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手机是当下人们使用最频繁的媒介,但人们常常对沉浸式的手机使用和作为媒介物的手机习焉不察。本文从媒介记忆角度探究用户的记忆叙事(223篇记忆文章和140篇网络自传)及手机的文化传记。研究发现,用户从媒介物的维度而不是内容与使用的维度记忆手机,形成了四种记忆场景,得手机、用手机、换手机和丢手机等情境、节点与事件,构成了用户追忆手机的主题。用户追忆自己在与手机互动的过程中形成的“物质性关联”、“符号性关联”与“拟人性关联”,手机的文化传记因而具有物质性、符号性与拟人性三种表征。这些关联与表征塑造着手机记忆的独特性,也映射着手机的生命轨迹和用户的生命历程。媒介物的视角能够丰富手机记忆研究,激发新的理论想象,但需要进一步将习以为常的手机陌生化,以释放记忆的反思张力。  相似文献   

2.
龙圣武 《大观周刊》2011,(10):160-160
唯物主义者的可贵,当在承认现实,进而承认人是这现实的物质元素。先生八十年前为生命写下的文字,表达他对生命的悲悯和礼敬,这情怀超越时空,成为生命历史的依托。此文从先生的两“记念”(《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等文(以高中语文教材所录鲁迅作品为主)浅析其生命关怀。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档案怀旧文化功能的定位出发,论述了档案怀旧文化功能的表现,并从档案文化观念、档案文化传播与地区特色档案文化等角度阐述了档案怀旧文化功能的社会实现问题。  相似文献   

4.
数字视听文化的转型带来“观看”之于日常生活的变革。伴随流媒体视听的崛起,被进一步数字化、媒介化的“观看”形成内涵重塑,其作为一种社会建构的逻辑得到不断凸显。本文聚焦数字时代的“观看”,一方面以历时性视角考察“观看”的历史演进。其从知觉概念到社会话语的内涵变迁,延伸出不断超越图像的观看视线,并朝向更广阔的日常生活实践;另一方面则以共时性视角考察“观看”及观者的社会建构逻辑“,观看”的多样实践塑造了观众作为“阅听人”的社会身份和权力,并在嵌入日常生活的观看实践中生成更为丰富的表意。同时,本文也强调了关切“观看”的社会性和公共性建构的重要价值,这对于把握当前数字视听文化乃至社会文化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2021,(8)
内格里和哈特主要从劳动生产的角度去寻找抵抗帝国权力的力量,提出了"生命政治劳动",生命政治劳动是劳动与生命政治的接榫,主要以非物质劳动为"一般智力"的具体劳动形式,生命权力模式从中心化转变成去中心化,劳动对资本的从属从形式转向实际。数字劳动正是数字生命政治的实现形式,因为首先,数字劳动的生产性构成了数字生命政治的前摄基础;其次,数字劳动构序了数字生命政治的合理性权力基础;再次,数字生命时间的侵占形成了数字生命政治的权力机制。数字劳动扩展了剩余价值的内涵边界,形成了数字生命时间的剥夺,促成了思想无产阶级化,从而也加速了数字生命的赤裸化祛序,呈现出数字时代的治理术。  相似文献   

6.
2005年最具责任感企业奖评选中,唯一入围并获奖的华商企业新加坡金鹰集团,拥有着世界上最大规模造纸厂和世界级纸浆厂。若按传统中国造纸业给人的印象,他可能会戴上“污染大户”的帽子。  相似文献   

7.
燕志华 《新闻通讯》2011,(10):26-28
Web2.0时代的本质,在于其高度的互动性。中国社会历来缺乏互动.几千年中央集权制度下的社会文化心理传统,加之又历经威权时代的锤锻,形成了自上而下单向度的社会结构。因此Web2.0技术的进入,对中国社会的变革性意义是毋庸置疑的。  相似文献   

8.
《新闻界》2018,(6):73-82
当前,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媒介技术的高歌猛进,与媒介哲学研究的迟滞形成鲜明对比。人对媒介技术的使用与反馈成为学术书写的主流叙事,而对人的生命本质与存在方式的追问却被搁置。通常被作为结构功能主义预设的"有机体",在数字时代需要被重新审视,全新媒介环境具有颠覆有机体存在的潜能,进而对关涉有机体的生命政治彰显出巨大的型塑力量,"社会有机体"或彻底沦为理想型概念。本文强调,媒介环境即生命政治。通过对有机体不同向度的诠释,本文发现二者在前提预设、理论阐发、实践勾连、观念指向、现实关怀等诸多方面的共通,为媒介哲学层面的主体追问提供了对话平台,对重新理解媒介、存在与政治之间的关系打开了新视野。本文进一步指出,缺乏主体观照的媒介环境学是肤浅的,而忽视媒介环境的生命政治是抽象空洞的。  相似文献   

