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儒法治国思想的异路与互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儒家和法家政治法律思想差异代表了中国先秦时期治国方略的不同路向,形成了德治主义与法治主义的不同传统,并奠定了儒法互补的基本格局。儒法互补在历史上经历了汉代和唐代两次高潮,逐步实现了双向互补,自汉以来,历代统治都深谙儒法两家间会通嫁接的真谛,奉行外儒内法,霸王道杂之的治国之术。离开了儒法互补,就无从把握和理解中国传统治国模式的深层结构和特质。  相似文献   

2.
开中国近代中西文化比较之滥觞的严复。其一生思想、尤其是晚年思想的变与不变始终引人注目又备有争议。从作为严复思想突出表现的政治观与文化观来看,晚年严复在呈现出渐趋"回归传统"的历史性表象变化(政治思想与激进主流相左;文化关注重心逐步转移)之外,更多的则是其继续进行"中西比较"的不变(政治思想内核未变、始终围绕整合、融通中西文化的主旨未变)。学贯中西的知识构成与独特经历、贯穿一生的爱国激情及其历史观"渐进主义进化论"的规定与制约等因素,共同决定了严复晚年及其一生思想变中未变,不变是主流。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形成中国思想文化两大渊源的原因分析及对儒、道两家"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解与再认识,阐述了儒、道两家思想对社会及后人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古琴文化与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孕育和发展的联系为线索,以传统音乐美学中"礼乐"思想及"和"的美学观为理论基础,论述了在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古琴艺术和以儒、道、释音乐美学思想为主体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交融性。  相似文献   

5.
李白乃中国诗歌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而且在中国传统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上,李白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在他身上,儒、侠、道、释都有体现,并获得了完美的融合.而其中侠、儒两大思想亦获得了和谐的统一,并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李白的政治历程、诗歌内容及风格来看,"援侠入儒"是李白思想性格中重要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法儒融合下的法治社会与思想政治工作,应该遵循法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的特点,充分联系法儒融合背景下的法治社会特点,有效地推动法治社会背景下的思想政治工作,探索各项优化机制和策略,进而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应有的社会机能。  相似文献   

7.
《潜书》汇集了众多的社会文化词",儒"类词便是其一。唐甄在文本中通过对"拘儒"、"鄙儒"、"浅儒"、"小儒"、"腐儒"、"懦儒"等后儒的批判,系统阐释了其修身与治天下一体、心性与事功一源、治学与为政合一的儒道文化观,充分体现了唐甄对现实社会的观察和思考。同时,加强对《潜书》"儒"类词的系统考察,不但有助于高扬传统儒道精神,启发今人关于社会责任的思考与担当,亦将进一步拓展唐甄思想研究的领域和空间。  相似文献   

8.
"孔门禅"是唐宋以来三教融通历史潮流的结晶,是金明昌时期至蒙古统一中国北方后的数十年间重要的历史文化现象。它反映了儒、佛二家的互相渗透、融契。金朝中后期是孔门禅的发轫、深化阶段。赵秉文和李纯甫是金朝"孔门禅"的中坚人物。孔门禅与文学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的互动、互融在金朝主要通过赵秉文、李纯甫的诗文创作和理论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9.
2008年秋季中国高校迎来了"90后"大学生,由于在个性特征、行为方式、理想信念上都呈现出的新特征,因此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从分析"90后"大学生的时代特征入手,提出了"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0.
藏传佛教各教派通过对印度佛教各种思想吸收、消化、剪裁,构建了各自的佛教教义思想,体现了藏传佛教思想的融通性。其中,觉囊派通过对"中观"、"空性"和"佛性"思想的独特理解,并以三者的融通为落脚点构建出了系统的教义思想体系,这是对印度佛教思想的一种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1.
秦王朝时期,虽然法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但儒家思想也对秦王朝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产生过深刻影响。儒生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群体,积极参与了秦王朝的许多重大的政治活动。儒家的伦理思想已渗透到秦王朝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对“焚书”、“坑儒”事件的再认识,更有助于全面、客观地看待儒家思想对秦王朝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思想文化的统一是秦汉时期统治者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秦王朝统治者以法家思想作为统治策略,形成了金字塔式的封建君主专制的政体格局,以法家思想独尊。秦朝的灭亡,实际上是法家思想作为统治策略的失败,汉代统治者与思想家经历了从黄老道家思想的实践到儒家思想的认同的过程,最终确立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董仲舒为代表的汉代儒家根据现实政治的需要,吸收诸子百家的思想,对原始儒家进行改造,并使儒家经学阴阳五行化,加快了秦汉思想文化统一的步伐。汉代儒学大讲阴阳灾异,加速了儒学的世俗化,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管子》中有大量的道家、法家关于"道"和"法"的论述。但不同于一般道家和法家学派的是,《管子》中的许多篇章都采用了"因道全法"的手段,将"道"与"法"两个概念相结合,以道家哲学论证、充实法家政治,为恢复天下秩序和实现齐国君主争霸的目的而出谋划策。这种道法结合的手法为韩非子所发扬,开秦汉之际诸子合流的先河,以便更好地为君主专制服务。  相似文献   

