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5年春,两部同样拍摄民工题材,又相继上映的电视剧《生存之民工》与《民工》撼动着无数观众的心。有别于以往因题材相同又相继播放而出现的“前高后低”、“一家欢乐几家愁”的收视状况,《生存之民工》与《民工》虽几乎同时播出,却均引起了观众如潮好评,同时也获得了极高的收视率。在这样一个拒绝重复拒绝雷同的视听时代,何以两部不借助靓女帅男的  相似文献   

2.
背景资料:2003年2月13日到2月28日,齐鲁晚报陆续推出了《民工进城实录》、《民工招聘会播报》、《民工专场招聘会反思》三组关注民工的系列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特别是2月24日、25日,与济南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联合举办的山东省首次“民工招聘会”,更是招来一片叫好声。招聘会上共有省内100多家企业前来招聘,提供岗位7000多个,吸引了1万多名进城民工参加,两天内近5000名民工找到了“饭碗”。包括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大众日报、山东电视台等20多家媒体予以突出报道。其中,除齐鲁晚报之外,人民日报华东版、大众日报、农村大众、生活日报等媒体都在头版头条做了突出处理。一家媒体策划的活动,众多同行媒体自发“追捧”,这在多少有点“同行相轻”的新闻圈里是罕见的。  相似文献   

3.
党和国家一直以来都很重视“三农”问题。作为黑龙江省内的主流媒体,生活报近期关于农民工问题的报道堪称深度报道的典范之作。如《政协委员走工棚》,以政协委员的视角。亲历农民工的生存空间,体察农民工的辛苦。报道发出后,社会反响强烈,得到各级领导和相关单位的高度重视。一些相关建筑企业立刻行动起来,很快解决了民工生活环境中的问题,民工们拍手称快。在这样的好时机下,《生活报》又适时推出了《关注民工幼童成长》的报道,作为这个报道的延伸。这充分体现了《生活报》作为主流媒体的大视角和大深度。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农村题材电视剧经历了多年沉寂之后,出现了繁荣景象。《马大帅》、《圣水湖畔》、《美丽的田野》、《民工》、《趟过女人河的男人》、《都市外乡人》、  相似文献   

5.
本刊讯 《海宁日报》针对外来民工子女精神生活贫乏的实际,最近,通过报纸,发动社会各界为民工子弟小学捐书。  相似文献   

6.
当《七彩民工》版编辑,真是既烦心又开心。说烦 心,作为编辑当然要抓稿件,尤其是好的稿件;但版面的主要读者群体和参与对象却是民工,他们都来自天南地北、穷乡僻壤,一般文化水平低,工作流动性大,视野又狭窄,且根本不懂新闻。因此尽管有写作热情,但要拿出像样的稿件来,真是勉为其难了。道开心,我曾担任过专刊部和新闻编辑部多个版面的编辑,但和手下所做的《七彩民工》版编辑相比,后者尽管时间短,但得到的乐趣却最多,获取的精神享受也最多。 编一个“七彩”民工版 出台于1997年元月的《七彩民工》版,是每周一期的新闻性…  相似文献   

7.
1月28日,除夕前一天,新华社消息《民工卢连庆终于拿到了工钱》给难以数计的关注民工工资的人们带来一股辛酸的慰藉,这是自1月12日新华社推出《关注民工工资》大型系列报道的第42条稿件,也是这组报道的最后一篇。半个月来,这组报道牵动着很多人的心,让人读着落泪,而卢连庆这一具有代表意义的个体在春节前夕的“收成”,无疑是一份可以为全社会共享的最温暖的新春贺礼。对于媒体工作者来说,新华社这组《关注民工工资》大型系列报道还具有宝贵的示范价值,引发我们以此为个案深入探讨如何在民生类题材上成功地发挥议题设置功能。  相似文献   

8.
2004年6月,纪实性新闻专栏《走进民工》在浙江日报编委会提议并策划下推出。半年多来,栏目不仅受到1500万来浙江务工的外来民工的欢迎,而且受到浙江广大干部群众的支持,并引起国务院有关部委以及湖南卫视、浙江卫视和杭州电视台等媒体的特别关注。大家认为,浙江日报率先在全国党报中开辟民工专栏。热情讴歌民工在改革开放中的伟大作用和创新成就,深切关注一线民工的生存状况,满腔热忱地服务于广大民工,是党报认真实践"三贴近"、改进新闻报道的有益探索,反响热烈,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9.
新闻阅评     
北京晚报等为民工的切身利益仗义执言 元月2日北京晚报刊登《热点时评》文章“谁能为民工做主”,就最近年关迫近期间连续发生民工为追讨拖欠工钱而与老板发生纠纷的事件执言:面对大量的民工法律纠纷,谁能为他们做主,保护他们的正当权益不受侵犯呢? 文章说,民工无依无靠,没有人为他们撑腰,是城市里最软的软柿子,谁都可以捏一把。找政府,哪个部门来做这项工作不清楚;找工会,没有一个关于民工的工会组织;找法律,没有专门的劳动法,现有《劳动法》也无法解释和规范他们身上的许多事情;找消协,更不可能,很多事不属于消费范畴。…  相似文献   

10.
媒体点评     
维权报道需要理性把握 去年12月20日,某报以《民工苦讨血汗钱》为题,报道北京某建筑工地许多民工因讨不到工钱滞留在没有任何取暖设施的工地上,生活费几近花光,每天只能两顿饭充饥。  相似文献   

