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开放式课程分为核心课程和拓展课程两大类,表现在开放课程结构、课程运作、课程资源和课程评价四方面。  相似文献   

2.
课程落差是课程实施的实际情形与课程理念、课程计划之间的差距.课程落差具有客观实在性、动态可变性和学科差异性等特征,主要表现为领悟落差、运作落差和经验落差.课程落差形成的主要原因有课程协商运作不畅、学校课程领导乏力、教师课程能力不足和课程评价体系不完善.目前,在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为更好地落实课程目标,减小课程落差,就需要达成课程共识,强化学校课程领导,提升教师课程素养,健全课程视导体系.  相似文献   

3.
课程改革中隐性课程的作用不容忽视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作为整个课程的一种表现形态和组成部分,隐性课程日益受到了教育界的重视,但重视程度不够。本文从隐性课程的性质、作用以及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的相互关系入手,探讨了隐性课程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和不容忽视的特殊功能,以及改革、完善显性课程,探索、重视隐性课程、发挥隐性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采用文献调研、归纳综合、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拓展和课程新编等校本体育课程开发形式从其内涵、特征以及具体的运用步骤方面进行剖析,以期为我国中小学推行校本体育课程开发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前,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存在着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比例不平衡、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的比例不平衡、实践课程与学科课程的比例不平衡、综合课程欠缺四个方面的问题。为此调整公共基础课程的课时、加大实践课程的比例、增加选修课程的门类、开设一定比例的综合课程,是课程结构走向优化、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6.
课程落差是课程实施的实际情形与课程理念、课程计划之间的差距.课程落差具有客观实在性、动态可变性和学科差异性等特征,主要表现为领悟落差、运作落差和经验落差.课程落差形成的主要原因有课程协商运作不畅、学校课程领导乏力、教师课程能力不足和课程评价体系不完善.目前,在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为更好地落实课程目标,减小课程落差,就需要达成课程共识,强化学校课程领导,提升教师课程素养,健全课程视导体系.  相似文献   

7.
论教师的课程素养及其养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晓娟  孔庆 《物理教师》2005,26(10):7-39
新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均要求提高教师的课程素养,但当前在职教师的课程素养现状并不理想.加强教师课程素养需要从教师的课程意识、课程知识和课程能力着手,通过教师参与课程培训、主体探究和课程行动研究等途径实现课程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活动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缩短课堂和社会的距离。目前教师教育类专业的活动课程存在着比例偏小、课程类型单一、课程实施的时间安排不恰当等问题。为此,教育管理者要更新观念,重新认识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关系,重视活动课程的开发、组织、实施和评价,通过适当增加活动课程的比例、开发和实施多样化活动课程类型、科学安排活动课程开设的时机等手段,优化教师教育类专业的课程结构,使其更好地实现教师教育类专业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9.
课程代价是从课程本体出发把握代价与课程发展的关系,为课程设置提供一种理性的新视野,促进课程可持续发展。课程代价具有复杂性、隐蔽性、滞后性和可控性,课程代价是以课程进步为前提的代价,评估课程代价应采用要素投入的二重性方法。课程代价的观点,对课程设置健康有序地发展有启示。  相似文献   

10.
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规格的落实,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引起高职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的高度重视。本文首先对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现状进行梳理,通过对课程改革、课程资源整合、课程开发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的学理性分析,进一步阐述了高职课程建设的必要性和课程构建的途径与措施。  相似文献   

11.
规范的校本课程建设要形成一批课程文件,其中主要有《校本课程开发指南》、《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课程纲要》。这些校本课程的文件不仅有助于完善学校的课程体系,规范课程研发程序,还有助于引导教师设计课程。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期间,校长应该重视课程文件的撰写。  相似文献   

