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本间性理论强调的是文本之间存在相互指涉的关联性。在文本间性理论视阈下,分析文本间性理论与翻译的关系,探讨林语堂文化翻译态度及其文本间性翻译理念,对林语堂作品中的文化翻译进行互文性分析,并指出林语堂作为译者,既充分认识到文化翻译的文本间性特点,又采取了适当的翻译策略来传递文本间的互文契合。  相似文献   

2.
中国英语是中西方跨文化交流和融会的产物。我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语言学家林语堂的作品中存在大量的中国英语。他的中国英语是间性文化思维的反映。因此,对他的中国英语进行整理和评析,探究其文化间性思维在翻译中的体现,能够获得更广阔的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3.
实践证明,从本质意义上来说,翻译的过程不仅仅是语言相互转换的过程,更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传输、交流过程,翻译已经具备跨文化交际行为的性质和"文化间性"功能。以《吾国与吾民》的翻译为例,分析"间性"思想在文中的应用,探究文化间性在翻译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林语堂翻译文本的文化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翻译文本的评价,传统译论主要致力于两种文本的比较,分析翻译手法,体会翻译的效果,这种注重文本内因素的做法往往使不同的评论者对同一泽本得出不同、甚至相反的结论。文化翻译理论舍弃了文本语境,而是把文本的评价纳入一个部民体的文化语境之中,从跨文化交流的效果来评判翻译文本的得失,根据关的理论,分析和总结林语堂翻译之本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5.
诗歌翻译并不是简单的诗的内容的文白互译,更多的是对诗歌内容与情感的重新梳理,教会学生翻译诗歌,对于学生真正理解诗歌的情感有很大的帮助。笔者结合自身阅读诗歌的经验和教学实践,从易学实用的角度做了一些探析和归纳。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典诗歌格律在翻译中的传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诗歌翻译中为了更好地再现原作的神韵风貌,以格律形式表现出来的音韵美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中英文传统诗歌在格律上是大相径庭的,那么要在译诗中表现中国诗词的音乐美无疑存在很大困难。该文从中英诗歌共同的表现手法入手,对它们在分行、用韵、平仄以及步格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中国古典诗歌格律在翻译中的传达问题。  相似文献   

7.
基于快文化翻译作品而言,其可读性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翻译理念即为其中影响最为深刻的一种影响因素。林语堂快文化翻译作品强调"间性",并将其视作主导思想,在加快异质文化交融的基础上,提升翻译作品的可读性。文章选择"间性"视角评价林语堂跨文化翻译作品的可读性,首先介绍"间性"基本内涵、跨文化翻译和"间性"的关系,接着介绍跨文化翻译作品体现出的可读性,最后重点分析"间性"视域下的林语堂跨文化翻译作品体现出的可读性,期待通过重新审视"间性"视域下的林语堂跨文化翻译作品体现出的可读性,对日后加强跨文化翻译作品的可读性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8.
汪苹芳 《考试周刊》2010,(43):31-32
意象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灵魂,也是古诗的审美评价标准。在汉诗英译过程中用英语进行再创造,重现原诗的意象美是文学翻译工作者在实践中的不懈追求,本文探讨了诗歌意象的涵义和美学特征,再从构成审美心理三要素的角度来分析意象的传译问题,旨在为诗歌翻译批评提供可资借鉴的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霍姆斯的诗歌翻译理论涉及可译性、译者条件和翻泽策略等诸多方面.本文意在以霍氏的五篇相关论文为根据,对其涛歌翻译理论进行较为全面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从文化意象与动态顺应论的内涵来看,古典诗歌中文化意象的翻译与动态顺应论高度契合。在结合古典诗歌中文化意象翻译实例,探讨了动态顺应在菊花意象翻译中的应用。研究指出译者在翻译菊花文化所表达的隐逸与道德象征意义时为顺应目的语的语言和环境,将原文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  相似文献   

11.
林语堂的一生创作翻译了大量反映中国文化的作品,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东西融合的双重文化身份和当时东西方不平等的文化势力,使得林语堂在创作翻译的过程中受到了两种文化观的影响.本文从跨文化的角度来解析翻译作品和译者的文化观之间的互文关系,试图找到林语堂翻译作品中文化观的具体表现,以期为研究林语堂及其作品提供新的思路,引发该领域更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概而言之,翻译策略可划归为异化和归化两大范畴,它们构成一个连续体。影响翻译策略选择的众多因素的存在揭示了翻译的间性。翻译不是单主体性、单间性的活动,译者对某种翻译策略的选择实质是翻译的主体间性、文本间性、文化间性等间性交流对话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钟慧连 《海外英语》2013,(4X):140-141
翻译的主体间性是指各翻译主体在翻译活动中相互交往所形成的内在关系。在翻译活动中,只有相互作用的主体(译者、原作者和读者)平等交流和对话,才会取得成功的翻译。该文通过对林语堂先生所著Moment in Peking的三个中译本进行比较,具体论述了翻译活动中三个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4.
语言象似性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对索绪尔的语言符号任意性的挑战和补充。在各种文学体裁中,诗歌的象似性特点最为突出。把象似理论运用到诗歌翻译中,探讨诗歌的象似性翻译观,以期对诗歌的翻译研究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5.
文化适应性是文学翻译的一个重要概念。不同的语言,因其不同的语言习惯,在翻译过程中必然要充分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接受性,以达到准确顺利传递信息之目的。在遵循文化适应性原则的基础上,采取灵活稳妥的办法处理翻译问题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本文就一篇英诗的两种译本进行比较分析,来说明文化适应性是如何实现的。  相似文献   

16.
林语堂是一位跨东西方文化、中西合璧的文化大师,对中英两种语言精辟的掌握和对中西文化的深谙令他在翻译中游刃有余。林语堂的翻译思想与其翻译目的及其人生态度紧密相关,而译本的目的决定翻译的方法和策略,为了达到向西方人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他有选择、有策略地向西方读者译介了中国经典文化,采取了直译、意译和音译相结合的翻译方法,归化和异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7.
本文审视了互文性与诗歌翻译的关系,着重剖析了互文性产生的原因。不仅仅是文本间的关系,更为重要的是两种语言转换之间所涉及的诸多因素导致了互文性的产生,这对于我们在翻译诗歌中相似的词时大有帮助,而且对于理解原文本作者的时代背景、个人情感等都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8.
古典诗歌中有些可以译,有些不可以译,不能一概而论。作者试图从诗歌意境的角度,包括诗歌的多层次、诗歌的模糊美以及诗歌中典故与比喻等方面来阐明:诗人以隐晦的笔触表现一种微妙复杂感情的古典诗歌,要通过翻译恰当地再现其意境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19.
文化图式指的是关于文本以外的文化背景知识的结构性知识。文章在介绍图式与图式理论的基础上,阐释了文化图式在诗歌翻译中的重要性,并详细论述了完全对应法、交叉整合法和零对应法三种翻译策略在诗歌文化图式翻译中的应用,旨在寻求更有效的文化图式翻译途径。  相似文献   

20.
易经 《零陵学院学报》2003,24(2):150-153
列举并评析了五位学大师对“诗的可泽性”这一问题的观点。接着分析四个失败的译例,说明我国古诗英译的艰巨性。然后、通过对四例我国古诗英泽的典范的赏析,从实践上证明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的可行性。最后简要总结了译诗的方法和目标、阐述了我们的“诗可译”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