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从冷战背景下国际权力斗争博弈的视角,着力剖析上世纪中叶中印关系由蜜月走向冲突的原因。刚刚获得民族独立的印度基于其安全利益及国家发展的考量,需发展对华友好关系。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出于美苏对抗的战略考量,着手改善印美关系。特别在1959年西藏叛乱之后,美国加大了对印度的援助,在中印边界问题上偏袒印度,并进而挑动印度与中国对抗,印度在寻求和接受美国援助的过程中,逐步接受了美国人灌输的"中国是印度最大的潜在安全威胁"这一观念。与此同时,伴随中苏关系逐步恶化,苏联稳步发展同印度的关系,加大对印援助,并在中印边界冲突中以"中立"为幌子向印度提供军援。在美、苏的怂恿和偏坦下,印度有恃无恐地发动了对中印边界地区的武装挑衅,并进而升级为边界武装冲突。  相似文献   

2.
中印边界问题由来已久,出于地缘政治和安全战略考虑,独立后的印度继承了英印殖民主义者的做法,推行所谓的“前进政策”,谋求把的西藏变成“缓冲国”。印方传统的战略思维模式和强加于人的做法致使中印边界问题长期无法得到妥善解决,并成为制约两国关系发展的重要因素,国际形势的变化促使印度重新评估其安全战略,但从实践来看,其安全战略和军事战略并未从根本上摆脱传统思维模式的羁绊。  相似文献   

3.
中国与印度互为重要邻邦。关注和研究中印关系,不仅在于稳定周边、合作发展之需,也是中印两国在发展中面对的共同挑战。政治上的不互信、经济摩擦问题严重、军事冲突不断以及两国媒体民众间的敌对情绪上升表现出中印战略互信处于缺失状态。导致中印战略互信缺失,既有历史上的边界争端和西藏问题,又有现实方面的安全环境问题和能源来源等因素。因此,我们在妥善处理边界问题与西藏问题的同时,要尽量减少中印之间的猜疑与误解,在能源方面展开交流与合作,促进中印战略互信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上海五国机制"是处理国家间边界问题的成功典范,对中印边界问题和西藏问题的妥善解决具有借鉴作用,上海合作组织是发展新型国家关系的样板,对中印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具有深远影响,对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全面发展中印关系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边界具有构建国家身份、维护国家主权与安全、沟通国家间交往等功能,这些功能在不同时期其价值体现各有侧重。中印建交后,印度一方面与中国发展友好关系,但另一方面,从构建民族国家身份和国家安全战略考虑,印度在边界问题上态度强硬,频频采取单边主义行动,严重威胁中国国家主权与安全,由此导致边界冲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中印两国经济改革的深入,边界传统意义上的军事功能削弱,政治功能淡化,经贸交流功能突出,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印关系的缓和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朝鲜战争期间印度对华政策与其大国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独立前夕,印度就确立了大国战略,立志要成为有影响的世界大国。朝鲜战争期间,在对华关系上,印度实施了两面政策,但其主流是友好的。印度担心中国的发展和强大将成为其通向大国之路的绊脚石,对中国不时保持警惕,这就决定了此间印度对华不友好的一面。但基于中国在其对外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它一些原因,印度又不敢过分激怒中国,最终采取了较为现实的对华政策。这就使中印友好的大局得以维持。  相似文献   

7.
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中印之间的边境问题一直没有解决,自1962年印度挑起的那场中印边境战争后,此问题被搁置了一段时间.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印之间就边界问题又进行了一系列谈判,但是印度并无诚意,并且一昧地在此问题上制造麻烦,以致双方根本就没有达成任何一致.从头至尾,印度在此问题上的所作所为并不光彩.  相似文献   

8.
中印地缘政治冲突的根源主要在于印度把中国看成了战略上的竞争对手和防范对象.印度是个具有浓厚大国思想的国家,地区霸权思想始终贯穿于印度的南亚政策之中.西藏问题,中印边界的争端,中巴关系的接近,印度海洋战略与动向问题,中印两国国家发展与现实地缘战略冲突问题等成为中印两国关系中不同层面的制约因素.但是,中印关系仍然在一定程度有着稳定和改善的条件,两国在地缘政治战略上有合作基础.  相似文献   

9.
冷战结束以来,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以及国内形势发展的需要,印度改变了冷战时时华的僵硬政策,实行对华友好政策,中印关系得到了全面发展.但是,由于中国综合国力的迅速发展以及中印两国之间还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印度对中国仍心存疑虑,在发展对华友好的同时并没有放弃对中国的防范.因此,冷战后的印度对华政策仍具有两面性.  相似文献   

