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铁钧 《新闻世界》2007,(8):M0002-M0002
一群年轻人到处寻找快乐,却遇到许多烦恼、忧愁和痛苦。他们向苏格拉底请教,快乐到底在哪里?  相似文献   

2.
《出版参考》2008,(4):28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不能见容于希腊的民主政体,被判服毒处死。行刑前,苏格拉底面色从容,平静地对他的悲痛欲绝的学生们说:“你们去生.我去死,到底何者为佳,只有神灵知道。”当毒药进入他那颗伟大的心脏.他对在侧的学生说:“克里托,我还欠医神阿斯克勒庇俄斯一只公鸡.你会记住把这债还了吗?”这句看似平淡的话就是苏格拉底最后的遗嘱。苏格拉底用给医神献祭的方式告诉人们:人生就是一场疾病,死了,病也就好了。对苏格拉底来说.他不是正在进入死亡,而是正在进入生命,一种“更加丰富的生命”。  相似文献   

3.
郑璐淳 《大观周刊》2012,(18):18-18,15
中国的传统哲学的主导思想是孔子的儒家思想,而西方经典的学院派哲学的鼻祖则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他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将“集中于对物质与自然现象之理则的确定,转入人生事务、道德问题及人论问题研究的哲学家”。这两位伟大的思想巨匠不但自身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他们各自留下的分支庞杂的学派更像是树根一样,穿进了民族思想的最深处。从20 世纪下半叶开始,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国的和西方的文化是几乎同时诞生和发展的,两者之间存在着共时的对应关系。根据这样的认识,人们把孔子和苏格拉底作为这两个伟大文化传统的代表人物,比较他们思想的异同。孔子和苏格拉底由于社会背景、历史、政治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使他们的哲学思想呈现出独自的特点。本文拟从哲学角度来比较孔子和苏格拉底。  相似文献   

4.
李致 《新闻世界》2012,(6):242-243
苏格拉底之死作为历史上最具争议的事件之一,几千年来受到了无数的关注与探究。本文从苏格拉底被处死的原因、为何会从容殉道和死后带来的巨大影响这三个方面来解读苏格拉底之死。  相似文献   

5.
人类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总是在做两件事情,一是认识客观世界的现象、本质、规律;二是尽力追求自我完善和发展。人类用上火,于是文明开始了。我更愿意接受另外一种观点:文明总是与水相伴。1973年至1974年,英国出版的《大英百科全书》解释“文明”一词为:一种先进民族在生活或某一历史阶段中显示出来的特征之总和。  相似文献   

6.
赵玄 《大观周刊》2011,(49):18-18
结合苏格拉底之死的史实,浅析其伦理道德现,并将之归结为两个层面的高度统一:城邦之善与灵魂之善。  相似文献   

7.
苏格拉底一生智慧,他谦逊真诚奉献的高贵品质值得任何一个教育者学习。在现代教育教学中,可适当借鉴苏格拉底引导学生的问答方式,提问不追寻问题的答案,而当作一个助学生寻找并接近真理的过程,既现代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必须互动,不可单单教育者占主体地位,受教育者可以胜任重要的部分主体。  相似文献   

8.
苏格拉底之前的古希腊在神话政治观念的孕育中产生了政治哲学的萌芽思想,当时政治哲学的主题是关注公共政治生活方式问题。前苏格拉底政治哲学萌芽思想是在特点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体现在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等早期自然哲学家的思想中,为古希腊政治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网络是否会扼杀书籍?在雨果笔下,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弗罗洛曾右手指着一本摊开的拉丁文《保罗书信集注》,左手指着黄昏时分的圣母院,满怀忧伤地说道:“不幸,这一个将要扼杀另一个。”如果说,书籍在西方中世纪末期曾经抢了一度被视为“石砌的圣经”的教堂的风头,那么,在全球化的今天,书籍是否也面临被看来无所不能的网络所取代的隐患?  相似文献   

