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7,(1):F0002-F0002
陈书录教授一直致力于元明清学、中国化的教学与研究,在元明清学创作与理论批评、中国学与化交叉研究方面取得了显成绩,其代表作分别为《明代诗的演变》(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8,(1):F0002
在世界文学中,中国文学源远流长,成就辉煌,具有特殊的地位和深广的影响;作为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高峰——唐诗,更典型地代表了中国诗歌的最高成就,以其无与伦比的精妙艺术,最广大的读者群,构筑了一道亮丽而令人神往的文学风景线。 相似文献
3.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9,(3):F0002-F0002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段业辉教授一直从事汉语本体的研究,先后出版了《现代汉语语法语义研究》、《中古汉语助动词研究》、《应用汉语导论》等著作,在汉语的句法结构、语义指向、汉语的应用等方面做出了较有深度的研究,特别是关于副词重叠、语义指向等的论述引起了学界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0,(1):F0002-F0002
骆冬青教授主要致力于美学研究,近年来出版了《心有天游:明清小说美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二十世纪中西比较小说学》(副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文艺之敌》(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形而放学——美学新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等专著。 相似文献
5.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1,(2):F0002-F0002
周建忠教授致力于楚辞研究30馀年,先后出版《当代楚辞研究论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楚辞论稿》(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楚辞与楚辞学》(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楚辞评介》(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兰文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楚辞学通典》(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楚辞考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楚辞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楚辞〉注评》(凤凰出版社,2009年)、《五百种楚辞著作提要》(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年)等楚辞学专著10种。目前,正从事楚辞文献的数字化处理与运用、域外楚辞学及出土文献与楚辞等项研究。 相似文献
6.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0,(2):F0002-F0002
党银平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唐代文史,近年来主要致力于唐朝与古代朝鲜半岛文学关系的研究,先后出版了《崔致远研究》(韩国翰林大学出版社2004年韩文版)、《桂苑笔耕集校注》(中华书局2007年)与《唐与新罗文化关系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等专著。目前正在从事亚洲古代汉文学及唐代笔记小说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7,(2):F0002-F0002
杨洪承教授长期耕耘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在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流派研究、现代文学与文化究等方面建树颇多。先后出版了《王统照评传》、《文学史的沉思》、《文学社群文化形态论》、《文学边缘的整合》、《现象与视阈》、《废墟上的精灵》等。这些著作展示了杨洪承教授长期以来不地从多层面、多角度、多视闾对现代文学与文化进程进行思索和透视的努力,也显示了他在文学批、比较文学文化研究及文学理论研究等方面的诸多创获。 相似文献
8.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8,(3):F0002-F0002
20世纪80年代以来,王晖教授主要致力于现当代文学理论与批评、现当代中外非虚构文学和影视文化学等方面的研究,其中以报告文学为主体的中外非虚构文学研究,在目前国内廖领域的研究中处于领先地位,产生了广泛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相似文献
9.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7,(3):F0002-F0002
张采民教授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在庄学研究、汉魏文学研究、唐诗研究等方面颇多建树,先后出版了《建安七子诗笺注》(与郁贤皓合作,巴蜀书社1990年)、《新编先秦诗歌三百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年)、 相似文献
10.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9,(1)
贺仲明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20世纪中国乡土文学、当代作家研究和文学批评。在当代作家研究和文学批评方面,近年来出版有《中国心像——20世纪末作家文化心态考察》(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喑哑的夜莺——何其芳评传》(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真实的尺度》(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 相似文献
11.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6,(3):F0002-F0002
董志翘先生长期以来致力于训诂学及汉语史研究,在中古、近代汉语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11月出版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词汇研究)(以下略称《研究》),是董先生众多研究成果中的又一力作《研究》受到刘坚、蒋绍愚、项楚、白化、鲁国尧等名语言学家的高度评价,被誉为“专书词汇研究的典范”、“当年国内最有影响的两部近代汉语词汇研究专之一”。先后获碍全国高校社科优秀成果奖、王力语言学奖、江苏省社科优秀成果奖。 相似文献
12.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8,(4)
江庆柏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典文献学、江苏地方文化研究及清代文献整理。在清代文献整理方面,近年来出版著作有:《清代人物生卒年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清朝进士题名录》(中华书局,2007年)、《清代地方人物传记丛刊》(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文献丛刊之一。广陵书社 相似文献
13.
