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8 毫秒
1.
储春 《学语文》2008,(2):6-7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现代化教育的本质规定就是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未来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已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今天,“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发展主线”的“主体性教育思想”已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接受。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理论——主体性学习理论日益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2.
对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涉及师生的地位问题,现有“教师主体、学生客体”,“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双主体”、“学生主体”等观点。各种观点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师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教育理论界关于教育过程中师生主客体地位的争论,缘于要确定新的学生观,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相似文献   

3.
胡弼成在《大学教育科研》2008年2期撰文指出,“教”和“学“是一个过程的两个侧面,但不是两个过程。学生的”学“是教育的出发点和目的,学生是整个教育活动中的主体之一面;教师是教育实践的实施者之一,其永远处于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地位,我们没必要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否认教师足教育的主体。在教育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教育活动的行为者,二者共同构成主体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教师和学生共同构成教育过程的完整主体,既有教的一而,也有学的一面。“一面两体”构成了教育过程的唯一主体。他们协同地认识和改造着满足其需要的客体。因而,需要提倡把师生关系建立在教育主体两面之间的平等交往基础之上,把教育双方都看作是统一教育活动的两面。  相似文献   

4.
薛峰 《教学与管理》2008,(1):124-125
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呼唤着人的主体性、独立性、创造性。在这激荡的变革期,教育作为人类文明和发展的支柱和基础,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体育教育中,如何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客体地位,确立学生能动学习的主体地位;如何贯彻“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改革传统体育教育的单一性,  相似文献   

5.
雅斯贝尔斯是20世纪德国著名的人本主义教育家。始终坚持人的“主体性”的体认和张扬,是他对教育活动中“人”的认识的基点。雅氏旗帜鲜明地认为,学生是教育过程的主体,教育纯粹是学生个人“主动生成”的过程,一切教学过程都是学生自我实现的过程。雅氏的教育思想为我们认识和理解远程开放教育的问题展现了一个极为广阔的视野,引导我们以自主学习理论为依据.进一步确立远程学习者的主体地位,逐步建立和完善远程开放教育的自主学习模式,促进远程开放教育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一、倡导学生主体性的创新教育理念学生的主体地位始于人的主体地位,而人的主体地位从哲学意义上考察,则涉及到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及“主我”与“客我”两对范畴的探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  相似文献   

7.
主体教育的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主体教育的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我国思想解放潮流的兴起,人的主体地位逐步被重视,并延伸到教育领域,1981年教育理论界提出了“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①这一论题以来,对主体教育进行了积极的理论探索和实验研究。广州市80年代中后期研究和制定小学德育整体改革的理论和实施方案之时,就确定了对学生主体意识进行引导的策略和目标。②1主体意识的觉醒和以人为本的社会思潮的兴起长期以来,我国处于一种漠视人的主体地位的状态。在教育中只是把学生当成肆意灌输和刻画的对象,无视学生的自我发展需要和潜质的发…  相似文献   

8.
香港地区高校“全人发展”的教育理念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人的全面发展、潜能的充分发挥和人格的完善作为教育的追求目标。本文基于在香港理工大学的学习考察体会,对全人教育理念下的高职学生“三年三阶段”职业生涯教育模式、保障措施等进行了有益探讨。  相似文献   

9.
一、教师学生观的内容(一)学生地位的认识。指教师对学生在社会关系和在教育关系中地位的认识。现代学生观认为:学生同样是享有社会权利的主体,同样应该受到尊重。甚至主张儿童利益首位原则。而教育过程是一种生命和生命的交流过程,是受教育者精神建构的过程。教育“并不仅仅是个体的内在潜能展开的过程,而是引导儿童精神发展的历程”,作为教师,不仅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人格。而且应把学生作为自己意识的中心,将学生看成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相应地,对师生关系中师生双方地位的认识,应由“师本”变为“生本”,在知识与学生发展的认识中突出人的地位,强调人本关怀,形成知识是促进人的发展的工具,人的发展才是教育的终极目的的意识。  相似文献   