10.
陈启华 《声屏世界》2007,(11):23-24
什么是苏格拉底辩论法 “苏格拉底辩论法”简单来说就是与人辩论时,对于对方原先不同意的观点,不是直接进行反驳,指出其错误,而是先提出一些对方认同但又无法进行反驳的观点或事实,连续不断地获得对方的同意、承认,到最后,使反对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在数分钟前还坚决否认的结论。如在柏拉图所著《游叙弗伦》一文中曾有这样的记述——  相似文献   

11.
苏格拉底的以对话唤醒学生的教育思想,源于他对文字这一新技艺给人的思维和心理结构以及口耳相传的教育传统带来挑战的忧思,在苏格拉底那里,文字对教育的最大危害是使鲜活的教育不在。言语对话和交流则是抵制文字对教育带来的毒性的重要武器,教育应充分运用这一重要武器,如此才能让学生抵达真实本身。  相似文献   

12.
郝伟 《大观周刊》2011,(17):35-36
关于“智慧”观念,从古至今中西方都有着不同的理解,并对各自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以中西方两位具有代表性的思想家的观点为线索,串连和对比了几千年来两种文明下的“智慧”观念。墨子和苏格拉底分别提出了自己眼中的“智慧”,其意义不可估量。本文借“智慧”观念的同与不同,来对比中西方思想各自的发展与成就。  相似文献   

13.
年轻的光绪死在了慈禧之前,两人之死相差仅一日,这让人们对光绪的死生出了种种猜疑。光绪之死到底是何缘故?这成了清末最大的一桩历史疑案。  相似文献   

14.
毕竟 《青年记者》2006,(8):26-27
生活在同一时代的孔子(公元前551-479年)与苏格拉底(公元前469-399年),分别代表了中国和西方化的源头.他们都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一个是中国的圣,一个是西方的智一个是中国人的"至圣先师",一个被奉为西方人的“导师”.他们的思想分别决定了东西方化的走向,两人至今尚为世人称颂不已.  相似文献   

15.
尚昊 《青年记者》2012,(1):53-54
《娱乐至死》是对电视时代的探究和哀悼:印刷术时代步入没落,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一切文化内容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而且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作者这样说道.  相似文献   

16.
选择死亡     
老年痴呆症发展到一定阶段,我们所熟悉的人实际上就已经“不在”了。如果患者不想在这种状态下生活,那保留一具躯壳又有什么用?任何医疗系统资源都非常有限,应该用于提供患者所希望的或患者能够受益的治疗上“我将在今天中午前后结束自已的生命。现在是时候了。”在线发帖说这话的,是居住在加拿大的新西兰人、85岁的吉莉安·贝内特,之后她解释了做此决定的理由。贝内特得知自己患有痴呆症3年了。今年8月,病情已经发展到,照她自己的话讲,“近乎丧失自我的程度。”  相似文献   

17.
邹举 《新闻知识》2004,(4):23-25
轰动全国的沈阳黑社会“刘涌案”可谓一波三折:刘涌先被辽宁省铁岭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处死刑:1年零4个月后,又被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二审改判死缓。据说,这其中一些法律专家的“意见书”起了很大的作用。但二审结果引起社会一片哗然,公众质疑声不断。在此情形下,才有了最高人民法院对此案的提审,重新判处刘涌死刑。有人因此欢呼提审结果是舆论的胜利,是公众舆论战胜了专家的意见。  相似文献   

18.
第欧根尼:好好活着,因为我们会死很久……他(第欧根尼)认为除了自然的需要必须满足外,其他任何东西,包括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都是不自然的、无足轻重的。他强调禁欲主义的自我满足,鼓励放弃舒适环境,做一个苦行主义的身体力行者。他拜苏格拉底的弟子安提斯泰尼为师,以身作则发扬了老师的"犬儒哲学",试图颠覆一切传统价值。他从不介意别人称呼他为"狗",他甚至高呼"像狗一样活着"。人们把他  相似文献   

19.
20.
体裁选择与主题意义河北省广电厅姚丹1997年3月19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以《怎么能这样卖养老保险)为题,对广西灵川县一些基层组织不注意工作方法,不注意老百姓的情感,强迫农民买养老保险的现象进行了“访炎”。20多分钟的节目中包含着详实的采访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