林振礼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3):77-77
李延沛、吴海林嫡《中国历史人物生卒年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简称《年表》)第192页“宗果(大慧、妙喜)”条生卒年皆误,兹辩正之。《年表》:宗果生于公元1084年(宋元丰7年甲子),卒于1158年(宋绍兴28年戊寅)。据此,则与宗果这位佛教界领袖生平事迹相差5年。根据诸家《大慧禅师年谱》,宗果当生于公元1089年(北宋元祜4年已已),卒于公元1163年(南宋隆兴元年癸未)。 相似文献
14.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2,(4):F0002-F0002
徐朝东教授从事中古韵书和敦煌以及唐五代语音资料、明清河西方言资料整理、研究工作。现为中国音韵学会理事,敦煌吐鲁番学会与社会语言学会会员。曾先后在《中国语文》、《语言研究》、《语言科学》、《古汉语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学刊》、《敦煌研究》、《敦煌学研究》(韩国)、《汉学研究》(台北)、《书目季刊》(台北)等海内外一流的专业学术杂志发表论文20篇。论文《蒋藏本(唐韵)异常音切考察》、《敦煌韵文中阴入相混现象之考察》曾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相似文献
15.
朱则杰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4(1):72-77
拙著《清诗考证》初编和《清诗考证续编》,正如诸多"考证"的对象一样,本身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需要订正的疏误,尤其是可以补充的内容.现在就沈阆昆、谢质卿、博明、刘文蔚四人的生卒年,以及朱文藻、吴衡照、吴应和、倪学洙、徐逢吉等十数人的生卒年研究情况,作一些订补及介绍,并在此基础上对人物生卒年研究方面的若干问题与方法,包括人才培养、团队组织、数据库建设等,进行分析总结,提出积极的建议和主张. 相似文献
16.
张义俊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26(1):46-49
文章依据《中国历史第一档案馆藏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清代缙绅录集成》以及各种方志等史料,就钱实甫《清代职官年表》所记的江西布政使、按察使的族籍予以全面考订,以期有裨于江西区域社会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刘欢萍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10(2):49-52
近代诗词作者辈出,目前学界对他们生卒年岁的研究成果卓然。然而笔者在拜读前贤诸著之余,仍发现不少词人的生卒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歧异与缺失。故不揣愚钝,谨据词人别集及相关史料,就陈祖善、廷奭、周茂榕等若干知名词人的生卒年岁作进一步考辨,以期于近代诗词研究提供些许助益。 相似文献
18.
学界于荀子生卒年大有疑辩。综考史料,刘向曰荀子始游齐于宣王、威王时实误自《史记》错简文字(从胡适之说),威王实早于宣王而非相反,宣王、威王末年至春申君死时荀子至少113或132岁;若谓《史记》"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的"五十"是"十五"之误并从刘向所言荀子始游齐时间,则齐襄王初年荀子仅33或42岁,此与其在齐襄王时"最为老师"、"三为祭酒"不匹。据《盐铁论·论儒》齐湣王末年"孙卿适楚"的记述,荀子年50始游齐当约在齐湣王末季的公元前286年,至齐襄王末年正70余岁,至春申君死时90余岁,终生百岁上下。而《盐铁论·毁学》"方李斯之相秦也,始皇任之,人臣无二,然而荀卿谓之不食,睹其罹不测之祸也"非荀子寿至李斯为丞相或遭杀戮时之证据,因为论者不知此"谓"有版本作"为"是讹字,且此"睹"本作"覩",非亲见意乃"懂得"意,其用法见同书他篇及《王力古汉语字典》等,此段文字不过言荀子曾因预知李斯命运而事先告诫过李斯勿食秦而已,"然而"前后事并非同时发生。如此,所有秦汉言荀史料可统一,《盐铁论》两则言荀史料也可统一,《盐铁论·毁学》言荀之讹字及学者于其之误解可得厘正。 相似文献
19.
王辉斌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23(1):91-95
中华书局版陈铁民<王维集校注>附录五之<王维年谱>,据<王维生年新探>一文所系订的王维生卒年,均无以接受材料的检验,而使之成为了与史实不相符合的错误.本文对其所依据的材料及其这些错误的因由,进行了逐一考辨与检验,同时对流行于王维研究界的"兄生弟后"之现象进行了简要剖析. 相似文献
20.
舒晋瑜的《风骨:当代学人的追忆与思索》用细密的工笔勾画29位当代学人的精神画像,由此探寻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心灵史。通过舒晋瑜与受访者的主体性互鉴,为口述史结合人物传记的写作范式提供了现场性兼具史料性、纪实性兼具文学性的参照,也为传承中国当代文化精神留下了丰盈充实的历史底本。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