10.
针对社会学中“和谐社会”的高频率出现,“和谐教育”在教育学中的倡导也成了必要。“和谐教育”的内涵很丰富,但其真谛在于实现每一个社会成员的个体能够全面发展。师生关系作为教育中重要因素是影响教育成败的关键,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教育的关键。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要求在充分坚持教师和学生双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建立良好的主体间关系。在教育中实现观念、话语和方法的转变都是建立良好主体间关系的一系列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1.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多媒体教学模式及教学设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视学生为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本详细论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当前多媒体教学的教学模式以及在此模式下的教学设计。提出一些思路指导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按照一定的模式和方法进行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帮助、促进作用和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同化-顺应”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传统儒学教育的根本点,就是将教育的宗旨和目标指向人,从而肯定了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尽管儒学大师们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方式上各具特色,但是这些方法方式始终是围绕着"教人做人"这一思想展开的.所以,从本质上说,传统儒学教育是一种人本化取向的教育.  相似文献   

13.
人类的文明史先后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三个截然不同的历史时期,与之相对应的,教育主体观也先后形成了"奴化"、"器化"和"人化"3种形态。通过对此3种教育主体观的阐述,得出传统的教育模式在信息化时代已走向了尽头,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追求的人的教育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相似文献   

14.
以"任务型自学—议论交流—评价反馈"为基本程序的教学模式,简称"自学、议论、评价"教学模式,遵循了"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让学生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学习"这一宝贵的教学理念,把教学重点从"教"转移到"学",提升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文章介绍了该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肯定了其教学意义和优势,相信其对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科学发展观与高等职业教育有效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着重技术轻人文、重成器轻成人、重理论轻实践、重专识轻通识、重能力轻素质的“五重五羟”现象。高等职业教育有效发展,应当遵循科学发展观,实现定位观由“教育层次”转向“教育类型”,目标观由“技术工具”转向”技术人文”,教学观由”工学分离”转向“工学结合”,人才观由“能力本位”转向“素质本位”,生存观由“竞争发展”转向“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有教无类”教育理念主张教育公平,包容个体差异,关注人的发展,适宜当前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应该建立平等互信的师生关系,运用科学有效的育人方式,全方位提升教师的能力水平,采用与时俱进、常教常新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实现人人成才。  相似文献   

17.
高等职业教育必须确立科学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符合高职教育要求,具有鲜明特色的教育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8.
诵读教学是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在古代是最重要的教学手段,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在现代语文教学中,教学方法与手段更加灵活多样,诵读只是其中之一。诵读不是简单读,诵读教学也不只是读与听的互动,真正的诵读教学应该确立训练目标体系和开展诵读教学研究,不仅促进学生的语言积累、表达、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水平的提高,而且促进教师的学习意识、创新意识、实践意识.从而助推语文教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对我国民事主体理论的几点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行的民事主体理论对民事主体资格条件设定过于严格,不能适应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民事主体的权利能力的内涵应该是抽象而不是具体的,所有的民事主体的法律地位应该一律平等,不因自然人和法人而不同。民事权利主体和民事义务主体的资格条件是不同的,民事权利主体和民事义务主体是可以分离的,民事主体的种类不是法定的,除了自然人、法人和合伙几种类型外,其他实体具备民事主体的资格条件,也应被赋予主体资格。  相似文献   

20.
杨会  严海霞 《职教通讯》2019,(15):41-45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是以大思政的理念系统建构通识课、思政课、专业课等课程内容的逻辑体系,实现课程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必须确立建立全人育人的教学改革机制、建构以生为本的系统化课程体系、培育契合岗位的立体化职业素养等理念。具体行动路径为:政学统一、理实一体,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显隐结合、逐层推进,塑造学生的政治信仰;课堂参与、课外体悟,改变学生的职业认知;专兼结合、内外联动,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