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高中语文课本的古文篇目中,有两个“能”字用法特殊。我们觉得有必要提出来,与有关同志商榷。原句如次: ①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谋攻》) 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劝学》) ①中的“能战之”、“能逃之”、“能避之”连用的三个“能”字,课本未有注释,而近期出版或再版的古文选注本又几乎都把它们训为“能够”、“要能”或“要”。例如:  相似文献   

2.
“昳丽”解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之“昳丽”句,课本将其注为:“昳[(yì)丽]光艳美丽。”我以为这样注是不够准确的。“昳丽”用在“形貌”之后,是为了形容:表述邹忌长相的。“昳”字在汉代释义是“日昃也,从日,失声,徒结切。”而“昃”字则是“日在西方时侧也。”(《说文·日部》)《玉篇》:“昳,徒结切。昃,壮力切,日昳也。”这说明,“昳”字读音不读yì,  相似文献   

3.
一“朱”字本义,今传宋徐铉等奉诏校定本《说文解字》(简称《说文》)释为:“赤心木,松柏属。从木,一在其中。”清代治《说文》几大家均据宋本“朱”训,或主木或主赤。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简称《段注》)肯定“朱本木名。引申假借为纯赤之字。”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简称《通训》)对宋本释“朱”照录,未置可否;明确肯定“浅于绛(深红)……曰朱。”其基本意见实与段同。而王筠《说文句读》注文(简称《王注》)则将段注引申义定为本义:“赤心木,犹言木之赤心也。朱固训赤,而不定是木。”  相似文献   

4.
假借字与古今字有些假借字长期借用,久借不归,喧宾夺主,久而久之,习以为常,假字变为“正字”了。如容貌之“容”(《说文》:“容,盛也”),歌颂之“颂”(《说文》:“,颂兒也”),仁义之“义”(《说文》:“义,已之威仪也”),友谊之“谊”(《说文》:“谊,人所宜也”)。也有些后来又特地为它新造了字。如作突然解的“猝”(《汉书李广传》:“然虏卒犯之,无以禁。”师古曰:“卒读曰猝”)。又如回避之“避”《论语微子》:“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经传均作“辟”。)有了新造字,则新造字名正言顺成  相似文献   

5.
说“确”     
确字,《说文》云:“馨石也,从石角声”。馨者坚也,是确字的本义为坚石。引申为凡坚、实之称。“确”字的俗体作“確”,徐铉《说文》注、《复古编》、《六书正讹》皆称“确”俗作“確”。《说文》无“確”字,盖确、確为古今字。坚义之“确”,经籍大多以俗体“確”字代之,如《易·文言》:“確乎其不可拔”,注:“確,坚也”。《庄子·应帝王》!“確乎能其事者而已矣”,成玄英疏:“確,实也”。《文选·刘孝标辨命论》:“確乎纯乎,一作而不易”,注引司马云:“確乎,  相似文献   

6.
驸马都尉     
驸马,是我国封建社会人们对皇帝的女婿的专称。驸马原是驸马都尉的简称。汉武帝设置驸马都尉这一官职,专门掌握皇家马匹,事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据颜师古注引《说文·马部》云:“驸,副马也。非正驾车,皆为副马。一曰驸,近也,疾也。”颜师古把《说文》的三种解释都原原本本摊出来了。我以为选最后一解“疾也”为宜。因为疾字有快的意思,驸马即是快马,快马则是骏马,天子之马非驸而何?“都尉”又怎样理解呢?颜师古注引应劲云:“主诸官”故曰都;有卒徒武事,故曰尉。“依此解释,我们是否可以说  相似文献   

7.
释“霸”     
王霸之“霸”古来常见,但正如《说文解字段注》云:“俗用为王霸字,实伯之假借字”。王霸之“霸”义并非“霸”之本义。 许慎《说文》曰:“霸,月始生魄然也。承大月二日,承小月三日。从月,(雨革)声。《周书》曰哉生霸。” 段玉裁注曰:“霸魄迭韵。乡饮酒义曰,月者三日则成魄。正义云,前月大则月二日生魄,前月小则三日始生魄。马注康诰云,魄,朏也。谓月三日始生兆朏,名曰魄。白虎通曰,月三日成魄,八日成光。按已上皆谓月初生明为霸。而律历志曰,死霸,朔也:生霸,望  相似文献   

8.
<正> 十二、先其所爱,微与之期。(《孙子·九地》)注释:微,伺探。 译文:首先夺取其战略要地,伺机与敌决战。(第56、57页) “先其所爱,微与之期”一语,旧说各不相同,未知孰是。句中“微”字若作“伺探”解,依《注译》一书的注释体例,应指出“微”是“(?)”字之借。《说文》云:“(?)”,司也。从见,微声。”段玉裁注:“司者,今之伺字。许书无伺。司下当有视字。《广韵》曰:‘(?),伺视也.’于从微取意。(?)同(?)。”  相似文献   

9.
近日翻阅旧刊物,偶见《语文教学通讯》八○年第六期发表的《对<论积贮疏>几点注释的质疑》一文,细读之后,认为文中所提几点“质疑”是值得商榷的。一、关于“畜”字文章认为,课本把“畜”注释为通“蓄”是错误的,是“绝非通假字”。我的看法恰恰相反,认为课本的注释是正确的。查《说文》:“畜,田畜也。”《玉篇》:“畜,从兹。兹,益也。”《韵会》将“畜”作“稸”。“畜”字古文为“兽”。《说文》:“兽,(?)也,象耳头足,厹地之形。古文兽,下从厹,凡兽之属,皆从兽,许救反。”《经典释  相似文献   

