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民生新闻节目的崛起,是新闻宣传“三贴近”方针最直接、最形象、最生动的体现。尽管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暴露了不少不容忽视的问题。一般来说,民生指的是“人民的生计”(《辞海》),因此,民生新闻就是关注百姓日常生活和人民生计百态的广义社会新闻,也常常被亲切地称作“老百姓自己的新闻”。作为电视民生新闻记,要做好本职工作,当好人民的“服务员”,除了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过硬的专业技术,还必须加强自己相关法律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法律素质。  相似文献   

3.
3月1日,《山西工商报》记者韩锡璋欣喜地收到汾西县人民法院寄来的《民事判决书》,他状告汾西县勍香工商所原所长韩晋秀侵犯其名誉权一案,法院一审判决他胜诉了! 去年5月,韩锡璋采写了《擅发证件任命所长,乱收费肥己私囊——如此所长要他何用》的报道,先后被《山两工商报》、《新华每日电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青年报》等十余家新闻媒介采用,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报道对韩晋秀的违法行为进行了曝光:1997  相似文献   

4.
宋芹 《新闻世界》2014,(8):302-304
调查记者作为新闻记者行业的特殊工种,与其它类记者相比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本文在了解调查记者的职业特殊性的基础上,探讨这一特殊职业人群应具备的法律和伦理素养,并对此进行解读、归纳与阐发。  相似文献   

5.
“记者被打”现象分析和法律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记者被打事件也屡屡发生,使记者成为"十大危险职业"之一。记者被打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新闻记者又该怎么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呢?这是非常值得我们探讨的话题。  相似文献   

6.
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就一定要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加强社会主义法制,要做的工作很多,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宣传。五届人大二次会议以来,全国各地报纸在党委的领导和政法部门的支持下,为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些宣传,对于增强干部和群众的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加快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起到了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当了30多年记者,我有这样一点体会:什么时候真的深入下去,认真调查研究了,报道线索就多,题目就写不完,就会有积累,就会成为富记者。相反,什么时候坐办公室多,就会脱离实际,脱离群众,思想感到空虚,报道题材贫乏,就会变成穷记者。  相似文献   

8.
程荣 《新闻前哨》2005,(11):73-74
一、缺乏保护记者权益的机制记者,一个令人羡慕、尊重的职业。无数新闻记者默默耕耘在舆论监督这块土地上,以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谱写了一篇篇正义的华章。社会大众喜欢舆论监督,数千年来理性的监督声音第一次如此深入人心。然而,舆论监督类栏目如火如荼开展的背后,却隐藏着新闻工作者的处境越发艰难的危机。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社会都在倡导依法办事,新闻媒体也充分发挥其特有优势,宣传法制,鞭挞违法行为。人们为像“焦点访谈”这样的栏目勇敢揭露违法现象感到振奋,为一些记者冒着生命危险深入采访感到钦佩;但是也因为一些记者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识,在采写的稿件中时常出现法律用语不准确,对法律程序的阐述不正确的现象,又让人觉得遗憾。因此我认为,记者也有必要学些法律知识。  原因之一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提出,是我们党治国方略的根本转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逐步健全和完善…  相似文献   

10.
采访权是记者的一项基本的工作权利,但在行使中却屡遭侵犯,目前新闻采访权在我国法律和实践中的现状与困惑,使我们不得不深思加强记者采访权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1.
许加彪 《新闻界》2008,(1):51-53
记者的拒证特权是其职业道德的最高要求,有极大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但和公正审判发生冲突,妥协是必然的,而世界各国法律对此划的界限也不尽相同。本文试图探索这一制度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杨继绳同志曾撰文把记者分成三种类型,即新闻型、文艺型和研究型,并阐述了这三种类型记者的长短和区别。文章立论新颖,读后使人颇受启迪。杨继绳是按记者的业务特点分类的。这里,我们想就记者对待新闻工作的态度分类,是否可分为职业型记者和事业型记者两大类。只要细心观察我们周围的同行们,就可以发现,这两类记者不仅是  相似文献   

13.
记者的法律素养记者的职业素养,涉及政治素养、法律素养、专业素养、道德素养等多个方面.多年的从业经历中,笔者切身感受到多数记者的法律素养明显缺位.在具体的新闻采访中,很多记者对法律法规一知半解,只有到了关键时刻才去“临阵磨枪”.然而,与其他知识相比,法律知识具备一定的“专业门槛”,临时恶补极有可能造成对法律知识的误解、曲解.特别是面对一些悲情题材,记者在介入案件时,缺乏相关法律知识,往往会出现“媒介审判”,在法院审理前预先给案件“定性”,给案件审理带来较大的舆论压力,最终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因此,作为新闻报道主体的记者,为了更好地行使舆论监督的权利,也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必须提高自己的法律素养.  相似文献   

