏六朝部分存在疏漏或不足之处.本文对其不足进行了考证订补。  相似文献   

14.
资料是决定地方志质量的本质因素,资料的真实性是地方志的生命,因此,方志界历来把资料的重大失误称为危及地方志生命的"硬伤".地方志的"资政、教化、存史"的三大功能都是通过用资料说话来体现的.地方志资料是多方面的,有各类书籍文献,各级各类档案资料,还有活人的口碑资料等,但其中的档案资料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可以说,离开档案资料修志工作就无法进行.  相似文献   

15.
修志问答     
《青年记者》2007,(14):180-180
什么叫”横不缺项”?;什么叫“纵不断线”?  相似文献   

16.
17.
修志与档案     
编修新的地方志工作,早已全面开展起来,修志与档案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现就修志与档案的关系、如何鉴别档案资料的真伪正误、修志查阅档案范围及方法等问题,谈点个人的意见,供修志者参考。  相似文献   

18.
1942年,青海省乐都县出土东汉晚期《赵宽墓碑》,兼具书法艺术和史料多重价值,它详细记述了墓主赵宽籍贯、家族世系及迁徙任职情况,为补正西汉以来赵充国家族世系和研究中古金城赵氏起源提供了重要依据。本文在充分梳理学界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重新移录碑文并作校勘,对学界仍存争议的赵充国家族世系、立碑者是谁等问题再作申论,并分析东汉中后期金城赵氏籍贯郡望形成与其家族文化内涵转变问题。有关金城赵氏起源与籍贯郡望成立,虽然能追溯至西汉赵充国屯田湟中、迁徙令居,但墓主赵宽才是真正促成赵氏脱离天水故地而著籍金城的关键人物,他在流亡关中冯翊时修习儒家经典,从而实现家族"由武入文"历史转折,为此后金城赵氏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修志与档案     
邓明 《档案》2008,(6):15-17
编修地方志是中国几千年来优良的文化传统,编修地方志离不开档案资料。因此,自先秦编纂《禹贡》起,到汉晋编纂地志、隋唐编纂图经、宋元以降编纂方志,乃至当今编纂社会主义新方志,修志就与档案密不可分。这是因为地方志是一种记载某一地区历史、地理、社会风俗、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综合性著作,这就要海量搜集资料,经过考订编纂成志,而在海量的资料中档案资料成为首选,因为它们是历史活动的原始记录。  相似文献   

20.
济宁为孔孟故里,儒学发源地,世家望族甚多,文人学士尤众,且文物密集,随处可见,向有“济宁汉碑半天下”的说法,著述方面,自然亦属一大重镇,洵非其他地区可比.周洪才《济宁历代著述考》就是全面著录济宁及所属兖州、曲阜、邹城、金乡、嘉祥、汶上、鱼台、梁山、微山、泗水历代著述情况的地方文献专著,是对以济宁为核心的鲁文化的一次检阅和总结,具有标志性意义.本文以实际例证,简要论述了该书在收录、体例、内容三个方面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