12.
职教课程改革涉及课程范型、课程模式和课程方案三个层次。对职业教育影响较大的课程范型主要有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核心课程、多元整合课程等;我国现代职教课程模式是在国外先进课程模式影响下自主改革、创新的结果;课程方案是课程实施的关键环节,在设计过程中必须重视对课程模式的选择和应用。此外,课程开发者还必须重视课程模式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13.
关于课程哲学基础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谭辉旭 《教育研究》2006,27(3):66-70
课程与哲学的关系十分密切,一方面,哲学制约着课程观的产生、发展和变革;另一方面,课程在哲学面前具有能动性、选择性。把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应用于课程研究,作为课程论的哲学基础,满足课程发展的要求,建立实践课程论,这是课程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必然。用实践哲学审视课程历史,探究课程本质,反思课程问题,把握课程规律及其特点,是实践课程论应研究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学校课程建设是多主体参与的课程实践活动,应以相关主体间的学校课程共识为基础。而什么是学校课程共识是一个尚未在理论上得到明确的问题。综合分析学校课程共识的现象本质、认知特点和课程活动归属可知:学校课程共识应为学校课程主体在实施国家和地方课程规划的背景下,在集体制定和实施学校课程决策的活动中,基于理性同意和协商的统一,对学校课程建设中的公共事务达成的一致认识,针对的是不同层级的课程转化和同一层级课程协作中因课程主体不同产生的课程差异问题。学校课程共识之于学校课程建设的价值在于形成多方参与、齐心协力、互相配合的课程建设主体格局,最大程度实现各方利益诉求,提升学校课程决策的理性水平,从而促进学校课程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基于课程论观点的远程教育课程界定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远程教育的特点和远程教育课程的现实情况,从课程论的角度全面认识远程教育课程是一项基础工作。远程教育课程与传统教育课程相比有其独特之处。从课程论的视角来看,远程教育课程在课程要素或属性层面上应以经验为主导,在课程功能或作用层面上应以活动和进程为特点,在课程层次或结构层面上应是一种运作的课程和经验的课程的结合。远程教育课程不应过分强调课程的学术性和知识的体系结构,不应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课程标准和纲要,而应由远程教育机构按照实际需求来合理设置,应强调学生经验的获取,重视课程的动态性和过程性。这些特征突出地体现在远程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亲亲课程以"善于学习、趣于生活、敢于创造、亲于做人"为课程目标;构建了以学生成长为圆心,以国家课程、体验拓展课程、特长彰显课程为课程圈的"三级同心圆"课程结构;规制了"国家课程校本化"与"校本课程个性化"的课程开发具体运作机制;践行了国家课程、经验拓展课程和特长彰显课程的运作模式;设计了囊括学生学习、教师教学以及课程设计三维要素的课程评价框架。  相似文献   

17.
随着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入,学校课程制度建设显得越发重要。课程制度与课程体制、课程组织、课程系统、课程政策等概念既相互联系又有所不同。学校课程制度是一定时期内,在学校形成或制订的,结构严密、相对稳定、体现学校教育价值观的,参与学校课程建设的全体人员都必需共同遵守的程序、步骤和规范体系,是学校进行课程规划、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管理、课程评价与校本教研等一系列活动的价值准则、行为规范和运行保障,具有公共性、确定性、系统性、合理性和文化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8.
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改革必然是课程文化的变革,必然是自在的课程文化与自觉的课程文化的交互作用和同步转型。课程理性是课程文化自觉的本质。课程文化自觉是在理性思维基础上确定课程的合理性、规范性和客观性的过程,其本质规定性包括理性思维、理性统一、理性态度、理性选择、理性目标,具体体现为主体性的课程文化意识、开放的课程文化胸襟、系统的课程文化结构、鲜活的课程文化生命、超越的课程文化品质等特点。  相似文献   

19.
在推出《集群式模块课程(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的过程中,对国内外多种职教课程模式及其课程原型(或称“课程形态”)进行了比较研究,采取了广吸收、不套用、有创新的态度,力图集多种课程模式及其课程原型所体现的课程观之所长,具有特定课程结构并以此灵活取舍、组合课程内容,形成共适性强、符合中国国情和职业学校教育实际的课程模式,为职业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一、对职教影响较大的四种课程原型课程原型(curriculumprototype)、课程模式(curriculummodel)和课程方案(curriculumprogrumme),是课程理论中同一系…  相似文献   

20.
谢海英 《现代教学》2011,(7):104-105
课程领导是课程实践的一种方式,是指引、统领课程改革、课程开发、课程实验和课程评价等活动的行为的总称。课程领导不仅是保证课程规范实施的前提,更是创造性实施课程改革、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教研员作为指导学科教学的专业人员,承担着整个区域课程质量提升的职责。因此,作为区域层面的课程引领者,将引领全区幼儿园、教师走向何方,如何走好是我们每一名教研员应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