10.
文眼是指文中能揭示题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句子或关键性词语。晋人陆机在《文赋》说:“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虽众辞之有条,必待兹而校绩。”因此,我们阅读课文要善于抓住文眼。怎样才能抓住文眼呢?清代的刘熙载在《艺概》中说,文眼“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必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  相似文献   

11.
三、引文不确 (一)引文误合 (40)《说文》:“异,从畀,云畀予也,又云授予也。” (《甲午治兵》条) 按:《说文》无此体例。此乃将《说文》之“异”字注和“授”字注合而为一也。当点作:《说文》异从畀,云“畀,予也。”又云:“授,予也。” (41)《传》云:“自虐其君,虐我伯姬。”并训为杀,而引申又为暴虐也。(《杀敌为果》条)  相似文献   

12.
《说文》心部训为“忧也”之字辨姚炳祺忧愁之忧,含义蕴藉,内容复杂,《说文》心部训为“忧也”或“忧貌”之字有二十六个之多,统言之皆为“忧”,析言之则有别,或曰“微别”。从这些“微别”中可以领略到“忧”义内涵之丰富多采,及其表达方式之多样性和复杂性,亦可...  相似文献   

13.
讲“通假字”,讲“古今字”,其目的都是为了训释字义,以读通古籍。它们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很难严格区分。过去的训诂学家认为今字在《说文》里没有的,是古今字,借字与本字在《说文》里都有的,是通假字。这是不可靠的,如“悦”字《说文》里没有,段玉裁认为“说悦,古今字。”其实《孟子》里就有了“悦”字,如《孟子梁惠王下》:“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这怎么解释呢?  相似文献   

14.
《说文》是我国古代语言学的丰富宝藏.它以六书理论系统地分析字形,解释词义,集中反映了汉代学者对文字音形义的研究成果.它首创部首检录法,“合所有之字,分别其部为五百四十”,“五百四十字可以统摄天下古今之字.此前古未有之书.”但是由于“其书多古言古义,往往有不易得解者,则又或以其难通而疑之”.在长时间内它并未能充分地为人们所认识.可以说到了清朝,情况才完全大变,“我朝文明大启,前辈往往以是书提倡后学,于是二徐说文本学者多知珍重”.研究《说文》风行一时,“《说文》专家多至数十人,如果连稍有研究的人也计算在内,则多至一二百人”.其中以段桂王朱四家最为著名,  相似文献   

15.
蒋礼鸿先生《敦煌变文字义通释》第五篇《释情貌》引《汉将王陵变》“合惧马门(门曷)地开来,放出大军”,云:“(门曷)字见于《说文》,解为门声。《广韵》入声十五鎋韵:‘(门曷),乙鎋切,门扇声。’从来注《说文》的人只能引韩愈《征蜀联句》‘抉门呀拗(门曷)’,此外更无所见,似乎是韩愈好奇,搜用已死的僻字;有了变文,就可以证明这字还活在当时的口语中。”有鉴于此,本文  相似文献   

16.
刘熙载说:“揭全文之指,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必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而《北京的色彩》(下简称《北》)的文眼情况就属于“在篇末则前必注之”。  相似文献   

17.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梁惠王上》)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无以,则王乎?高中第五册82年版、87年版、2001年版,注均“(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行王道吧。以,同‘已’,止。王,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是也。朱熹《四书  相似文献   

18.
释“楬”     
本文拟讨论以下三个问题:(1)、《说文》“”篆所释之本义;(2)、《说文》“”篆所引之本义例证;(3)、当代一些汉语字典辞书关于“”篆研究成果的引证训释方法。(一)、二徐本《说文·木部》均训释曰:“,桀也。从木,曷声。《春秋传》曰:‘而书之。’”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改正为:“,也”,并注曰:“赵钞本及近刻《五音韵谱》作‘’。宋本、叶本《类篇》、《集韵》、宋刊《五音韵谱》皆作‘’。……今按:作‘桀’不可通。……‘’见《周礼注》:‘今时之书,有所表识谓之。’《广韵》曰:‘,有所表识也。’,汉人语,许…  相似文献   

19.
一、从《捕蛇者说》谈起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把“观民风”的“民”字换成“人”字,许多注本部注明其中原由: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但是,同一篇文章里有“专其利三世矣”,和了“世”字,却不算犯讳了。这是什么缘故呢?这个问题,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讲清楚的.先说什么叫“讳”。宋人张世南《游宦纪闻》  相似文献   

20.
汉字分为“文”与“字”始于东汉许慎。许氏《说文叙》曰:“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由于许慎关于“文”的定义比较笼统,没有从结构上指出其特征;又由于许镇没有明确指出“文”“字”与作为“造字之本”的六书的对应关系,即何书所造为“文”,何书所造为“字”,故后世关于“文”和‘’字”的解释渐渐各师其心,至与许意相修。郑玄注《论语》《周礼》《仪礼》四次训“名”为“字”,并断言“古日名今曰字”。“名”是什么概念,能不能把“名”同“文”“字”当作同一层面上的术语看待?这些问题还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