14.
新闻记者是公众的代言人,是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者。不具备必要的法律素养,就不能写出深刻的新闻报道,就不能担当好公众代言人的"角色"。记者需要具备法律素养,这是记者的社会责任使然。记者的法律素养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无论是对记者的新闻生命、对所在媒体良好形象的塑造,还是对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随着媒介竞争的日益激烈和受众需求的日趋多样化,新闻报道的手段也不断丰富,特别是在进行新闻舆论监督时,乔装暗访、偷拍偷录等隐性采访手段,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即诸如此类隐性采访手段的运用是否合乎法律规范,具体操作过程中是否应当有所节制。不久前,就有湖南某电视台派出俊男“勾引”女青年,以测试其对爱情是否忠贞而惹出纠纷。记者的新闻作品侵权固然要承担法律责任,记者因自己的采访方式不当也可能诱发争议,甚至会闹上法庭。为了规范记者的采访行为,避免不必要的新闻诉讼,…  相似文献   

16.
记者的权利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记者作为公民所享有的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的一切权利;另一部分是记者从事新闻工作所享有的权利.在这种权利结构中,前者是基本权利,后者为职业权利,后者是以前者为基础和前提的.人身权是宪法和法律明文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记者自然应当享有.如果记者不享有人身权利,则其职业权利将成为空中楼阁而无法实现.在新闻采访活动中,记者的人身权利最容易、最经常地被人侵害,而且记者的人身权较之一般公民的人身权有其特殊性.因此,对记者的人身权进行探讨,大有必要.  相似文献   

17.
市长和记者     
1984年1月4日,天津市市长李瑞环在市政府举行的记者联欢会上,总结了全市一年的工作之后,热情洋溢地赞扬了新闻宣传单位。他说:报纸、电台和宣传部门,传达了党和政府的意图,反映了群众的意见和要求,表扬了好人好事,总结了典型经验,批评、揭发、纠正了一些不良倾向,介绍了兄弟省市的好做法;通过宣传报道,振奋了全市人民的精神,推动了各项工作,起了许多部门、许多单位所不能起到的作用;充分发挥宣传报道的作用,成了市委、市政府搞好工作的非常重要的方法,一项大的措施。他还向新闻宣传部门的同志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感谢!  相似文献   

18.
记者和书记     
去年12月15日,是前西安市委书记丛一平同志的八十寿辰,也是他参加革命六十年有纪念意义的日子,他把自己一生积攒的十万元捐给了“希望工程”。我敬重他的革命情怀和高尚人格。特写此文贺之。1964年我大学毕业后,分到西安晚报当记者。一进报社.一个赫然的名字灌入我的脑际——丛一平。丛一平同志当时是中共西安市委专职常委,分管文教宣传口的工作。报社的老同志都交口称赞他的水平、魄力和人品.我真想早日看到他的风采。1965年夏季的一天,报社领导着我去到丛一平那里审稿.我未找秘书直接推开了他的门。他戴着一幅金边近视眼镜.正在…  相似文献   

19.
最近从报上看到一条记载 ,觉得很有意思 ,因为是与记者有关的。记载的是曾经任过辽宁省委书记的任仲夷同志的事。任仲夷说 ,他了解情况 ,主要靠两条道 :一是职能部门 ,一是记者。他认为新闻记者反映情况往往比职能部门更敏锐、更真实、更生动。他有时不打招呼就到报社和编辑记者聊天。这样既了解了情况 ,又把自己的宣传意图渗透一些 ;平等讨论 ,不说“必须”如何 ,“应当”如何。这是一位多么通情达理而又具有领导艺术的省委书记啊!像他这样指导新闻工作 ,比宣传部门发几个指示有力量得多。有的领导干部 ,口头上也说重视新闻工作 ,而在行动…  相似文献   

20.
记者和学者     
记者和学者十几年前,就有人提出这样的命题:记者有三种,一种是新闻型记者,一种是文学型记者,一种是学者型记者。而且说,在现代化建设时期,尤其应该提倡做学者型记者。这种说法似乎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我认为,应该提倡做学者型记者。学者型记者,无非是提倡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