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正>课程改革是学校发展的关键,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学校要想取得长足的发展,就要根据时代的需要适时进行课程改革。我校在施行课程改革时,实施"学科推进计划",要求教师紧紧瞄准课堂教学研究,根据课程改革的需要,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师生互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2.
张小力 《考试周刊》2013,(50):59-59
<正>在数学教育逐步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需要更新观念,开拓创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更新现有的教育模式与管理理念,给学生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加快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施,推进素质教育。下面笔者谈谈在教学过程中的体会。1.精心准备,认真备课教学是一门艺术,备好课是搞好艺术的基本条件。每一课都要做到"有备而来",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要备起点,所谓起点,就是新知识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生长点;要备重点,重  相似文献   

3.
<正>2002年至今,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走过的十年也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的十年。我们深知,在任何一次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改革都是关键,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打好这场攻坚战,学校在实施过程中坚持"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认真组织,强化管理,有效实施,改革之路虽艰难却也收获颇丰。  相似文献   

4.
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在探求的问题。"有效教学"理论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难题。"有效教学"是寻求教学效益的活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是关注学生成功的活动。  相似文献   

5.
<正>作为课程实施的基层小学,应该深刻理解课程改革重要性和紧迫性,从培养小学生应有的核心素养出发,全面推进课程改革,切实转变教育教学方式,促进师生幸福成长。文萃小学是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新办的一所高标准、高起点直属完全小学,自2011年创办起,学校就坚持把课程改革放在育人工作首位,建构学校课程体系,创造性实施国家课程,转变教育教学方式,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三年多来,文萃小学在推进小学课程改革,转变教育教学方式做出如下几点尝试:一、研究与定位:确定课程改革方向  相似文献   

6.
本文针对<企业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现状,借鉴行为导向理论,提出应用"课程双元整合法"改善教材,改正教法,探索一条适合校内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课程改革路径,提升会计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相似文献   

7.
<国家中长期教育与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新课程实施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要认真贯彻落实新"纲要",认真反思与探究目前的课程改革中所普遍存在忽视德育教育的问题、教学中的形式主义问题和各学科发展不均衡偏差等问题,努力实现教育的育人核心任务.  相似文献   

8.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这是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重大变革.在改革过程中,课程改革是核心内容之一.江门职业技术学院高等数学课程依据工学结合的基本要求,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9.
随着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以下简称学业水平考试)应运而生。它是在总结高中毕业会考制度的基础上,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而实施的一项重要的课程评价制度。实行学业水平考试,对建立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检测机制、规范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行为,使普通高中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标准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具有  相似文献   

10.
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和<开展基础教育新课程试验推广工作的意见>,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本镇早就开始年级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执行国家新课程计划,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本乡的全面推进,使全镇广大教育工作者在转变教育观念、学习了解课改新理念、建立新课程实施的科学程序和运作方式、师资培训、舆论宣传、科学研究都取得了一些初步经验和成果.  相似文献   

11.
深化"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是目前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文就<公路工程检测技术>课程基于工学结舍教学模式下的改革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12.
<新编高等数学>是高职高专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大发展,研究和改革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探索与实践"模仿式"、"探究式"、"互动式"等教学训练模式,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研组要改革管理模式,适应新环境、新要求,成为教、研、学一体化,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学质量、推动课程改革的重要组织,实施扁平化管理不失为有效策略. 传统科层式管理模式的弊端 1.组织行政化 教育部1952年颁布的<中学暂行规程(草案)>和<小学暂行规程(草案)>,以及1957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学教研组工作条例(草案)>都将教研组的功能定位为"教学研究组织",主要承担"组织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工作,总结、交流教学经验,提高教师思想、业务水平,以提高教育质量"的任务.  相似文献   

14.
一、幼儿园课程改革新动向呼唤教师的创造性 为顺应时代变革的需求,近年来我国相继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等重要文献,这代表了国家改革教育的决心、社会的进步,也意味着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都将面临着一场新变革.在此形势下,作为教育事业基础的幼儿教育其改革和发展的重心在发生转移,尤其是2001年7月颁布的具有前瞻性的指导性文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新纲要")标志着我国幼儿教育改革迈进了一个新阶段.幼儿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幼儿园课程改革.新<纲要>的颁布,不仅总结了幼儿园课程改革前期的经验、体现了幼儿园课程的新理论,而且还将指导幼儿园今后的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15.
<正>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传统的教学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当前课程改革的要求,这也迫使我们一线教师无论是教学观念还是教学方式,都必须与时俱进,有所创新。一、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思想观念是行为的先导。更新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一些教师常用"题海"战术和"填鸭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并且以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如今,这些做法已经基本上不能适应新的形势了。新课程目标向教师提出  相似文献   

16.
王缠乐 《陕西教育》2002,(10):24-25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下简称<课程>)是这次课程改革中新设置的一门课程,它集中体现了这次课改的基本理念和目标,了解其在这次课改中的作用,不仅有利于<课程>的实施,也将对落实这次课改的基本精神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颁布,我国高中课程已进入实质性改革阶段."课程"这一专用名词也一改过去被认为是教育决策者或教育专家们的专用名词的形象而进入每一所学校.依"实践课程的范式"来看,教师即课程,教师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程的开发者、实施者和评价者.作为基础学科之一的数学,依据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也加快了改革的步伐.教育部1996年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和<全日制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供试验用)>.1997年秋,在部分省、市进行新大纲和新教材试验,试验修订后,2000年2月,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和<全日制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今年全国将全面使用新教材.同时,在前面所讲的新的"课程计划"还没有完全实施的时候,另一种新的"课程标准"正应运而生,反映了当前数学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超前性和超越性.因此,学习课程理论,增强课程意识已成为一线中学数学教师的必修课.只有这样,才能促使我们一线数学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尽快跟上数学课程改革的步伐,以确保数学课程改革的成功.  相似文献   

18.
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教基[2003]6号)和<云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实施方案>(云教基[2009]24号)、<云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课程实施指导意见>(云教基[2009]25号)等文件精神,自2009年秋季入学的普通高中学生开始,对学生的课程修习状况实行学分管理.为规范普通高中的学分认定与管理工作,促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实现普通高中培养目标,特制订本办法.  相似文献   

19.
深化"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是目前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文就<导游基础知识>课程基于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下的项目化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与探析.  相似文献   

20.
<正>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教育呈现出新的教育教学方式,同时也展现出地方教育的新面貌。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作为教育工作者,清楚地看到,教育的进步是推动学生个体的发展,最终表现出社会的进步。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地方课程教育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设定具有地方特色的,适合本地区、本校的课程,开展相关的教育课程,是非常重要的。一、教育新模式明确学校教育新方向东风中心小学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从开始按课程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