10.
中印、中缅边界划分问题是新中国边界谈判实践中最有代表性的两个特例,中印边界的划分至今悬而未决,而中缅边界的划分早已成为中外边界谈判的楷模。本文以个案研究、比较分析的方法来剖析中印边界问题解决过程中的若干因素,以求探索出影响中印边界问题解决的深层次原因,从而加深对该问题的认识,推动中印边界问题解决的进程。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崛起的背景下,美国强化遏制了中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印度面对亚太格局的变动和中印同时崛起的现状,其对华外交中竞争的一面凸显。印度与越南都有借助对方力量制衡中国,扩大地缘政治和经济影响力的迫切愿望,双方在许多方面存在共同利益并在政治、经济、安保等领域加强了合作。  相似文献   

12.
曲折发展的中印关系--纪念中印建交55周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印两国关系在55年的发展历程中,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历史上,边界问题、西藏问题、中印巴关系以及大国因素的影响等是制约中印关系发展的因素.当前,两国在政治外交领域存在许多相似的立场和共同的战略利益,这是两国关系稳定发展的基础.今后一个时期,中印两国战略利益的重合将大于分歧,这一点决定了两国走向合作友好的可能性将远远大于冲突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2005年4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访南亚4国,其中印度之行尤为世人所关注。此次出行的重要成果主要有三大方面:第一,中印两国政府签署了联合声明,宣布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第二,双方签署了解决边界问题的政治指导原则的协定,标志着中印边界谈判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第三,双方通过了全面经贸合作五年规划,目标是使双边贸易额在2008年达到200亿美元,2010年达到300亿美元。作为我国西南方向的近邻,对其综合国力的研究与我国对外关系  相似文献   

14.
冷战结束后印度对中国的战略认知不断深入.这种战略认知的不断深入不仅是印度顺应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的选择,更是两国互动加强以及认识加深的必然结果.印度对华战略的不信任致使中印关系面临诸多困境,印度对华战略认知也不可能发生根本变化.双方应坚持合作为主,捐弃前嫌,实现“共赢”.  相似文献   

15.
冷战后中印关系的特点与态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结束后,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中印实行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改革、中印关系被提升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层次。中印关系体现为大国关系、邻国关系、发展中国家关系等特点并被赋予新的内涵。中印关系的三个关键问题是西藏问题、边界问题、经贸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6.
院校发展视野中的中印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校的重要使命,更是高校在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重大发展战略。印度科技发展和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为世界所关注,中印高等教育发展具有一定的可比性。文章阐述了创新型人才培养与院校发展的关系,分析了印度高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梳理了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的探索进程,并对中印两国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当今中国与印度经济发展、信息技术发展之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印两国在经济发展、信息技术发展等层面上各有长短。中国目前总体上占有一定的优势,但印度也有一些突出的特点,并且展示出强劲的势头。中印两国在21世纪的发展将对世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基于多案例研究法,以中印各三家顶级软件外包企业为典型案例,从发展历程、规模、市场分布、发展战略、技术能力、营销能力以及人员素质等角度探讨中印软件外包公司之间的差异。比较可见,中国软件外包企业正在执行和印度企业类似的战略,近年来发展较快,但跟印度企业相比,仍存在比较明显的劣势。本文最后就提高中国软件外包企业的企业特定优势提出了五条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背景资料】材料一中印边界问题特别代表第三次会晤于2004年7月26日至27日在新德里举行。7月27日,中方特别代表、外交部副部长戴秉国拜会了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和外交部长纳特瓦尔·辛格,并向曼莫汉·辛格总理转交了温家宝总理的信。此前,戴秉国与印方特别代表、国家安全顾问迪克希特在友好、合作和建设性的气氛中举行了会晤。双方同意,下次特别代表会晤将在双方方便的时候在北京举行。材料二中印边界问题不应成为两国发展其他双边领域关系的障碍,而应通过和平谈判加以解决。本次会晤有助于进一步维护中印边境实控线地区的和平与安宁,为边…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中印文化交流的扩大,青藏地区作为中印交流的重要通道,凸现了文化安全与国家安全方面的独特性和复杂性。本文以中印交流为背景,从研讨印度的地缘政治和文化战略角度出发,分析印度的对西藏政策与青藏地区的文化安全及国土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