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莹 《青年记者》2006,(9):75-75
在传媒业竞争高度激烈的美国,越来越多的受众厌倦了传统媒体那种循规蹈矩的样式,一位杂志的主编曾抱怨:“所有的报纸看起来都一样,一样的格式,一样的字体,一样抱怨着当地事务的专栏,一样的性爱建议,一样为5000字封面故事留下的空间,连报社的工作人员都是一样的……”那种自上而下集中式的传统媒体传播模式正在经受考验。在美国,由“我”来提供信息,由“我”来设置“报道议程”,以“我”为主体进行传播的多种个性化媒体形式如雨后春笋般萌芽和生长,并且拥有了自己忠实的拥趸。■博客越来越多新闻博客出现。其中,有些博客是传统媒体的记者,他…  相似文献   

2.
声音     
《网络传播》2010,(9):65-65
“因为有微博,看到的负面消息增多,自己的抱怨也增多,有那么多东西我们都不再信任!不过从今天起不再抱怨,虽然有那幺多的不再信任,但至少我们还可以总结出有哪些是我们一直相信的,就象堵车的道路多了,电台就报没堵的路一样。我还相信母爱,还相信我太太对我的爱,你呢?能把你相信的东西贴出来吗?——Frost&Sullivan 中国区总裁 王煜全新浪微博  相似文献   

3.
试论图书馆工作中的读者抱怨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读者不满意所导致的“读者抱怨”作为切入点,分析“读者抱怨”产生的原因及其表现形式以及“读者抱怨”行为的特点,使图书馆的管理者在对“读者抱怨”充分解读和掌握的前提下,更好地为读者服务,从而在本质上达到让读者满意.  相似文献   

4.
唐子 《档案管理》2005,(4):91-91
应该说,我和我的许多同学都是沾“扩招”的光才有机会读大学的。但是我和他们却都抱怨不已。如果不是高考发挥不好,如果不是志愿填报不当,怎么说也不至于被“扩招”进这么一所“二三流学校”。  相似文献   

5.
前一段时间,一些同志对报刊宣传颇多责难。其中说得最多的,就是“片面性”。什么“只讲民主,不讲集中”啦,“只讲物质鼓励,不讲思想政治教育”啦,“只讲生产队自主权,不讲国家统一计划”啦。稍客气一点的,则抱怨“民主讲多了,集中讲少了”,“物质鼓励讲多了,思想政治教育讲少了”,如此等等。对于这种责难和抱怨,很有必要进行一番研究。报刊宣传中有没有片面性呢?有的。在一篇文章,一篇报道中,强调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而忽略了问题的另一面。这种情况,是存在的。应当认真对待,努力防止和避免。但是,党的三中全会以来,就整个报刊宣传的倾向来说,我以为并不存在所谓“片面性”的问题,倒是提出这种批评的同志,混淆了片面性和重点论  相似文献   

6.
我常遇到一些刚从事新闻写作的同志,他们写的稿子象封建时代的姑娘那样羞涩怕人;他们偷偷地写,“秘密”地寄,结果,篇篇如石落大海。此时,他们又抱怨编辑“不识货”了。当初,我写稿时就吃了这方面的亏,对自己写的稿子除本人和编辑看外,别人连个“气”也闻不到。后来有位颇有名气的老通讯员到我家玩,非要看看我的稿子不行。恰巧我刚写了一篇《粉笔虽小获利多》的稿,  相似文献   

7.
不少同行抱怨:上稿难!何因?“不适应性”是其中的原因之一。我的体会是:加紧学习,掌握多种采访报道手段,成为新闻报道的“多面手”。主要是,必须做到“三会”。会摄影。会摄影并不是指会“按按快门”。1993年,我靠一架 DF 相  相似文献   

8.
我在担任职业发展顾问时,有很多的顾客都向我抱怨“不知道自己的方向在哪里”。举个例子,有一位顾客非常苦恼地向我倾诉:  相似文献   

9.
岁末年底,报纸上“送温暖”报道渐渐多了起来。但我发现,多年来,“送温暖”照片似乎都是一个样子:“送温暖”的领导一手端着慰问物品,面向镜头,一脸笑意,作深情慰问状。而被慰问者双手捧着慰问物品,感激地看着领导。照片中,领导大都是“正面形象”,而被慰问者多是“侧面形象”。我就禁不住想,“送温暖”的照片为啥年年一样?记者们为什么就不能换个角度呢?记者可能会抱怨:拍摄“送温暖”照片,多是奉命行事,而且往往要“突出领导”,也只能那样拍。但是为什么每张照片都拍成那个样子呢?这一是记者有了固定思维模式,虽然镜头里的人不一样,但也不…  相似文献   

10.
时下报刊上许多文章棱角不多,特别是批评稿“犹抱琵琶”,“某地”、“某人”的,透明度极低。谈及于此,许多读者总是抱怨“编辑、记者胆子太小”。而我,则断定这些读者多半不是编辑。编辑大抵都知道,许多时候,记者的胆子很大,批评起来有名有姓的,甚至喜欢“打老虎”, 而不是“打老鼠”;编辑的胆子也不小,“斧正”时小心翼翼的,生怕大斧伤着这类筋骨。是因为从墨写到铅印必须“过五关”的通例,每过一关磨一磨,到了总编辑那里便磨得平平整整了。  相似文献   

