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学校教育传统文化传承不力之隐性课程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隐性课程而言,当前我国学校教育传统文化传承不力主要表现在校园建筑缺乏传统学校气质、校园环境缺乏传统文化氛围、校园活动场所缺乏传统人文关怀等三方面。为加强学校教育的传统文化传承力度,我们应当完善隐性课程设置,适度遏制当前普遍存在的“非学校化”建筑运动,切实克服当前学校只关注学生“认知模式”的文化传承格局,着力构铸学校师生传统精神人格。  相似文献   

2.
就隐性课程而言,当前我国学校教育传统文化传承不力主要表现在校园建筑缺乏传统学校气质、校园环境缺乏传统文化氛围、校园活动场所缺乏传统人文关怀等三方面。为加强学校教育的传统文化传承力度,我们应当完善隐性课程设置,适度遏制当前普遍存在的“非学校化”建筑运动,切实克服当前学校只关注学生“认知模式”的文化传承格局,着力构铸学校师生传统精神人格。  相似文献   

3.
百年中国宪政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界论近代中国宪政的坎坷,大多归因于传统文化的阻力。文章认为,宪政在近代中国未能如设计者所愿,原因恰恰是因为未能找到传统的动力,西方宪政之“花”只有与中国传统之“木”对接,才有可能扎根中国之土。“礼”是中国传统的主干,“礼治”是中华文明的标志。近代以来在对传统的批判中,礼治成为首当其冲的靶子。但是,彻底的否定和持续一个多世纪的批判却没有抹掉历史留给我们的印记。从容地反思中国的礼治,探讨改造、更新礼治,而不是一味地批判或抛弃礼治,这也许是中国宪政改革成功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4.
孕育孔子学说的鲁国与晋国在历史文化传统上存在着的巨大差异,导致主张“礼治”的孔子对晋国历史文化传统及现实的叛逆性格指责颇多,表现出二者尖锐的冲突性。集中论述孔子“礼治”思想与晋国文化产生冲突的来龙去脉,从中可以看出造成战国时期开始的儒、法之争的历史前因。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推动文化自信自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有利于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丰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内容、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实事求是、“两为”原则,通过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显性”课堂与“隐性”课堂相结合等路径,坚定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凝聚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6.
202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将培育“工匠精神”首次写入法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持久的、隐性的、内生的教育力量,会不断影响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本研究通过对部分“双高计划”建设单位的2866名学生开展问卷调查,了解高职院校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认同和践行的现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并从学校教育教学层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张斌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13(4):102-103,11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内容丰富而广泛,其特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使得传统的单纯理论讲授往往难以达到有效性。树立隐性教育观念,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隐性教育资源,有针对性的进行隐性教育能起到良好效果。“基础课”课堂教学实施隐性教育要重视教师的言传身教,构建特定的课堂教学环境,还要探索富有特色的隐性教育实现形式等。以充分发挥学生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和作用,引导学生自我教育,从而提高“基础课”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传统文化与高校道德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该让学生了解民族传统文化,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本文认为对大学生应进行“仁爱意识”、“中和理念”、“民本思想”等三个方面的传统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9.
构建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是培养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文章探讨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定位及培养目标,主张构建以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提出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由主干必修课“中国传统文化”和两门拓展选修课“文学欣赏”和“中华美学”构成。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高校德育面临实效日益缺失的困境,传统文化做为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与形式,在隐性教育方式相结合的基础上,对于高校德育实效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针对传统文化隐性教育所面临的困境,以及传统文化与隐性教育这两者的自身特点,本文主要从教育主体、教育载体和教育内容三个方面来构建新时期高校德育中传统文化隐性教育的路径体系。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多年积淀形成的文化精华,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宝贵的教学资源,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针对性具有重要意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积极探索适合学生特点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增强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与认同,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相似文献   

12.
隐性辍学的形成原因来自教育、社会、经济、文化、情感各个方面。“唯升学教育”是形成隐性辍学的教育原因:“唯学历是举”的用人体制是形成隐性辍学的社会原因;“一切向钱看”的价值体系是形成隐性辍学的经济原因;“学而优则仕”的教育期望是形成隐性辍学的文化原因;“有谁在乎我”的情感指向是形成隐性辍学的情感原因。不改变这些原因.就不能遏制隐性辍学的蔓延,克服教育的危机。  相似文献   

13.
政治文化作为深层次的社会政治现象,对人类社会一切政治现象的存在和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家长本位”、崇尚“礼治”、“权力本位”思想已经成为中国走向全面现代化的深层障碍。因此,中国在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中.越须实现传统政治文化由家长本位走向民主,人治走向法治,权力本位走向权利本位和子民意识走向公民意识的现代化转变。  相似文献   

14.
礼治是中国儒家重要的治国思想。礼治和德治是相互统一,互为表里。礼治强调自律,法治强调他律,正是由于这种互为优劣的特性,法治与礼治才有可能进行最为有效的结合。但这种结合必须建立在对传统礼治思想合理性内容的转化基础上。这样,“礼治”才有其现代性价值。  相似文献   

15.
英语课程具有特殊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通过构建“中国之声”有声阅读资源库,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加大对蕴含中国文化元素的材料输入,以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这对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加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心育,数学基础教育的目标不是关注学生对外显的数学知识的机械操练,而是从数学知识本质出发,通过提炼出蕴涵在外显的数学知识中的隐性思维方法、人文精神来浸润学生的心灵。在大量数学教育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形变质通”这一数学学科文化,并从数学发展史、数学自身特点、现代数学教育理论等方面加以论证。同时进一步阐述了作为学科文化的“形变质通”的教育功效。从数学学科文化视角提出了数学基础教育中的隐性教育因素。  相似文献   

17.
高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取决于学生的人文素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培养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对学生具有民族凝聚力、精神激励等教育功能;厘清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定位与培养目标;构建以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大课程体系,是培养、熏陶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论高校隐性文化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在大学生中推进素质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大学校园是个文化园,它分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显性文化是以文字或符号(包括声、像和电子出版物)为载体而显现于外的,而且这种文化是有意识地经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如班级、课堂)按一定计划进行的。隐性文化则是难以用文字或符号等表述而显现于外的。这种文化一般是非组织的,无一定计划和安排,尽管它的建设者是有意识的、自觉的,但受教育者则是无意识的,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教育,习得文化,是“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显性文化教育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是知识与技能教育,至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和适应环境、与人交往的能力,除在思想政治、心理学等课程中有理论的学习外,更多的锻炼与实践环节则需要由隐性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来完成。所以,隐性文化对推进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着丰富的德育资源,隐性教育独特的理论视角、多元的教育载体也为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推进提供了思考的空间,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培养传统文化隐性教育的主体,拓展传统文化隐性教育的载体,丰富传统文化隐性教育的内容,形成二者结合的高职院校有效德育模式,对于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医学院校在传统人文教育过程中,长期偏重于显性课程,而对人文教育隐性课程开发处在明显的滞后状态。在对医学院校人文教育和隐性课程理论相结合的研究中发现,医学院校人文教育观念,学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四个隐性课程平台中存在着明显的人文教育缺失。为进一步促进医学人文教育,医学院校应该从以上四个层面着手来建构人文教育隐性课程体系,积极发挥隐性课程的人文教育优势,从而形成与显性人文课程相得益彰的立体式人文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