11.
“参与《阳光热线》,维护民工权益!”一声真切的呼唤响彻燕赵大地。2003年12月14日上午10点至11点钟,河北人民广播电台《阳光热线》大型直播节目《阳光热线——帮你讨工钱》在省会石家庄火车站广场拉开了序幕。  相似文献   

12.
李桂蓉  刘俊 《新闻界》2005,(5):105-106
今年9月初,民工王斌余因急于为父寄钱治病,讨要工钱无果后连杀四人案发生后,民工的权益问题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从新华社《千万别漠视农民工的基本愿望》,到新京报《有必要判王斌余死刑吗?》,再到南方都市报《悲情不能遮蔽真相》,媒体、学者立场分明的讨论,使得“王斌余都注定要成为和孙志刚一样的历史标志性人物”。  相似文献   

13.
36年前,一起因山西平陆民工中毒,北京各界全力营救,终使生命危在旦夕的61位民工全部获救的事件而轰动全国。许多人至今对那篇后来被编入中学课本的通讯《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记忆犹新。时隔36年,曾使全国亿万人的心为之牵动的61位遇救民工今何在? 中央电视台和山西电视台历时近一年.对平陆事件进行了联手  相似文献   

14.
注意"新闻民工"的提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浙江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沈爱国在湖州一次新闻业务骨干的培训班上说,“今年初,我在收到一些署名‘新闻民工’的记者学生寄来的贺年卡后,才意识到这个词的存在”。在搜狗(www.sogou.com)上键入“新闻民工”,可以找到170多万个相关网页。但关于这4个字的含义,却很少涉及。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展江在《把知识产权还给“亚民工”研究生》一文中曾说,“新闻民工”是指一些被聘用的记者,按稿计酬而不能享有编制内同仁的福利。  相似文献   

15.
钱锋 《新闻实践》2006,(7):42-43
4月5日至4月10日,钱江晚报连续以5个整版的规模,强力推出了《一样民工两样人生》连续报道,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不少读者在热线中表示,报道感人又发人深省。有民工来信说,报道说出了他们的心里话。北京、上海等地的专家学者,也欣然来稿,评点这一报道。这组报道何以别开生面,独具一格?究其原因,我们认为,  相似文献   

16.
《在湖打工苗家少女突发脑膜炎》系列报道是2006年初《湖州日报》推出的一组专题报道,从苗家少女刘泉大年初二突发疾病,亲人写信向报社救援,到她恢复健康出院的一个多月中,记者全程追踪报道,共刊发报道7篇,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关注。在湖打工的贵州民工  相似文献   

17.
关注、关注、再关注,采访、采访、再采访,修改、修改、再修改。2003年1月2日,《莫让民工流汗又流泪》终于见报了。这篇稿子在河南省引起了很大震动,有关部门看到人民日报刊登的这篇报道后,立即组织相关部门进行排查摸底,承诺切实解决民工欠薪问题。报道完成后,我们掩报深思:一篇报道、尤其是“战斗性”很强的报道的成功,决不是偶然的。以《莫让民工流汗又流泪》为例,首先,这篇稿件是人民日报记者部选题、总编室策划后,由河南记者站采写完成,是三方互动的结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其次,记者站明确报道思路,  相似文献   

18.
雷宇 《新闻前哨》2007,(2):39-40
2004年上海《新闻晚报》内部的一场讨论章,发表后立即引起了社会和传媒的关注。事情的起因是《新闻晚报》记李宁源采访归来写了一篇章《一名新记的困惑》,述说他采访在阿富汗被恐怖分子袭击身亡的某民工家属时的遭遇:其家人为了不让88岁的老太太知道儿子的噩耗而发生意外,拒绝接受记采访。李宁源退出后,村委会主任却陪着当地领导和一群记,浩浩荡荡地冲进这个民工的家门,领导人在老太太哭天喊地的悲痛中完成了“亲切慰问”,随行记抓拍到了具有“震撼力”的悲痛镜头。李宁源为此发问:在职业与道德面前,记如何选择?[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何百林 《中国记者》2016,(12):30-31
地市报如何才能获得中国新闻奖,尤其是一等奖这样的大奖?什么样的报道才能打动评委?《金华日报》的连续报道"义乌最美民工"落笔在人性的真善美,对这一问题做出了回答。  相似文献   

20.
4月15日,河北省蠡县朱佐村污水处理厂在清理沉淀池淤泥时,三名外地民工中毒死亡。笔者以《为清理污泥三民工送命》为题,在燕赵都市报做了报道。没想到一个月以后,另外一家媒体却发表了一篇《为了一名外地打工仔》的报道,说“一位外地打工仔不慎晕倒在蓝液提升池中,为救这名外地打工仔,三位本地人贡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以实际行动营造着……良好氛围。” 随后,多位读者打电话给笔者,责问为何将牺牲的本地人说成是外地民工。也有朋友捎话给笔者,说笔者的报道没有人家挖得深、写得好,应该好好向人家学习。 带着疑问,笔者又进行了采访调查,得知那家媒体刊登的是通讯员写的稿子,刊发时为了“拔高”,没有经过调查核实,就将三位死去的外地民工写成了本地人,并且为该报道加了引题,将该事件和当地正在开展的一项活动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可惜,它的内容不准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