14.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来源于西方,但是包括人才培养、人才招聘、人才使用、人才激励等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早在中国先秦时期的管理思想中就有体现。作为先秦时期的著名典籍,《管子》吸收了儒、道、法、名、阴阳等各家各派的人才思想并且继承了齐文化重视人才的传统,在人才培养、人才选拔、人才任用、人才考核等方面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机制,在先秦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达到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15.
公元前221年秦吞并关东六国,建立了大一统的国家。为了加强统治,秦统治者强调用法家治国,以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然而,法家思想的局限和统一手段的不合理造成了秦朝社会思想文化领域内的冲突,这一冲突以法家思想和非法家思想,主要是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历秦朝社会之始终而存在,成为秦朝短命而亡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先秦时期,墨家是与儒家并称的“显学”。由于代表了小生产者的立场,墨家的学说长期被封建正统文化排斥打击,以致“其学几绝,其书仅存”,但它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却长期存在。墨家提出的一套系统的政治理论思想和政治革新的主张,不仅在历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进步性,而且对当今的社会经济发展和进步,也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来源于西方,但是包括人才培养、人才招聘、人才使用、人才激励等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早在中国先秦时期的管理思想中就有体现。作为先秦时期的著名典籍,《管子》吸收了儒、道、法、名、阴阳等各家各派的人才思想并且继承了齐文化重视人才的传统,在人才培养、人才选拔、人才任用、人才考核等方面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机制,在先秦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达到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18.
在汉朝最初的百年之间,统治者所采纳的统治思想大体上是从黄老思想转向阳儒阴法。这种变化既与黄老、儒家和法家三家思想各自的特点有关,也与当时的社会状况、统治者个人的特点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9.
秦从战国时期一个"国乱、兵弱而主卑"的夷狄诸侯,经商鞅变法,逐步壮大成为"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棰拊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的帝国,而后在韩非集大成的法家思想和李斯"督责之术"的影响下,大秦王朝仅二世即遭遇"一夫作难而七庙隳","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的悲惨命运。在这样的历史剧变中,法家思想无疑充当了重要角色,但是,在古代一元权力结构的社会中,"王"支配着"法",法家思想只能是王权手中的一把利器,它能富国安邦,但同时也能将一个王朝推向万丈深渊。  相似文献   

20.
儒家思想从汉初到武帝前经历过一个长期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是先秦儒家思想的继续和发展时期。虽然焚书坑儒给儒学造成了极大打击,但秦统治者并未完全放弃儒家思想,而且汉初的黄老思想中也渗透有很多儒家的观点。此外,儒学在民间的传承也从未中断。在这一时期,一些儒家学者积极地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使儒学适应了汉代现实政治的需要,取得了独尊的地位,这一切与儒家思想在汉初的积累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