11.
我发现思维很容易被已有的优秀作品所左右,创新说到底就是一种思维的较量,这个过程是何等的艰难。我想,长期从事摄影创作实践的人们一定也都深有体会。每届全国影展,评委们总是抱怨“一窝蜂”的作品太多;上届喇嘛题材获了奖,这届就是密密麻麻的一片金黄色调,上届群鱼“狂舞”获金牌,这届就是没完没了的“围捕”。题材的重复和技法上的少创新、多模仿几乎成了通病。  相似文献   

12.
与足球争宠     
女友恶狠狠向我抱怨:“这日子没法过了。”难得一个大好周末,阳光正好,她在网上搜索了周边游的线路,男人却说:我已经和朋友约好了,去酒吧看球……  相似文献   

13.
《采写编》编辑部石家庄日报社联合举办“改进会议和领导人活动报道”有奖征文 广大读者和地方党报的报人,常抱怨领导同志的公务报道太多,人们不爱看。这是事实,但只说了一面。我说,领导干部的新闻报道有多的一面,也有少的一面。多者,缺乏价值的“炒官”新闻太多了;少者,真正有新闻价值的太少了。  相似文献   

14.
上海文化出版社集“文学、艺术、生活、体育、娱乐”之大成的“五角丛书”,广闻博录、价廉物美,深受读者欢迎。为了孩子,我也有选择地买了几种。忽一日,小儿擎着“五角丛书精选本”之一的《80年代世界之最》,抱怨说:“爸爸,您买的什么破书,连牛皮都不会吹,害我出洋相。”我忙问怎么回事?小儿不  相似文献   

15.
去年11月,北京卖冬贮大白菜的时候,我听到有的读者说:“报纸老早就吹,今年大白菜又好又多,还不限量。哼,听着舒坦,实际呀,谁信谁上当。你们报社的人怎能那么亏心哪?”我听了这些话,以为是牢骚,没有在意。 5日那天,我母亲也对我抱怨开了:“你说的今年买菜甭着急吧,明儿你去买买试试。反正我是站不了那个队!”邻居大妈更绘声绘色地说:“我昨儿下午从两点钟排到黑,站得腰酸腿疼,好容易差两人就排到了,可是没菜了。多倒霉!”  相似文献   

16.
“男人除了感情之外可以修好任何的东西。”当地的男人在填男性压力调查表格的时候,一个女人这么抱怨说。他的男人加入到了我们的讨论之中,他表示同意。“当戴安娜泪流满面或充满恐惧的时候,我就会变得比她更加不安。”为什么呢?“因为我觉得我必须使事情好转起来。而当我不能的时候,我就感到很沮丧。当我不能的时候,我觉得我辜负了她。”  相似文献   

17.
幽默     
《大观周刊》2010,(33):50-50
他她篇 检讨 莉莉拿着一叠账单向丈夫抱怨说:“都怪你月初大吃大喝,现在没钱了。这房租、水电费、煤气费……怎么付?” “都怪我不好.我的毛病是:有钱就要花。”丈夫作了一番检讨,见莉莉消了气.又补充了一句.“而你的毛病是:没有钱也要花。”  相似文献   

18.
新闻写多了,难免有种"疲惫感"。年年工作相似,生活一样,好像新闻也差不多,写得没劲,可以"复制"了。我认识不少通讯员,就有这种抱怨。他们觉得平静的生活没有新闻,写出的稿件质量可想而知。怎样才能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挖掘新闻,从看似平凡的生活中捕捉“新意”,用“新”来带动时效、精练和报道质量,令人深思。在这里,笔者想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9.
明天好好活     
“这世界好无聊/任何事情都枯燥/我不甘被世俗浸泡/我要逃要逃。”我每天都要这样大呼小叫,不安的灵魂带着不安的心来回奔跑。每天都想大叫几声再踹上几脚,最后再加一句:“这日子真的受不了。” 我唠叨够了,我发泄完了,我还是我。然后我难得地静坐下来,我在思索。 曾几何时,我学会了只会一味地抱怨?曾几何时我如此大意地把自己放纵?曾几何时,我学会了编织借口制造谎言?又曾几何时,我变得如此不堪一击如此多愁善感?…… 抱怨的时候忘了默默无闻的老师;无聊的时候忘了刻苦认真的同学;玩的时候忘了自己;闹的时候忘了时间。 …  相似文献   

20.
几个月前,我看到一张小报上登了这样一条标题——《我看“职称英语统考”这东东》。初见“东东”一词,如入五里雾中,全然不知其为何物.尽管我已经吃了许多年的文字饭。看罢文章.方知这“东东”乃“东西”之意。于是我断定这是笔误.甚至抱怨那些编辑、校对怎么连标题上的错字也没有看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