9.
物的社会生命过程对茶文化的影响广泛而又深远.以茶叶经济为支柱产业的武夷山为例,通过参与观察及访谈,运用物的社会生命理论中物的物质性、商品化、社会性等命题解读了文化创意时代背景之下武夷茶的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表明:在武夷茶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要继续讲好物的故事,积极传承武夷茶文化;创新开展多样化的茶事活动,积极建构丰富多彩的武夷茶文化;加强以政府为导向,人才为核心的创意实践指导,为武夷茶的文化创新提供更加充足的动力引擎.  相似文献   

10.
梁馨予 《大观周刊》2010,(35):44-44
博文: 天马行空、漫无目的的想象与艺术无关。它顶多是一种纯粹的个人游戏。艺术想象一定是收敛的、集中的.并且是有针对性的。它与现实有关、与个体的生存经验有关,这种收敛、集中、针对。是一种恰如其分的分寸感.放纵但不夸张.突兀而不矫情,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相似文献   

11.
回顾了图书馆社会功能的历史变迁,探讨了数字时代图书馆的社会功能。最后分析了数字时代图书馆社会功能的核心价值,即满足人们知识获取需要,满足人们知识交流的需要和满足人们知识创新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公共图书馆数字时代社会职能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时代的到来,使公共图书馆的社会职能有了新的发展.文章阐述了公共图书馆社会职能的变化发展,并详细探讨了图书馆社会职能在收藏与保存文献、传递知识与信息、服务社会公众以及社会教育等方面的扩展和延伸.  相似文献   

13.
数字时代,数字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文化范式,它不仅以网络语言为交流与传播的手段,而且通过个人和家庭终端及其网络,形成数字化的支撑。今天的网民已经未必期望在报纸副刊上发表作品,他们完全可以在网  相似文献   

14.
每年鲁迅的诞辰或祭日,海内外会举办活动纪念鲁迅先生。对于短期内了解鲁迅而言,首推就是其传记了。在众多传记中,莫过如许寿裳先生的《鲁迅传》。连鲁迅先生的妻子许广平也是推崇备至,她说:“许先生能在沉痛中淘净出一些真实的材料,为我们辈后生小子所不知不见,值得珍贵,而也给热心研究这一时代一个文化巨人的一点真相。就是吉光片羽,也弥足珍视了。除了许先生,我们还能找到第二个肯如此写出来的吗?”  相似文献   

15.
当前,人们的收入和物质财富远远超越了历史上的任何时期,但人们平均的闲暇时间越来越少,很多人经常性地处于疲于奔命的状态。这种现象固然有经济产业调整、社会结构变迁方面的原因,但人们的精神状态的变化也不容忽视。当代社会对人们精神状态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人们通常花大量的时间在社交媒体和其他网络上,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社会交往方式。韩炳哲的《透明社会》一书,对信息时代人们精神状态进行了深入分析,为理解当今的“过劳时代”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柳嘉 《视听界》2010,(3):52-53
必须承认,我们已经身处真假难辨的"秀时代"。作为社会文化心理的风向标,电视也成了一个尽显"秀"文化的舞台,真人秀节目是"秀时代"的电视明星。  相似文献   

17.
端粒是一个人老化速度的最重要和准确的指标,它会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而缩短。于是,很多实验室纷纷开始提供端粒长度的检查。然而,对于应该给公众提供什么样的遗传检测,以及它会带来怎样的伦理问题,人们为此掀起了一场新的辩论  相似文献   

18.
星座文化是互联网线上线下流行的一种文化现象,在青年群体中有着无穷的吸引力和很强的参与度。星座文化在青年群体中的流行反映了他们自我认知、人际交往、信念系统等心理发展的需要,同时也因社会的压力和传媒影响的共同作用而成。文章从新媒介传播学和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星座文化如何迎合青年的需求,探究青年社会化过程中对星座文化依赖的心理与文化机制。  相似文献   

19.
陈红梅 《新闻世界》2008,(11):20-21
中央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和谐社会”是我们目前社会生活的宏观文化语境。新闻图片是社会一支重要的文化形态,因其普及性、易读性必然会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在建设“和谐社会”这样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对新闻图片的功能进行更深一步的挖掘,以便充分发挥其和谐促进功能。  相似文献   

20.
严:我是武汉人,老家甚至会淡忘,成宁却今生难忘!向阳湖那段岁月,但愿不会重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